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某些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出了鲜明的阶段特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概括本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二: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所学的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主要表现。应怎样理解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材料三:

(3)材料三反映的经济形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获得初步发展,试分析其初步发展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又迎来了“短暂的春天”,导致该现象出现原因又是什么?
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时期 | 内容 | 备注 |
春秋战国 | 牛耕、铁农具 | |
都江堰、郑国渠 | | |
测知二十四节气 | 有利于安排农事 | |
秦汉 | 楼车 | 提高播种效率 |
选种、育秧 |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 |
魏晋南北朝 | 翻车 | |
《齐民要术》 | | |
隋唐 | 筒车、曲辕犁 | |
宋元 | 踏犁 | 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
《农桑辑要》 | 元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 |
《十二气历》 | | |
明清 | 《农政全书》 | |
(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概括本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材料二: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据所学的知识,概括指出宋朝“商业革命”主要表现。应怎样理解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材料三:

(3)材料三反映的经济形式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获得初步发展,试分析其初步发展的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又迎来了“短暂的春天”,导致该现象出现原因又是什么?
2.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岳麓版高中教材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表4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单位:人)
(2)试归纳材料二中1820~1939年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出的主要趋势,并分析导致该乡居民离乡谋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三:英国农村人口非农化的过程最早开始于11~12世纪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在15~17世纪,英国又出现了第二次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的浪潮。尽管经过了两次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但到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农业人口仍占总人口的80%以上,而到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农业人口急剧下降,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到总人口的75%。
﹣﹣﹣﹣南农促会网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中叶英国人口的变化对其城市的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4)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上半期影响中英两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什么不同?
材料一: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
﹣﹣﹣﹣岳麓版高中教材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表4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单位:人)
时期 | 迁出 | 至他乡种田 | 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 | 出国从事工商业 |
1820~1849年 | 29 | 29 | 0 | 0 |
1850~1879年 | 72 | 15 | 49 | 8 |
1880~1911年 | 156 | 0 | 118 | 38 |
1912~1939年 | 473 | 0 | 77 | 396 |
(2)试归纳材料二中1820~1939年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出的主要趋势,并分析导致该乡居民离乡谋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材料三:英国农村人口非农化的过程最早开始于11~12世纪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在15~17世纪,英国又出现了第二次劳动力快速向城市转移的浪潮。尽管经过了两次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但到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农业人口仍占总人口的80%以上,而到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农业人口急剧下降,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到总人口的75%。
﹣﹣﹣﹣南农促会网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述19世纪中叶英国人口的变化对其城市的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4)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上半期影响中英两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有什么不同?
2.单选题- (共14题)
3.
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②重视农业的观念
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4.
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时间 | 人口(人) | 人均土地(亩/人) |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 27355462 | 32.54 |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 102750000 | 6.89 |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 208095796 | 3.56 |
A.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
B.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
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
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
5.
有学者认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这说明此时中国
A.经济总量与劳动生产率在增长 | B.经济总量在世界处于落后地位 |
C.经济增长以传统的方式来实现 | D.经济类型和总量实现新的突破 |
6.
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
A. 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B. 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C. 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 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A. 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
B. 注重市场营销策略
C. 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
D. 产品主要销往海外
8.
清初曾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其反映的实质是
A.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
B.清政府鼓励发展小机户 |
C.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
D.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
9.
从周代开始一直存在宵禁制度(禁止夜间活动)。早晨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打开,日暮鼓声城、坊、市三门一齐关闭。唐大和五年(831年)京城坊门“或鼓未动即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唐诗人王建(768-835)“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开成五年(840年)十二月敕“京夜市宜令禁断”。由此可见唐晚期
①抑商政策开始改变
②商业发展促使政策的调整
③夜市已经比较繁荣
④政府依然禁绝夜市
①抑商政策开始改变
②商业发展促使政策的调整
③夜市已经比较繁荣
④政府依然禁绝夜市
A.①③ |
B.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10.
15﹣18世纪的西欧处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时期,极力推崇重商主义。后期重商主义强调贸易差额论,该理论认为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使本国处于贸易出超地位,以增加货币的流入量。重商主义理论
A.适应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
B.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 |
C.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
D.阻碍了英国工业的发展 |
11.
15﹣18世纪,围绕大西洋的广阔海域形成了著名的“三角贸易”,贸易的基本模式是欧洲人用从非洲贩运来的奴隶在美洲开采金银(特别是白银),然后用于换取来自东方的商品,它与欧亚大陆古老的丝绸之路连接的贸易区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弗兰克
A.三角贸易是欧亚大陆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
B.涵盖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全球市场建立起来 |
C.亚洲国家在三角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 |
D.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 |
12.
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消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把非洲变成商业性的掠夺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材料说明了
A.殖民扩张传播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
B.黑奴贸易促进美洲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 |
C.殖民扩张给殖民地造成了沉重灾难 |
D.殖民扩张与掠夺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 |
13.
19世纪70年代前后,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等企业
A.都建在南方的通商口岸 |
B.都是私人出资建立的近代企业 |
C.都是外国人出资建立的近代企业 |
D.说明中国工业文明战胜了自然经济 |
14.
1895年之后,许多中上层文人虽未完全放弃追求学问,但也开始参与现代经济活动。陈璧、沈云沛、陆润庠和张謇等都是进士出身,又都办工厂。曾任帝师的孙家鼐和翁同龢,分别安排一子和一侄孙经商。这反映了
A.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
B.政府废止科举取士制度 |
C.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
D.中国近代工业起步 |
15.
下图是洋务派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的照片,关于其中“内”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四种解释:①资金全靠湘军内部供应;②产品全部供给湘军内部使用;③技术力量完全来自中国国内;④相对于外洋器物和洋人而存在。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企业由合肥人李鸿章首先创办 | B.它拒绝用来自外国的机器和技术 |
C.它主要是为了对付侵略者而创办的 | D.它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