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此时期海外贸易活跃和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
(2)分析白银流入中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材料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此时期海外贸易活跃和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
(2)分析白银流入中国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田租佃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长期以来,佃农对地主大多表现为直接的人身隶属关系。宋代“不立田制”,土地交易空前频繁,土地所有者与租佃者间的关系逐步演变为土地所有者、二地主(即租地转包者)和租佃者间的关系。尽管存在主仆名份,但政府承认主户和客户(有的是佃户)“皆齐民”。当时法律规定主佃双方要履行官版契约,佃户不能在租佃期离开佃种土地,如期限满则可离开。明代,租佃契约通常都写明不许将田地“转佃他人”、“私相授受”。清代永佃制盛行,地主将土地所有权分割成田底与田面,并将土地经营权以田面权形式转让与佃农。从此,地主对于田底,佃农对于田面,分别享有占有、收益和处置转让的权利
——据赵冈《历史上的土地制度与地权分配》等
材料二近代以后,敞田在英国仍普遍存在。这些土地掌握在不同的所有者手中,并且分成许多小块,“混杂地散布着”,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土地收益的增长。随着圈地运动的进行,所有权不清的敞田等土地被圈围起来,变成领主或某个人私有的大牧场或大农场。据统计,到1790年,400家大地主所有者拥有的耕地占全国耕地的20%—25%,而个体农民的只占15%—20%……以贵族为核心的大地产者不愿再依照传统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佃户经营,他们或者自行招募农业工人直接经营农牧场,或者把土地交给租地资本家,坐享地租。而且,许多土地所有者还投身其他领域,特别是与地产密不可分的矿业和交通运输业,在工商业中大显身手。
——摘编自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租佃制的新变化。从宋至清租佃制度长期存续,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该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与近代英国土地制度的差异,并分析英国土地制度的变化对英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材料一农田租佃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长期以来,佃农对地主大多表现为直接的人身隶属关系。宋代“不立田制”,土地交易空前频繁,土地所有者与租佃者间的关系逐步演变为土地所有者、二地主(即租地转包者)和租佃者间的关系。尽管存在主仆名份,但政府承认主户和客户(有的是佃户)“皆齐民”。当时法律规定主佃双方要履行官版契约,佃户不能在租佃期离开佃种土地,如期限满则可离开。明代,租佃契约通常都写明不许将田地“转佃他人”、“私相授受”。清代永佃制盛行,地主将土地所有权分割成田底与田面,并将土地经营权以田面权形式转让与佃农。从此,地主对于田底,佃农对于田面,分别享有占有、收益和处置转让的权利
——据赵冈《历史上的土地制度与地权分配》等
材料二近代以后,敞田在英国仍普遍存在。这些土地掌握在不同的所有者手中,并且分成许多小块,“混杂地散布着”,阻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土地收益的增长。随着圈地运动的进行,所有权不清的敞田等土地被圈围起来,变成领主或某个人私有的大牧场或大农场。据统计,到1790年,400家大地主所有者拥有的耕地占全国耕地的20%—25%,而个体农民的只占15%—20%……以贵族为核心的大地产者不愿再依照传统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佃户经营,他们或者自行招募农业工人直接经营农牧场,或者把土地交给租地资本家,坐享地租。而且,许多土地所有者还投身其他领域,特别是与地产密不可分的矿业和交通运输业,在工商业中大显身手。
——摘编自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租佃制的新变化。从宋至清租佃制度长期存续,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该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中国与近代英国土地制度的差异,并分析英国土地制度的变化对英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2.单选题- (共30题)
3.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五月,下了“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毁拆”的诏令。唐德宗贞元四年(788)二月,再次下诏:“京城内庄宅使界诸街坊墙,有破坏,宜令取两税钱和雇工匠修筑”。这从侧面反映了
A.市民与政府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
B.城市市政建设工程破坏相当普遍 |
C.坊市制度一定程度上遭到破坏 |
D.资本主义萌芽大量存在 |
4.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自然经济正式形成 |
B.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
D.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 |
5.
据现有的资料证明:从陕西到山东,从河北到江西,包括河南、安徽、湖北等省在内,都有早商铜器的发现。在郑州曾经发现两处较大的早商铜器作坊遗址。由此推理商朝
A.青铜器生产出现区域化 |
B.青铜冶铸技术成就斐然 |
C.官营冶铸业占主导地位 |
D.青铜器制造业规模巨大 |
8.
唐高祖明确规定“食禄之家,不得与下人争利”;太宗两次颁布敕令,禁止五品以上的高级官员出入市场;武宗亦强调:“受禄之家,食禄而已,不与人争业,然后利可均布,人可家足。”这表明唐代
A.官员经商行为得到了有效控制 |
B.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 |
C.政府力图维护社会的商业秩序. |
D.注重维持社会的等级制度 |
9.
1759年,两广总督李侍尧上奏乾隆皇帝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其货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卖与各行商转售外夷。”据此可知,当时
A.政府阻挠农产品的商品化 |
B.农民弃农经商的现象严重 |
C.官员鼓励海外贸易的活动 |
D.市场扩大推动桑蚕业发展 |
10.
明中叶以后徽商日益繁盛,相当一部分人在外经商致富,便回家乡购置十地。此后,民间的土地纠纷愈演愈烈,漏报、少报土地户籍以及增多及减少和管辖不明的弊端较多。于是,明政府于万历九年制定了田亩丈量条例。明政府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
B.解决民间土地纷争 |
C.加强对土地的管理 |
D.禁止民间土地买卖 |
11.
西汉初年一度“纵民铸钱、冶铁、煮盐”,汉武帝时期,国家设盐铁丞,各郡县设盐官或铁官,专门负责经营盐铁的制造和销售。这一变化
A.确保了盐铁生产的质量 |
B.削弱了豪强的经济实力 |
C.减轻了民众的生活负担 |
D.开启了盐铁官营的先河 |
13.
十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马尼拉帆船贸易,在浩渺的太平洋上开辟了一条丝绸之路。藉此,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作物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西哥的银元等传播到中国。这条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
A.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 |
B.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C.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
D.完成了美洲的资本原始积累 |
14.
达·伽马的航海笔记写道:“(1498年)4月7日,我们到达蒙巴萨城(非洲东部城市)……我们忽然想到要和这里基督徒见见面,并希望能在翌日和他们同去做弥撒。”这说明
A.航行的主要目的是传教 |
B.西班牙国王支持其航海 |
C.基督教此前已传入非洲 |
D.船队的目的地是地中海 |
15.
19世纪最后30年,美国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其资本积聚之神速、工业发展之迅猛,最先完成了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成为“资产阶级文明的榜样和理想”,这主要得益于
A.早期的殖民掠夺 |
B.蒸汽动力的普及 |
C.工厂制度的出现 |
D.第二次工业革命 |
16.
据有关资料显示,到1846年时,德国织布行业还几乎闻不到机器的隆隆声,即便是纺织业最发达的普鲁士,其棉织机使用动力的仍不到40%。这表明德国当时
A.国家分裂阻碍经济发展 |
B.与英关系紧张制约技术传播 |
C.近代机器工业发展缓慢 |
D.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
17.
马克思指出:“当贸易在英国已发展到手工劳动不再满足需求的时候,人们就感到需要机器了。”马克思在此强调的是
A.英国海外贸易迅速发展 |
B.英国传统手工工场日益兴旺 |
C.英国机器工业发展迅速 |
D.市场扩大刺激工业革命兴起 |
21.
“孩子们围观着这些外国人,他们正在土地上插进一根大理石柱,柱身上刻着文字,那是用葡文写着:'在耶稣基督诞生后1498年,葡萄牙君主国王曼努埃尔,派王室侍臣发现这块土地,并竖立这个标志。'”这里的“侍臣”应是
A.迪亚士 |
B.达伽马 |
C.哥伦布 |
D.麦哲伦 |
22.
“它以东印度公司为组织形式,逐步占领了跨越非洲和亚洲的诸多重要贸易据点,1619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建立第一座城市,并以此为基地在东方编织起囊括台湾在内的庞大商业贸易网络。”材料中的“它”是
A.西班牙 |
B.葡萄牙 |
C.英国 |
D.荷兰 |
23.
1942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宣布:“查盐为日用必需品,关系国民经济至巨,业经中央决定实行专卖,所有过去原有专商引岸及其他关于私人独占盐业之特殊待遇及权益,应即自专卖实行日起一律废除。”这一政策
A.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 |
B.其目的是适应抗战的需要 |
C.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的潮流 |
D.抑制了官僚资本膨胀的势头 |
24.
1923年初,上海华商各纱厂因花贵纱贱相继停工。为挽救中国棉业,“棉纱大王”穆藕初与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的同事们积极活动,筹划按国际惯例组织中华棉业银公司,但农商部因部分议员和内阁阁员的反对而搁置此提议。材料反映了
A.一战以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艰难发展 |
B.政府反对中国成立垄断性质的大公司 |
C.军阀割据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D.工人运动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25.
1943年,在国统区3700余家工业中,官营的600余家,民营的3100余家。但官营的占资本总额69%,民营的只占31%。这一状况
A.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
B.推动了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 |
C.有利于持久抗战的需要 |
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
26.
20世纪某一时期,中国政府“废两改元”“法币改革”“改订新约”举措频频。该“政府”应指
A.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 |
B.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 |
C.中华民国北洋军阀政府 |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 |
27.
1881年南海知县徐赓陛以继昌隆丝厂“专利病民”、“夺人生业”、“男女(工人)混杂,易生瓜李之嫌”为由,下令予以封闭,该厂被迫迁往澳门。直到徐赓陛调离后,才又迁回南海。以下关于该类企业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而建立;
②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受到封建势力的压制和摧残;
③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建立败坏了社会风气;
④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⑤在其基础上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①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而建立;
②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受到封建势力的压制和摧残;
③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建立败坏了社会风气;
④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⑤在其基础上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
A.①③⑤ |
B.②③ |
C.②④ |
D.②④⑤ |
28.
1881年,南海县知县徐赓陛发布了“禁止丝偈晓谕机工示”的公开布告,查封了当时县内各缫丝厂的机器(包括继昌隆缫丝厂),并给机器缫丝业定了几条罪状:一是擅制机器缫丝,并未禀明立案。二是男女混集,易生瓜李之嫌。三是共有机器十一座,应用四千四百余人,以一敌十较之,实夺四万四千余人之生业……自应永远勒停,以安民业。这一事实反映
A.民族工业尚未获得清政府的正式承认 |
B.封建势力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 |
C.民族工业的兴起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D.官僚资本的压迫使民族工业陷入困境 |
29.
“清政府不情愿地迈开了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为主的近代化步伐。它的建立源于军事上的需要,它的发展和影响,又远远超出了军事的范畴,它对于中国近代工业和上海城市经济的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材料中的“它”是
A.发昌机器厂 |
B.福州船政局 |
C.江南制造总局 |
D.轮船招商局 |
30.
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因此他
A.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 |
B.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
C.在无锡创办保兴面粉厂 |
D.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 |
31.
19世纪中叶以后,当西学在日本成为全民族注意的中心时,在中国却被限制在通商口岸范围之内和办理“洋务”的官员之中,大多数的士大夫仍然生活在传统的精神世界里。这说明近代中国
A.求新求变的思想意识不足 |
B.缺乏维新变法的社会基础 |
C.士大夫固守传统文化模式 |
D.自强求富运动的成效不大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