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522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4/14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古代海外贸易中,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丝绸、瓷器、茶叶、铜钱等。进口商品主要是香料、药材、犀象、珠玉等,未经加工或技术含量较少,在中国消费范围和消费量有限。唐代以前,活跃在印度洋至中国的航线上的主要是波斯和阿拉伯商船。宋代时,中国海船取代了波斯和阿拉伯海船的地位,贸易活动远达东非沿岸,奠定了古代中国海上贸易的基本范围。该时期港口众多,海外贸易规模空前扩大。明代前期二百年,朝贡贸易成为唯一合法的贸易,排斥民间贸易,海外贸易下降。此后虽然有所回升,但远未得到充分发展。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材料二 据统计,1864年中国的洋货进口额为4621万海关两(近代中国海关曾经长期使用的一种计算银两的单位),1880年为7929.4万海关两,1894年为16210.2万海关两。进口货物以鸦片、棉纺织品和棉纱为大宗,其中棉纺织品和棉纱自1884年后逐渐在进口总额中占据首位,其销售市场由华南沿海口岸逐渐推广到华北、东北和湖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在出口货物中,以茶、丝为大宗,棉花、大豆、烟叶、皮毛等出口数量也在持续增长,这使得棉花、蚕桑、茶、甘蔗、花生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日益扩大。

——摘编自李喜所、李来容《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半期中国对外贸易的新变化。

2.单选题(共17题)

2.
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俗语云:‘百年田地转三家’……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是
A.没有土地兼并现象
B.无产阶级掌握政权
C.广大农民生活困苦
D.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3.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4.
“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徽商的谦虚
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歧视和压制
C.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的虚伪
5.
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D.商业经济的发展
6.
剪纸是我国的民间艺术,观察下列剪纸,它们形象地反映了
A.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领先世界的手工技术
D.古代社会的和谐融洽
7.
苏轼诗云:“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诗句反映出当时
A.在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B.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
C.政府加强了对商业活动的监管
D.商品经济的繁荣
8.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C.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9.
南宋末年,松江“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案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元初,崖州黄道婆在松江府“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人既受教,竞相作为”,松江逐步成为全国性的手工棉纺织业中心。这说明
A.棉纺织技术决定商业水平
B.元朝商业贸易中心移至南方
C.手工业进步依托技术革新
D.元朝私营纺织业优势超官方
10.
唐朝《水轮赋》描述当时发明的一种工具:“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终夜有声。”文中描述的工具是

A. 筒车
B. 桔槔
C. 水排
D. 翻车
11.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12.
古代工匠对高超生产技术或技艺的继承,往往实行“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婿”的规制。以下对这一规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保证工匠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B.易导致某些技术或技艺失传
C.反映了古代传统家庭伦理观念
D.体现了农耕经济的生产特征
13.
《清史稿》记载了晋商捐赠白银给清王朝,清王朝则用“赐产”“入籍”“赐职”以及特许经营和贷给资本等方法予以回报的史实。可见,晋商的发展(   )
A.折射了清朝统治的腐败没落B.得益于与政治力量紧密结合
C.标志着政府商业政策的转变D.使商人与政府经济利益趋同
14.
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以“会馆的发展变迁”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收集到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会馆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
②会馆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③会馆的出现与商帮密切相关
④会馆是孕育资本主义萌芽的场所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②③
15.
陆游《杂赋》诗写道:“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从这句诗中,我们能获得的最有效的信息是
A.作为乡村集市的草市出现于宋代
B.宋代的草市已具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C.宋代的草市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督
D.陆游所说的草市位于东京汴河两岸
16.
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
①农业经营结构发生一定转变②政府重视农业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手工工场兴起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17.
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
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
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
18.
《史记·货殖列传》载:“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这反映了司马迁
A.主张农工商并重
B.主张“工商食官”
C.坚持“重本抑末”
D.肯定“重义轻利”

3.选择题(共4题)

19.

如图所示的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做过的一些实验:

图a:浓硫酸铜溶液与清水开始界面十分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

图b: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发现拉力大于玻璃板的重力;

图c: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

图d: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来;

图e: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


20.

如图所示的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做过的一些实验:

图a:浓硫酸铜溶液与清水开始界面十分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

图b: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发现拉力大于玻璃板的重力;

图c: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

图d: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来;

图e: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


21.

如图所示的实验,是我们在学习分子动理论时做过的一些实验:

图a:浓硫酸铜溶液与清水开始界面十分清晰,几天之后,两种液体混合均匀了;

图b: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发现拉力大于玻璃板的重力;

图c:水和酒精充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水和酒精的总体积;

图d:将红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它在水中扩散开来;

图e:将两个底面干净、平整的铅块紧压在一起,两个铅块就会结合在一起,下面吊一个较重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


22.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