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惠民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507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5/2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黄金、白银等贵重金属曾经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37年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撰写的《西方问答》中有一段对话,涉及到当时世界白银的流动状况。中国人问:“敝邦所用银钱,皆来自贵邦,不识何若是之多也?”艾儒略答:“西来诸商,与贵国(中国)交易,每岁金银不下百万,其所从来,有出于敝地之矿也,亦有海外亚墨利加(即美洲)所处而进者。盖其地之矿,广而且腴,计十分之土,金银且六七分也。大西近海一国,每岁所入,亦不下数百万,有识者曰:敝地实受多银之害,金银愈多,而货愈贵也.

——摘编自火颖<中国近代史两次白银大量外流的比照》

材料二 明初,流通中铜钱与“宝钞”并行,禁金银交易……嘉靖初(1522年),“钞久不行,钱已大”,朝廷遂“弛用银之禁”。到万历九年(1581年),“一条鞭法”把丁役、土贡等项归于田赋之内,“计亩征银”,白银发展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等

材料三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四  1933年到1934年,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大量收购白银。引起中国白银不断外流。加上币制的紊乱,中国屡现金融恐慌。……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币制改革”方案,规定: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家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所有税收和公私款项均用法币支付,禁止白银在国内流通。

——摘编自吴申元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世界白银的流向。如何理解“敝地(西欧)实受多银之害?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指出国民政府时期流通货币的突出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变化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2.
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材料二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债,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举办的这些企业最为红火。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他的企业被国民政府作为“逆产”强行“接收”,拆卸、倒卖一空。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世纪50-70年代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1916年前后秦二爷的企业最为红火的原因。
(3)你认为秦二爷的理想能否实现?请说明理由。

2.单选题(共17题)

3.
邮票中的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经营形态,它最早出现于
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隋唐时期
4.
太和九年魏孝文帝正式下均田诏,大意谓:“富强者并兼山泽……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地方行政长官)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课农桑,兴富民之本。”据此可知
A.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B.所受土地农民均可自由买卖
C.根本目的是维护农民利益
D.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田赋
5.
明代中后期,苏州东城“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清朝前期又出现了“计工受值”。这一现象说明当时苏州
A.官营手工业发达
B.小农经济走向衰退
C.近代工业开始起步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6.
唐代长安城坊市格局井然,尊卑秩序鲜明.宋代开封、临安却展现一种开放式的街市状态,官府、民户、商家混杂毗邻。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B.贸易不再受政府监控
C.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D.坊市界限不复存在
7.
明清时期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的影响主要有
①保护了民族工业发展
②妨碍了对海外市场的拓展
③避免了西方殖民侵略
④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8.
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说:“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入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这表明
A.英国在欧洲没有殖民地或自治领
B.各国经济都依赖对英贸易
C.世界的经济联系加强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9.
17世纪被誉为“荷兰时代”,荷兰成为“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海上马车夫”,但到了17世纪晚期荷兰却风光不再。导致其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A.荷兰缺乏保持高速扩张所需的资源
B.英国颁布《航海条例》限制荷兰运输业
C.英荷战争中荷兰战败失去海上贸易主导权
D.荷兰商业资本发达但工业资本不足
10.
某学者写道:“衰落……包含了两个相去甚远的概念:一是外部力量减弱,一是内部力量的衰败。拿16世纪的意大利来说,……在外部因素使其丧失了经济强国的地位之后,内部文化仍可达到巅峰。”这里所说的“外部因素”是指
A.商业革命
B.价格革命
C.商业危机
D.工业革命
11.
下表为现行三种版本高中历史教材对同一历史事物(现象)的叙述。据此推断,三种教材都认定
A.近代以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自然经济是小农经济的特例
C.战争是自然经济解体重要原因
D.鸦片战争与自然经济解体无关
12.
有学者用“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来评价中国近代的某一历史事件。对该学者评述的历史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A.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B.其倡导者的思想极其守旧
C.其尝试完全排斥西方文化
D.开始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
13.
近代中国“火柴大王”刘鸿生说:“我原来在上海是大老板,到重庆却成了大老板的伙计。”请观察下图,指出“火柴大王”和重庆“大老板”分别代表的经济力量是

A. ①②
B. ③④
C. ③①
D. ④②
14.
如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5.
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议指出:1961年应适当地缩小基本建设的规模,调整发展的速度,在已有的胜利的基础上,采取巩固、充实和提高的方针。”这表明我党
A.部分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失误
B.对“左”倾错误有了根本认识
C.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6.
农业机械保有量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指标。下图中,1981—1986年中国部分农业机械保有量的变化趋势反映了
A.优先发展重工业成效巨大
B.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变革
C.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活力
D.市场经济发挥调节作用
17.
1986年《理论月刊》第10期载文《实行厂长负责制后党委书记工作的三个转变》。实行“厂长负责制”的直接目的是
A.实行市场经济
B.增强企业活力
C.建立现代企业
D.加快中外接轨
18.
表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19.
下图为某学者所描绘的1700年以来中国、美国、西欧、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球所占比重曲线图。其中与中国相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