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向北发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汉朝的丝织品,以临淄和襄邑(在今河南)所产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种类多,产量大,有名贵的锦、绢、纱等。……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两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简明宋史》
材料二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简明宋史》
材料三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茏。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人称为“陆海”。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朝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建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就无影无踪了。
——《沧桑神州·中国历史地理谈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丝绸生产格局变化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发明植桑养蚕织丝绸的国家。秦汉时代,黄河中下游地区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麻,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那时候,桑麻种植开始向南发展到湖北、湖南和四川,向北发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汉朝的丝织品,以临淄和襄邑(在今河南)所产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种类多,产量大,有名贵的锦、绢、纱等。……丝织业经过唐末五代及北宋一个长时期的发展,大大改变了唐中叶以前的面貌。北宋时,丝织业的产地逐渐形成两浙和四川两个中心……整个沿海地带都比较发达。
——《简明宋史》
材料二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比较项 | 西汉(公元2年) | 唐朝(752年) | 南宋(1210年) |
黄河中下游地区 | 42.8 | 32.3 | 53.2 |
江淮地区 | 15.2 | 23.4 | 45.6 |
西南地区 | 3.9 | 7.1 | 9.2 |
——《简明宋史》
材料三渭水上游的陇山山脉,秦汉时代一片葱茏。秦岭及其北麓在汉代被人称为“陆海”。然而,关中作为许多朝代帝王的京畿重地,建筑宫室,营建坟墓,所耗树木无法计算,其中主要是就近砍伐。唐代以后,渭水的流量已经明显减少,航运也就不见记载。秦岭北麓的森林至今早就无影无踪了。
——《沧桑神州·中国历史地理谈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我国古代丝绸生产格局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丝绸生产格局变化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
扬州盐商泛指古代两淮地区的盐业商人群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扬州繁华以盐盛”,其发轫期远可追溯到西汉时期。从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扬州逐渐形成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全国财货的集散地,成为盐运漕运的重镇。明中期以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扩大,经济活动频繁,扬州也出现了继汉唐以后的第三次繁荣,形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资本集团。
——摘编自王伟康《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
材料二
扬州盐商在寓居城市大兴土木,兴建园林、会馆、书院、码头等,因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们乐善好施,赈灾济贫,积极倡办公益事业,造福于民众,推动了地方事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保护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救世济民的抱负。……他们竞重风雅、善交名儒硕士、吟诗作画的文化风尚,也流及盐商活动的广大区域。
——摘编自王雪萍《扬州盐商文化线路》
材料三
扬州文化铸就与官员有巨大的热忱,总持风雅,盐商的乐此不疲慷慨解囊,群众的直接效力尽显才智都有关系。如大型玉雕《大禹治水图》的制造,是乾隆直接过问指挥,扬州政府官员负责,扬州艺人悉心制作,才成就了工艺史上的极品。再如源于盐商“例蓄花雅两部”的对戏剧的情有独钟,四大徽班才次第晋京,是皇上倡导,扬州政府官员亲自组织,盐商的积极效力,扬州戏曲的繁荣土壤,才使中国戏剧有了划时代的里程碑。
——摘编自扬州大学学报《扬州盐商对扬州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理念的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扬州盐业兴盛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扬州盐商的具体活动。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扬州盐商文化形成的原因和历史影响。
材料一
“扬州繁华以盐盛”,其发轫期远可追溯到西汉时期。从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扬州逐渐形成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全国财货的集散地,成为盐运漕运的重镇。明中期以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扩大,经济活动频繁,扬州也出现了继汉唐以后的第三次繁荣,形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资本集团。
——摘编自王伟康《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
材料二
扬州盐商在寓居城市大兴土木,兴建园林、会馆、书院、码头等,因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们乐善好施,赈灾济贫,积极倡办公益事业,造福于民众,推动了地方事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保护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救世济民的抱负。……他们竞重风雅、善交名儒硕士、吟诗作画的文化风尚,也流及盐商活动的广大区域。
——摘编自王雪萍《扬州盐商文化线路》
材料三
扬州文化铸就与官员有巨大的热忱,总持风雅,盐商的乐此不疲慷慨解囊,群众的直接效力尽显才智都有关系。如大型玉雕《大禹治水图》的制造,是乾隆直接过问指挥,扬州政府官员负责,扬州艺人悉心制作,才成就了工艺史上的极品。再如源于盐商“例蓄花雅两部”的对戏剧的情有独钟,四大徽班才次第晋京,是皇上倡导,扬州政府官员亲自组织,盐商的积极效力,扬州戏曲的繁荣土壤,才使中国戏剧有了划时代的里程碑。
——摘编自扬州大学学报《扬州盐商对扬州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理念的现实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扬州盐业兴盛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扬州盐商的具体活动。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扬州盐商文化形成的原因和历史影响。
3.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东南滨海之地,以贩海为生,其来已久,而闽为甚。闽之福、兴、泉、漳,襟山带海,田不足耕,非市舶无以为助衣食,其民恬波涛而轻生死,亦其习使然,而漳为甚。先是海禁未通,民业私贩,……当事者尝为厉禁。然急之而盗兴,盗兴而倭入。于是隆庆初年(1567年),前任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议止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摘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1)据材料概括“隆庆开关”的基本含义。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隆庆开关”的背景。
材料 东南滨海之地,以贩海为生,其来已久,而闽为甚。闽之福、兴、泉、漳,襟山带海,田不足耕,非市舶无以为助衣食,其民恬波涛而轻生死,亦其习使然,而漳为甚。先是海禁未通,民业私贩,……当事者尝为厉禁。然急之而盗兴,盗兴而倭入。于是隆庆初年(1567年),前任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议止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
——摘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1)据材料概括“隆庆开关”的基本含义。
(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隆庆开关”的背景。
2.论述题- (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利玛窦十九岁加入耶稣会,曾接受赴东方传教的培训,对中国儒学有所了解,他把传教与儒学相结合,谓之合儒,补儒,趋儒,一言蔽之,尽量中国化。他一度剃去头发,穿上僧服,换上僧装。他不惜修改教规,默认中国人对先祖的崇拜,以圣经附会四书五经,颇受士大夫信仰。
阅读材料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利玛窦十九岁加入耶稣会,曾接受赴东方传教的培训,对中国儒学有所了解,他把传教与儒学相结合,谓之合儒,补儒,趋儒,一言蔽之,尽量中国化。他一度剃去头发,穿上僧服,换上僧装。他不惜修改教规,默认中国人对先祖的崇拜,以圣经附会四书五经,颇受士大夫信仰。
阅读材料提炼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3.单选题- (共8题)
5.
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
A.小农经济影响了人们生活规律 |
B.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 |
C.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
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 |
6.
隆庆元年(1567年)进士蒋以化在《西台满记》中记载:“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数百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由此可知当时“大户”与“小户”之间关系的主要特点是
A.不固定性对立性 |
B.松散性对立性 |
C.不固定性松散性 |
D.松散性契约性 |
7.
宋太宗淳化四年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税);当算之物,令有司件拆揭榜,颁行天下。”至道二年又诏,“民间所织缣帛,非出于鬻于市者,勿得收算。”宋太宗意在
A.鼓励商品贸易发展 |
B.规范市场经营秩序 |
C.扶持家庭手工生产 |
D.推行便民惠民政策 |
8.
乾隆皇帝在谈到自己南巡允许商人大兴土木时说:“苏扬盐布商人等,出其余赀,偶一点缀,本地工匠贫民,得资力作,以沾微润,所谓分有余以补不足,其事尚属可行。”这表明他
A.强调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
B.认同奢侈促进市场发展的观点 |
C.宣扬奢侈享受的社会主张 |
D.警惕奢华之风会危及统治秩序 |
9.
明清时期曾出现过江西人口大量移入两湖地区的“江西填湖广”移民浪潮。有“居楚之家,多豫章(指江西)籍”之说。下列关于这次移民运动说法正确的是
A.源于经济发达地区对后进地区的引力 |
B.明清时期两湖地区商业盛行商帮外出 |
C.推动“湖广熟,天下足”局面的形成 |
D.古代人口迁移完全源自政治因素推动 |
10.
明嘉靖年间,户部主事海瑞向深居西苑、潜心修道的皇帝上疏,直言其“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此举
A.意在规劝嘉靖皇帝遵守法律 |
B.体现了理学倡导的社会责任感 |
C.反映了君臣间的权力之争 |
D.履行监察部门的监督职责 |
11.
明代中后期,大部分图书采用注释和注音的编写方式。如《唐书志传》一书中“尔兄日前饮酒至酣”,编者对“饮酒至酣”作了注释:“半醉也”;《详刑公案》一书中“事系无辜不究”,编者对“辜”的读音做了注释:“辜音孤”。这反映出当时
A.学术思想适应了时代转型 |
B.文化发展呈现大众化趋势 |
C.科举改革影响了书籍出版 |
D.商业发展冲击了学校教育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