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13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
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
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
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
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
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
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 (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
镊、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
材料四: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
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迭数万人。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3)据材料一、二、三,指出“草市”与“市”的区别。“草市”出现有何意义? (4分)
(4)“市”的发展、“草市”的兴起和商业市镇的繁荣说明了什么? (3分)
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
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
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宋神宗时,开封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处处都有
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
又再开张。“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
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
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 (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
镊、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
材料四: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
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迭数万人。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3)据材料一、二、三,指出“草市”与“市”的区别。“草市”出现有何意义? (4分)
(4)“市”的发展、“草市”的兴起和商业市镇的繁荣说明了什么? (3分)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社会主义和市场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引自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
材料二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引自邓小平《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1987年2月)
材料三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
——引自邓小平《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1990年12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文中包含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对比材料三和材料一、二所阐述的思想有何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3)据以上材料指出邓小平的上述言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是否一致?为什么?你对此有何认识?
材料一社会主义和市场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引自邓小平《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
材料二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引自邓小平《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1987年2月)
材料三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
——引自邓小平《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1990年12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文中包含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2)对比材料三和材料一、二所阐述的思想有何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3)据以上材料指出邓小平的上述言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是否一致?为什么?你对此有何认识?
2.单选题- (共17题)
3.
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出现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
B.佛教的广泛传播 |
C.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
D.封建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 |
4.
明朝初期的一首“竹枝词”说:“平川多种木棉花,织布人家罢缉麻,昨日官租课(征税)正急,街头多卖木棉纱。”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
A.政府压制棉纺织业的发展 |
B.出现棉纺织业的手工工场 |
C.棉布正逐渐取代麻布 |
D.农民直接以棉纱抵税 |
5.
明代有一个笑话,说是朝廷宴请外国元首和使节,结果宴会所用580件官窑瓷器全部被使节们顺手牵羊带走了。这个笑话主要反映了当时()
A.政治非常开明 | B.制瓷技术精湛 |
C.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 D.奉行对外开放政策 |
8.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
意义”。在这场“商业革命”中( )
意义”。在这场“商业革命”中( )
A.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B.货币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
C.形成区域性大商帮 | D.广泛使用金属货币白银 |
10.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写道:“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这段话说明工业革命所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A.圈地运动的推行 |
B.蒸汽机的发明 |
C.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
D.分工的发展和劳动工具的专门化 |
11.
新航路开辟后,商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下列不属于这一变化的是( )
A.金银贬值,物价飞涨 |
B.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的种类日益增多 |
C.股份公司和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 |
D.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
12.
16一l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XXX”的地名,如:新尼德兰、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英格兰等。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A.新兴城市大量出现 |
B.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
C.工业革命的进行 |
D.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殖民扩张 |
16.
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这主要是因为( )。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B.洋务运动的推动 |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 D.中国民众的抵制日货运动 |
17.
阅读下表《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以下对表格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年份 | 茶(万磅) | 丝(包) |
1845年 | 8019 | 13220 |
1851年 | 9919 | 23040 |
1853年 | 10122 | 92896 |
A.中国茶、丝制造水平高,竞争力强 | B.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 |
C.中国土特产品出口量呈现增长的趋势 | D.中国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
19.
1979年,海城市西柳镇一位农民做裤子卖,一天挣的钱比在地里刨一年还多。远近农民纷纷仿效,这引起了轩然大波。民兵围追堵截,工商税务补税罚款,然而,撵了集中的却撵不了分散的,裤子交易仍在进行。到1984年,西柳裤子市场终于名正言顺。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A.改革开放初期,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仍然缺乏本质的认识 |
B.改革需要经历一个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漫长过程 |
C.人民群众的自发行动是推动改革的重要动力之一 |
D.中央发展市场经济的政策在一些地方遭到抵制,难以实施 |
3.选择题- (共4题)
20.
如图所示是一种“闯红灯违规证据模拟记录器”的工作原理图,光控开关接收到红绿灯发出的{#blank#}1{#/blank#} 时会自动闭合,压敏电阻若同时受到车的压力,其阻值变小,电路中电流变大,电磁铁的磁性变大,使衔铁与触点 {#blank#}2{#/blank#} (选填“1”或“2”)接触,电控照相机工作,拍摄违规车辆,要使质量较小的车闯红灯也能被拍下,可以适当{#blank#}3{#/blank#} 定值电阻的阻值。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