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范县第一中学2019年高二升级考试历史模拟卷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15075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6/7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科技发展到栄朝,已呈颠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宋代)文化和科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可称之为成熟时期°深奥的散文代替了抒情诗,哲学的探讨和科学的描述代替了宗教信仰。在技术史上,宋代把唐代所设想的许多东西都变成了现实。

——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史》

上一个中国世纪是11世纪。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国家。它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到工业企业的兴起和管理良好的农业”从普遍的教育和行政管理试验的传统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

——摘编自德国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1158年,意大利政府成立了欧洲历史上第一所正规大学——波仑亚大学,1300年至1601年,又相继设立帕多瓦、都灵、佛罗伦萨、摩西那等二十多所学科完备系统的综合性大学,学科设置上主要有人文学科(文、史、哲等)职业学科(法学、医学、神学)。自然学科(数学、天文星象、物理、化学、动植物学等人艺术体育也进入大学课程设置。这些大学成为各类学者、人才学习和交流科学技术的专门学术机构。人本主义、理性思维的复兴和近代大学机构的建立,适应了意大利社会各阶层需要。在此基础之上,意大利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科学家,他们强调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认识自然、认识世界,代表人物是反对把地球看成是宇宙中心的哥白尼(波兰籍,长期旅居意大利)布鲁诺和开创实验科学的伽利略。世界近代科技的第一个中心在意大利彩成。

——摘编自王云清《试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高等教育的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11世纪被称为“世界超级大国”的说法。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与意大利科技发展的异同点,并分析意大利成为“世界近代科技的第一个中心”的理由。(同,异,理由)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启蒙运动影响了同期科学的发展。社会也给予科学更多的支持,如仅仅国为对地球和生物的兴趣就引发了多次考察行。从200多年前为了香料而地理探险,到现在只是为了加识,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上流社食贵妇人主持的沙龙,到头来者不拒的咖啡馆,科学知识和启蒙思想到处传播。1831年,雨果感慨,书与大教堂校量,前者会战胜后者。此外,还有学者认为,法国科学家居煌叶的激文论与英国赖尔和达尔文在地质学和生物学领城中所持的新变论,分别与当时法国激烈的社会动及英国温和的政治改良有某种联系,居煌叶一本著作的标题就是《地球表面的车命》。

——摘编自昌乃基《科学与文化的足迹》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将科学作为近代新文化的核心观念或基本价值加以追求和崇尚,试图通过科学的传播来实现真正的民主,进而批判中国的民族危亡和社会危机。新文化运动所认识和理解的料学,不仅仅是科技术或科学思想,而更是一种广义上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种与迷信、盲从、愚昧相对立的崇尚实证的理性精神。五四新文化运动将对科学的追求和崇尚与对封建专制主义,迷信愚昧思想以及由伦理、旧道德乃至整个传文化的批判与反思联系在一起,因而它大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变革,科学从此渐深入人心,并开始成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念。

——摘编自郑大华《五四新文化动与近代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启蒙运动时期科学传播的主要途径井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五四新文化运动相较于启蒙运动时期科学传播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二者不同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学传播与思想解放之间关系的认识。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本”二字出自《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珍贵历史遗产,民本思想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并有所衍变。在近代中国,它被注入了新的理论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武器。康有为在给光绪帝的奏折中,就引《洪范》、《孟子》、《周礼》的有关记载,证明自己主张“君民同体”,符合“先王之治天下,与民共之”的古训。

——摘编自林甘泉《论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及其历史价值》等

材料二 李大钊在建党初期曾说道:“‘平民主义’是democracy译语,有译为‘民本主义’的,有译为‘民主主义’的,……纯正的‘平民主义’,就是把政治上、经济上、社会上一切特权阶级,完全打破;使人民全体,都是为社会国家作有益的工作的人;不须用政治机关以统治人身,政治机关只是为全体人民属于全体人民而由全体人民执行的事务管理的工具。

——摘编自李大钊《平民主义》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内涵,指出近代以来民本思想内涵的变化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李大钊关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的主要观点,并分析李大钊“平民主义”的社会影响。

2.单选题(共25题)

4.
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唯物史观和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的两个重要发现。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陈独秀在宣扬马克思主义时往往重点介绍唯物史观,特别是其中的阶级斗争学说。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中国的政治、经济有别于西欧
B.维护国共两党合作的现实需要
C.两人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不全面
D.十月革命否定了剩余价值学说
5.
19世纪上半期是各种“主义”涌现的时期,“自由主义”第一次出现在1819年,“激进主义”在1820年;社会主义在1832年;“保守主义”在1835年。“个人主义”、“立宪主义”、“人文主义”、“女权主义”等都出现于30年代,“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在40年代出现。这些“主义”的出现表明
A.文化学者力图建构思想体系
B.民主化进程保障思想自由
C.资产阶级革命需要理论指导
D.工业革命开启思想多元化时代
6.
在19世纪中期,受过教育的人虽然对牛顿宇宙说的起源及其验证知之甚少,但其理论却得到了公众的广泛认可,因为普通人仅仅在原理及逻辑层面上接受了牛顿惊人的伟大成就,并且宇宙说支持而非违背了人们所习惯的常识。这种现象表明
A.只有大众接受的科学才有价值
B.牛顿经典力学遭受学术界抵制
C.政治民主化是科学发展的前提
D.实用功能助推科学成果的普及
7.
有学者将苏联(俄)文学进行分阶段研究,其中一个阶段被表述为:“真诚”阶段:主题仍是战争,但出现了关于真诚性与人性的讨论。据此推测,“真诚”阶段代表性作品是
A.《母亲》
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C.《日瓦戈医生》
D.《安娜・卡列尼娜》
8.
2010年,中国各职业受教育年限最高的是专业技术人员,约为13.4年,其次是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为12.5年,受教育年限最低的是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7年。对上述现象解读准确的是
A.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B.区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受教育年限的差异
C.城乡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合理导致了阶层固化
D.受教育水平的不同一定程度上阻滞社会流动
9.
***指出:孙中山为我们定下了革命的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叫我们反抗帝国主义,使中国民族得到解放。民权主义叫我们反抗军阀,使中国人民自立于统治地位。民生主义叫我们反抗大商买办阶级和地主阶级,使中国大多数穷苦人民得享有经济幸福。革命的三民主义
A.成为了辛亥革命的理论指导
B.奠定了《临时约法》的思想基础
C.推动国民革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D.明确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
10.
学者杨晓东认为:“启蒙并不是告诉你如何思考,而是启发人说,你原本就已经有充分的理智,只是精神上被管制的习惯使你既懒惰又没有勇气使用你的理智”。基于这种分析,他认为“启蒙”主要是
A.引导独立思考的途径
B.彰显人性的尊贵价值
C.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
D.自主开拓精神的家园
11.
在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鳩和卢梭对中国的论述所根据的材料基本上是同一来源,然而,伏尔泰热情赞扬中国的一切,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态度是贬中有褒,卢梭尖刻地批判中国的制度、道德和文明。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三者
A.立场不同致使结论迥异
B.都以科学态度认识中国
C.观点不同但却殊途同归
D.深受中国儒学文化影响
12.
16世纪,英格兰教育家马尔卡斯特说,“我爱罗马,但更爱伦敦,我虽仰慕拉丁语,但更崇拜母语”;同一时期,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欧洲
A.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B.民族意识逐步形成
C.文艺复兴渐入高潮
D.宗教改革纵深发展
13.
在涉及国家权力分配中,某人提到:“如果由同一个人,或由权贵、贵族或平民组成一个机构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的权力、执行国家决议的权力以及裁决罪行或个人争端的权力,那就一切都完了。”他意在表明
A.贵族与平民之间矛盾尖锐
B.分权不利于国家行政效率提升
C.分权制衡有利于保障民主
D.国家权力分割应包括贵族和平民
14.
如图反映了1778年2月,84岁高龄的伏尔泰回到阔别28年的巴黎,妇女们趁他经过时,偷偷地从他的皮衣上拔下一根毛当做圣物保存的情形。伏尔泰之所以如此受到人民欢迎,主要是因为他
A.敢于批判法国的君主制度
B.主张通过革命方式建立代议政府
C.提倡人民主权的政治学说
D.提倡的天赋人权代表了时代潮流
15.
《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这一变化体现了
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
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
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
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
16.
诗的首篇《关雌》属于“周南之歌”,是描述男女爱情的民歌。后世儒家认为,雎鸠是一种“生有定偶而不相乱”“偶常并游而不相狎”的水鸟,孔子之所以列其为首篇,是为了表明夫妻关系应专一和严肃。这种解读
A.维护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反映出周代宗族规则的内涵
C.体现了浓厚的道德教化色彩
D.具有浪漫主义文学的符号性
17.
先秦典籍里医字写作“毉”。中医形成后,针砭药石成为治病的主要方法,“毉”字也逐渐被“醫”,字取代。“醫”下的“酉”字,是药罐子的象形。据此能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古代医学与巫术相伴始终
B.中医因源于巫术而没有科学成分
C.医学经历了从巫术到科学的演化
D.“医”字采用了象形的造字方法
18.
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俾斯麦的拥护者(民族主义赞美者)认为达尔文主义给了他们支持和正当理由。他们认为在政治活动中和在自然界一样,最强有力者是得胜者,好战的品质决定谁将在国际“生存斗争”中获胜。经济上,自由主义盛行。舒适的、心满意足的上、中层阶级激烈反对国家为促进较大的社会平等而作出的任何干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深入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盛行
B.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宗教改革和铁血政策作了辩护
C.进化论对适者生存、生存竞争的强调与时代倾向相适应
D.19世纪民族主义的兴起催生了达尔文主义
19.
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写道:“迄今为止,我们以引力作用解释了天体及海洋的现象,但还没有找出这种现象的原因。它当然必定产生于一个原因……但我迄今为止还无能为力从现象中找出引力的这些特性的原因,我也不构造假说。”这说明
A.万有引力学说还不是科学理论
B.牛顿意识到其学说存在局限性
C.经典物理学遇到了危机和置疑
D.自然科学无力摆脱神学的束缚
20.
下列图片中的发明反映了人类文明交流的发展趋势是
A.在时间、范围、信息量、交往方式方面不断改善
B.在世界范围内经济交往与合作更加紧密
C.在经济全球化方面的物质条件日渐增多
D.在通讯手段方面呈现工业化趋势
21.
陈独秀在《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1918年)中说:“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然不能相容,要想两样并行,必至弄得非牛非马,一样不成。“下列对他的观点评价正确的是
A.试图将新旧思想进行融合
B.严重阻碍新思想的发展
C.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弘扬
D.意在全面批判封建思想
22.
1922年,梁启超认为,楚国在春秋战国以前属于南方的蛮夷之邦,之后才逐渐融入华夏。楚国贵族屈原接触到当时新输入的中原文化,又出使齐国,受到稷下学派的影响,后来放逐到南方,南方的山水与屈原的精神相互激发,最后产生了《楚辞》这一独特的文学样式。梁启超关于屈原的研究
A.与维新变法的政治理念相符
B.隐含着近代民族国家的意识
C.影射了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
D.体现了五四运动的时代精神
23.
1919年,胡适主张对中国传统文化“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这有助于
A.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理性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C.抵制尊孔复古逆流
D.提升国人文化素养
24.
对于“共和”,梁启超持稳健态度,侧重于学理探究,更多考虑西方共和传统与中国社会文化的适应问题,在行动上主张缓行共和;孙中山则以行动家自认,更强调实际行动,追求跨越式的政治变革,主张速行共和。这反映了
A.梁启超的思想日趋保守
B.孙中山的主张更符合中国国情
C.近代共和之路曲折艰难
D.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争
25.
1927年11月宋庆龄、邓演达发表《对中国及世界革命民众宣言》称“农民必能于最近与城市之革命势力重新联合”,“(将来)政权主要的掌握在工农为中心的平民群众手上,其经济建设必超越资本主义之毒害向社会主义前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部分国民党人继续发扬了三民主义
B.对中国国情认识不清
C.新三民主义是民主革命时期的指导思想
D.认识到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的重要性
26.
有学者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美两国内部都很团结,因为他们害怕外国‘帝国主义’威胁和外国‘共产主义’威胁……各自都把对方当成一种巨大的威胁。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而对社会主义的恐惧则迫使资本主义不断增加平等。”下列组合中,与此说法最匹配的一项是
A.“双百”方针提出——经营者革命
B.“双百”方针提出——福利国家
C.人民公社运动——“人民资本主义”
D.人民公社运动——罗斯福新政
27.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大规模调整了全国高等学校的院系设置。经历院系调整后,重庆大学将原有的理学院、文学院等拆分迁出或与其他高校合并,而自身仅保留工学院,重点发展工科类院系。这些调整反映出
A.国家教育体系日趋完善
B.教育发展适应国家战略需要
C.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D.国家有计划地整顿改造旧教育
28.
建筑是沉默的历史。“法国史学之父”儒勒·米什莱曾说:“巴黎圣母院本身便是一部历史书”,它目睹了法国大革命的风风雨雨,它亲历了拿破仑称帝的加冕仪式,它承载了二战结束举行的巴黎解放典礼、宣读着二战胜利的赞美诗,它成为戴高乐将军国葬的圣殿;雨果笔下它是美与丑、崇高与卑鄙、光明与黑暗并存的象征。材料反映巴黎圣母院
A.深陷在民族主义和普世价值观的矛盾冲突之中
B.是统合法国历史、社会、文化信仰的文化符号
C.成为法国“自由、平等、博爱、理性”的象征
D.见证了法兰西从专制走向共和的艰难复兴历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2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