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分宜中学2018-2019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段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1516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5/1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关于经济与政策的材料,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材料二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腾文工土》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金宝庐舍,转瞬灰炽,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至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陶煦《租核。推原》

(1)依据材料一,归纳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指出与这种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我国古代的主要政治制度与思想内容。
(2)材料二中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该土地制度的变化对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根据以上材料分析政策与经济的关系
2.
   材料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材料二、“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1949—2016年的新中国教育

(1)材料一描述的教育状况什么时候被打破?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材料二董仲舒重视教化,汉武帝采纳他主张的目的是什么?政府是如何具体实施的?
(3)依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教育发展的认识。

2.单选题(共9题)

3.
公元8年,西汉外戚王莽夺权建立新朝。他宣布,“更名天下田曰王田”,私人不得买卖,企图用恢复井田制的办法解决严重土地兼并问题。但在公元12年,他又下令“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宣告王田制中止。王莽改革土地制度的失败,说明
A.井田制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B.土地私有制的不断发展
C.国家无意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D.国家与地主的矛盾不可调和
4.
南昌海昏侯汉墓遗址考古发掘被评为2017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之一。下列文物最有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
A.青铜衣镜
B.唐三彩陶器
C.粉彩瓷器
D.镶边棉衣
5.
唐律要求任何人出卖男女奴婢、牛、马、骆驼、骡、驴,都必须于出卖三日内向市司领取“市券”。“立券之后,有旧病者,三日内听悔,”法律还要求对那些试图伪称所买奴婢或牲畜有旧病以相欺诈者,以及市司“不时过券”者给予惩罚,上述材料表明
A.唐律的形式主义倾向明显
B.国家严格限制私人交易规模
C.政府严格管理市场贸易
D.当时商业发展环境仍需优化
6.
“梁初,惟京师及三吴、荆、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则杂以谷帛交易。交、广地区由于对外贸易,则全以金银为货”。东晋南朝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并行,而且实物货币占主要地位。实物货币占主体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混乱,货币不一
B.政府为加强金银收藏
C.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D.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7.
西汉初年,民营工商业经营相对独立。但在汉武帝之后,民间资本大量由工商业向农业转移,以田庄为代表的以农为主、辅以工商的混合型经营模式逐渐壮大。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垄断经营和实施专卖制度
B.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加重
C.民间资本的经营方式较为落后
D.私营工商业承担高额赋税
8.
马克思指出:东方小农“不能自己代表自己,一定要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定要同时是他们的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上述情况从一个角度说明
A.东方小农在思想上信奉皇权主义
B.封闭的自然环境和农耕经济促使专制的产生
C.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经济基础
D.儒家学说是中国专制主义的理论基础
9.
曹操创立屯田制,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到了曹丕时期,“屯田区和郡县并置,典农本人的身份已不再是带有军事性质的农官,而是和郡守、县令(长)一体看待的地方行政官员”。这种变化说明
A.屯田制度成功实现转型
B.中央集权得到有效维系
C.地方行政权力不断扩张
D.军事职能范围逐渐缩小
10.
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所谓的“本”“末”之别。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重本轻末”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始终。材料旨在说明
A. 农业生产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B. 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
C. 生产经营方式决定社会经济思想
D. 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
11.
春秋时期诸侯、卿大夫应对使臣时,往往“须称《诗》以喻其志”。据统计,《左传》中累计引用《诗经》69次。这些被引用的《诗经》文辞,或以言志,或以达意,上至军国大事,下至乡饮应酬,大到政教风化,小到修身立命,无处不用。由此可见,《诗经》
A.突出了承载宣扬教化的社会功能
B.奠定了诗歌叙述中国历史的基础
C.开创了记录社会底层状态的先河
D.反映了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