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三三轮冲刺历史古代中国经济复习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15066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2/17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古代丝绸之路是当前“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历史渊源。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了西域人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随着古典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在这些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的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历史学家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
材料二 贸易与城市化的发展使唐宋时期的中国成为一个繁荣的、国际性的社会。商人取道海路和陆路前来中国从事贸易。东南亚岛屿的香料、越南的翠鸟羽毛和玳瑁、印度的珍珠和香料、中亚的马匹和甜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产品被运送到中国。在中亚、东南亚、印度、波斯和东非的港口城市,富商和统治者身着中国的丝绸,餐桌上摆放着中国瓷器。中国经济在唐宋时期的快速增长就这样促进了整个东半球大部分地区贸易和经济的增长。

——以上材料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并概括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内容。
(2)据材料二,分析唐宋经济繁荣的原因。这一时期对外贸易通道及输出商品与汉朝相比有何新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特征及其影响。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在贫困救助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礼记·礼运篇》所谓“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理念的一种经典表述。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在两宋,社会互助观念业已产生。社会互助始于宗族,这是以范仲淹的义庄为滥觞。这些义庄义田,是利用其田租以赡族人。清代汪志伊在《荒政辑要》中将贫困者分为极贫、次贫,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
材料二张謇(1853~1926年)既是清末民初实业界举足轻重的巨擘,也是慈善界的头面人物。作为近代中国儒商的代表,张謇早在戊戌维新期间就主张废科举、兴学校,后来又提出了发展盲哑人教育的独特见解。针对各地水灾不断,他认为不能单以赈灾作临时应付之策,以工代赈才是“办赈至善善策”。同时,1903年从日本考查回国的张謇进一步意识到,发展慈善必须与地方自治、实业、教育紧密相联,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在张謇的撑持下,南通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由养老院、新育婴堂、残废院、盲哑学校、贫民工厂以及医院等组成的集救济、改良、赈恤、教养、抚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然而随着张謇的大生集团在一战结束后由盛而衰,其慈善事业也深陷困境,出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悲剧。
——摘编自虞和平《张謇: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括古代中国贫困救助和近代张謇慈善公益救助思想各自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古代实行贫困救助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的贫困救助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在与西方社会的不断接触和交流中意识到“盖养之者,饱暖一时;教之者,饱暖终身也!” 1907年,晚清政府民政部针对从前各种善堂、善局重养轻教的弊端,明确责成地方官绅体察情形,在各种养济院、清节堂中附设工艺所,“兴养立教”。1943年,国民政府社会部次长洪兰友参与了《社会救济法》的制定,他表示:在现代社会,“人民之于国家,休戚相关,患难与共,其于救济事业,自当视为政府对于人民应尽之责任”。晚清创办工艺局,其收养对象仍根据道德要求分别上下差等:“身家清白,穷无所归者为上;本有行业,造难流离者次之;平日懒惰成性,兼有嗜好者又次之;甘心下流,近于邪僻者为下。”民国以后,则规定“年龄在8至16周岁而贫苦无依或性行不良者”均符合入所条件。
——主要摘自岳宗福杨树标《近代中国社会救济的理念嬗变与立法诉求》
(2)对比材料一、三,概括近代中国贫困救助方面有哪些变化,并给予简要评价。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意大利在欧罗巴洲南境……元以前未通中国。明万历九年(1581年)。有利玛窦者始泛海抵广州……崇祯初历法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以其国新法相参校,开局纂修……书成未用。会本朝建元,始采取其说,先后命西洋人汤若望、南怀仁等为钦天监官……并许其自行其教。
——摘编自清朝《文献通考》
材料二

材料三 (近代中国)18世纪末叶以后,华夏文明日益感受到从西方基督教文明中崛起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咄咄逼人的压力。这种压力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手段,初则以商业的渗透,继则以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武力,迫使中华文明不得不经常地在“生存或灭亡”之间彷徨……西方文明赢得世界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观或宗教的优势,而是依靠它运用有组织的暴力优势,这在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两个强势文明的猛烈撞击中表现得尤为充分。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中外文化交流的新变化,这一变化在哪部中国古代科技著作中有所体现,并分析其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末叶以后中外交流发生了的新变化,并概括近代西方文明与华夏文明的撞击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先进中国知识分子对待西方文明的共同点,并分析其变化的趋势。

2.论述题(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是指这样一种区域,它相对于其他地区重要的多,如果某一集团控制了它,就有可能获得对其他区域的支配地位,从而可能奠定其政治领导权,同时,该集团为了建立和维护该区域的重要地位,又会给它以特别的重视。

——据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单选题(共12题)

5.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农具较少改进,有所创新的多是适应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细小农具,元代王祯《农书》早有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十分罕见。失去两汉或唐宋那种新器迭出的蓬勃发展气象。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劳动力的密集投入
B.精耕细作不被重视
C.自耕农经济占主导
D.工商业发展的冲击
6.
1400年到1800年间……中国不仅是亚洲纳贡贸易体系的中心,而且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它吸引和吞噬了大约世界生产的白银货币的一半。这表明
A.古代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B.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依然领先世界
C.当时中国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D.明清之际商品经济繁荣
7.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农具较少改进。有所创新的多是适应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细小农具,元代王祯《农书》早有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却十分罕见。对出现上述现象的合理解释是明清时期
A.工商业发展的冲击B.精耕细作不被重视C.农业生产技术倒退D.劳动力的密集投入
8.
下表显示了战国至东汉铁犁铧文物分布状况,此表可以证明(单位:件)
 
中原
西北
东北
江南
岭南
战国
117
29



西汉
238
54
13
47

东汉
467
95
41
138
29
 
A. 农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B. 汉代的铁犁技术普及全国
C. 汉代农业生产力有一定的发展
D. 汉代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
9.
战国时期的手工业生产中,“物勒工名”制度已较为普遍。另据《考工记》记载,当时分工细致,仅“攻木之工”就有七种;铸造不同器类有不同的合金配方,所谓“金有六齐”。下列推断最为合理的是
A.适应了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需要
B.商人有强烈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
C.商家制定严格的生产责任管理制度
D.社会化分工推动了官营手工业发展
10.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物,懂一点文物鉴赏的本领,无疑会有益于我们准确掌握历史信息。请仔细观察和辨别下列铜币的拓片,哪一枚不是赝币
A.B.C.D.
11.
会馆自永乐年间出现于京师之后,逐渐衍生出包括官绅试子会馆、工商性会馆以及移民会馆在内的多种形式,在整合流动性人口方面发挥了官府一直想有所为而无能为之的功能。明清时期的会馆
A.适应了明清时期土地租佃式经营盛行的需要
B.反映出官营手工业取代私营手工业主导地位
C.是政府利用公权力禁止民间自我管理的体现
D.体现官本位社会官方力量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力
12.
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这说明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
13.
唐初不少部曲和奴婢因征战有功而获得解放,有的上升为均田农民,有的上升为契约佃农。唐朝政府规定均田制下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每天输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作庸,也叫“输庸代役”。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均田制的推广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B.封建政权对农民人身控制的减弱
C.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化D.唐初发展经济和巩固政权的需要
14.
下表是均田制的部分内容。它反映了当时
A.绝对平均分配土地B.消除了土地兼并
C.土地国有占主导D.受田者有土地使用权与经营权
15.
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所谓的“本”“末”之别。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重本轻末”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始终。材料旨在说明
A. 农业生产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B. 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
C. 生产经营方式决定社会经济思想
D. 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
16.
嘉庆年间(1796-1820)两广总督百龄说:“查夷商所需食用等物,因语言不通,不能自行采买,向设有买办之人。……由澳门同知发给印照,近年改由粤海关监督给照。……如感于买办食物之外,代买违禁货物,及勾通走私舞弊,并代雇华人服役,查出照例重治。”关于材料中的“买办”认识准确的是
A.对政府依附性很强并受其掌控B.服务外商体现半殖民地化色彩
C.近代服务于外商的贸易中介人D.帮助政府监督外商行为的官商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