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威远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509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6/18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禹,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禁酒。”直到明清时期,各朝代都有禁酒令。秦律规定:“百姓居田舍者,毋取醢(沽)酉(酒),田墙夫、部佐谨禁御之,有不从令者有罪。”北魏文成帝更严厉规定:“酿、沽、饮皆斩之。”历代统治者为了禁酒,“捕之”“杀之”,甚至“有罪”“斩之”,加上佛教是中国人信仰的主要宗教,佛教也是反对饮酒的,无论在家、出家,戒律上都一律禁止饮酒。

——摘编自周佳鑫《浅谈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性对比》

材料二 在19世纪初,英国社会中的酗酒现象愈演愈烈,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并衍生出其他许多社会问题。当时运动的著名领导者牧师约翰·埃德加说道:“当英国社会中的其他协会专注于将天堂之光广布于整个国度之时,禁酒协会则投入到焚毁一种恶习的事业中。”早期的禁酒改革者和禁酒组织将运动的目标设定为减少酗酒现象的发生,而非禁绝酒水,原因在于当时的禁酒改革者不认为酒水本身是不好的,也不认为饮酒是错误的;他们常常随意地饮用葡萄酒和发酵饮料,谴责的只是过度饮用蒸馏酒的行为。

——摘编自邱振裕《论1829~1953年英国的禁酒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禁酒的基本措施并分析原因。
(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19世纪初英国禁酒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禁酒的影响。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了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出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灾难”。
材料三 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一个仅有150万人口的小国,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

——纪录片《大国崛起·小国大业》解说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二与图一相比,欧亚商路交通有何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3)文中所说的“海上第一强国”是指哪个国家?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它成为“海上第一强国”的原因。

2.单选题(共15题)

3.
曹魏时期,被誉为“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曾锻铁“以自赡给”;西晋开国功臣石苞也“贩铁于邺市”。他们的做法
A.丰富了手工业的生产门类
B.使盐铁官营政策陷入破产
C.反映了私营手工业的进步
D.是对农耕经济的有益拓展
4.
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次和10次。由此,可推知
A.中国是世界最早的农业生产区
B.小农经济是商周时经济的基础
C.商周重要的粮食作物是黍和稷
D.《诗经》是反映农事的文学作品
5.
史载:“所种之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是
A.铁犁牛耕
B.个体经济
C.井田制度
D.原始农业
6.
史书中关于”共计一胚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记载直接反映了景德镇制瓷业中
A.规模大,分工极细
B.与传统官办手工工场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
C.形成了雇佣和被雇佣的劳资关系
D.机器生产形成发展
7.
“从中国经济史来看,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中国古代政府的‘干预’更具有强权掠夺的性质,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控制国家经济,从中获取巨额财富……”下列制度与材料中的观点相符合的是
A.闭关锁国
B.朝贡贸易
C.盐铁专卖
D.市坊制度
8.
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材料意在说明
A.“海禁”政策有利于稳定秩序和改善民生
B.“海禁”政策会导致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
C.“海禁”政策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发展
D.“海禁”政策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9.
美国第一个大型的专业实验室是由爱迪生在1876年建立的,集中了近百名科学家、工程师和技师。许多大企业也建立起T业实验室和研究所,如贝尔系统的基础研究就聘请了由英德留学回来的应用科学家和工程师。这说明当时的美国
A.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密切结合
B.大发明家决定科研水平和质量
C.科学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D.在理论科学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10.
16世纪以来,欧洲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这首先得益于
A.新航路的开辟
B.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
D.世界市场的形成
11.
“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互动的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为论证该观点,你将选择的论据是
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加强了国际交流,推动世界性市场的最终形成
②电力推动下的交通运输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经济的联系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殖民扩张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互联网产业的创新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交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
2010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所属墨西哥湾钻井平台“深水地平线”的爆炸引发了数十年来最广为人知的一次石油泄漏事故。此类石油泄漏事件在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最早可能出现于
A.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C.二战后初期
D.20世纪70年代
13.
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于日本人的保护之下;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旗。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
A.中外合资生产开始形成
B.民族资产阶级得到了外国的大力支持
C.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
D.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4.
1920年—1946年间,潘鸿声先生先后到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河北、河南、山东、甘肃、陕西等地访问并搜集了2046户农户的农具使用资料,发现“在构造和形制上并没有什么显著的改进”。由此可以推断
A.中国固有传统经济结构没有变化
B.西方近代农业机械对中国农业影响有限
C.工业革命并没有影响中国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没有动摇
15.
1956-1966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十年,以下词汇最能全面反映该时代特点的是
A.人民公社外交政策包产到户
B.“一大二公”大跃进城市改革
C.开国大典公私合营和平共处
D.中共八大大炼钢铁“八字方针”
16.
1960年11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规定: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小规模家庭副业……在不影响集体劳动的情况下,鼓励社员种好自留地,饲养少量的猪、羊和家禽……有引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这表明
A.农村中的人民公社体制被打破
B.“左”的路线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
C.农业所有制形式出现重大变化
D.农村经济形势出现迅速好转
17.
下图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增速趋势示意图。下列有关解读正确的是
A.总体上工农业生产协调发展
B.1958年后基本实现工业化
C.20世纪60年代农业反超工业
D.国家方针政策影响经济发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