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嘉靖倭乱”的发生,是明朝“海禁”政策导致的全球化与中国市场需求之间相互矛盾和冲突的结果。1567年,嘉靖皇帝痴逝,随后隆庆皇帝即位。隆庆皇帝宣布在津州月港开海,允许津泉两府商人出海贸易,“准贩东、西二洋”,从而形成隆庆开海的局面。有人测算,晚明从月港流入中国的白银,16世纪七十年代年均约28.5万两,八十年代年均约88.9万两,到1600年以后年均达到100万两的规模。伴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的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亚各港口。与此同时,明末的海外市场需求也直接刺激了江、新、阔、亭、数等地区的丝织业、棉织业、染织业、制壳业、铁器业、制糖业等行业的发展。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隆庆开海与晚清自开商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晚清自开商埠。
(3)根据材料三,简析新时期中国自贸区(港)设立的作用。
材料一 “嘉靖倭乱”的发生,是明朝“海禁”政策导致的全球化与中国市场需求之间相互矛盾和冲突的结果。1567年,嘉靖皇帝痴逝,随后隆庆皇帝即位。隆庆皇帝宣布在津州月港开海,允许津泉两府商人出海贸易,“准贩东、西二洋”,从而形成隆庆开海的局面。有人测算,晚明从月港流入中国的白银,16世纪七十年代年均约28.5万两,八十年代年均约88.9万两,到1600年以后年均达到100万两的规模。伴随着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的商品也源源不断地输送至东南亚各港口。与此同时,明末的海外市场需求也直接刺激了江、新、阔、亭、数等地区的丝织业、棉织业、染织业、制壳业、铁器业、制糖业等行业的发展。
——摘编自陈高胜《隆庆开海:明朝海外贸易政策的重大变革》
材料二 1898年,清廷下话:“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侵占。现当海禁润开,强邻环何,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视舰,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经过新政期间的努力,截至辛寒,中国自开商峰(意即中国主动开放的通商口岸,它与条约口岸的实质区别在于是中国政府还是西方列强控制了口岸的政治决策权及行政管理权)的数量已由成成时期的3个增加至19个,如果加上同时期东北开放的16个,其数量已多达35个。——摘编自杨天宏《近代中国自开商峰研究述论》
材料三 自2013年设立上海自贸区至令今,我国已设立四批自贸区,再加上刚刚宣布的海南自贸区(港),我国的自贸区数量将达到12个,正是这些自贸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门户。除了海南的跨“级”连跳,直接批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试点和自由贸易港外,其他已经获批设立的10个自由贸易区最有机会实现升级“自贸港”。——整理自候名芬《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价值新论》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隆庆开海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隆庆开海与晚清自开商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晚清自开商埠。
(3)根据材料三,简析新时期中国自贸区(港)设立的作用。
2.单选题- (共34题)
2.
据史料记载:雍正时期曾解除了南洋贸易之禁,南洋贸易重新兴旺起来,不仅解决了与外贸有关的人口生计问题,也带动了东南沿海地区外向型手工业的发展。乾隆时期也解除了广东的矿禁,让民间力量可以开采铜矿,以吸纳剩余人口,这反映了当时
A.闭关国政策不复存在 |
B.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
C.农耕经济失去主导地位 |
D.带有近代性内涵的政策 |
3.
秦汉时期,地主与佃农形成了一种主从、良贱的关系。明清时期,“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农任之”这一变化表明
A.人口增长与土地需求矛盾加剧 |
B.土地兼并不断加剧 |
C.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逐步削弱 |
D.土地产权日益明晰 |
4.
宋明时代,伦理范畴内的“贱商”观念虽仍然存在,但经济领域的“重商”也不得不行,故这一时的商人即使身穿布衣,在大多数时间内仍能经营,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抑兼并”的国策、“利农重商”的思想、城市制度被打破。材料反映了
A.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被彻底打破 |
B.古代商业“末业”地位发生根本变化 |
C.商贸政策多元化促使抑商政策的松动 |
D.经济重心南移导致重商”思想盛行 |
5.
洋务运动后,“重农抑商”的农耕文化不断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萌生的“重商”思想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认识的深化,整个经济社会由敌商、歧商逐渐变成敬商、重商并延伸到经济领域,不断动摇自“商鞅变法”以降而延续几千年的“重农抑商”的基本国策。这表明
A.工业文明的发展冲击了农耕文化 |
B.“重商“思想彻底地瓦解了小农经济 |
C.“农商并重”的思想逐渐成为主流 |
D.工商阶层成为引领经济的主流群体 |
6.
《文献通考》在评价宋代商业政策时说,“古人之立法,恶商贾之趋末而欲抑之。后人(宋代统治者)之立法,妒商贾之获利而欲分之。”由此可知,宋代统治者
A.放弃了抑商的政策 |
B.实行官商分利的经济政策 |
C.意欲规范商业活动 |
D.通过立法减少商人的利润 |
7.
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在倭患基本平定的前提下,在福建漳州海澄月港宣布部分开放海禁,准许私人海外贸易船申请文引,缴纳饷税,出洋贸易。当时的福建巡抚徐学聚曾言:“我贩吕宋(菲律宾),直以有佛郎机(西班牙)银钱之故。”由此可推知,明朝后期
A.自然经济加速瓦解 |
B.外来威胁趋于解除 |
C.外贸经济有所发展 |
D.政府税收显著增加 |
8.
1488年版吴江县县志载:在苏州正南的农村,商人如果离家100里以外经商,让家人在家从事耕作,又多年不归,会被视为无信义的人。而在1548年新的县志编成时,这段文字则被删除。这一变化反映出
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社会价值观念 |
B.江南地区的经济结构出现了转型 |
C.商人的经商环境发生根本性变 |
D.长途贩运贸易渐趋得到官府保护 |
9.
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判断正确的是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①② |
B.①④ |
C.①③ |
D.②③ |
10.
日前出土的东汉时期十三幅牛耕图画像石具体分布地区如下,据此可推知当时
出土省份 | 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 |
陕西 | 米脂、绥德王德元墓、西安碑林、陕北 |
山西 | 平陆枣园 |
山东 | 滕县宏道院、滕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 |
内蒙古 | 和林格尔(2幅) |
江苏 | 泗县重岗、雎宁双沟镇 |
A.精耕细作技术进一步发展 |
B.牛耕使用遍及大江南北 |
C.北方的农业生产高于南方 |
D.农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
11.
“五行八作”这一成语源起南宋,是都城对各行各业的民间泛指和传统俗称。当时,市肆各种行业分别称为“团”“行”“市”“作分”等。“团”“行”“市”多为商业,“作分”则是小手工业。与该成语出现最有可能相关的是
A.宋朝奉行“工商皆本”政策,促进了城市商业、手工业的发展 |
B.宋朝不抑兼并,破产自耕农迁往城市,促进城市工商业发展 |
C.成语从侧面说明当时东京行业之多以及手工业的发达程度 |
D.南宋推行抑商政策,只允许都城有五种商行和八种作坊存在 |
12.
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
13.
《唐律疏议·户婚律》规定:“诸应分田宅及财物者,兄弟均分。”此后宋元明清几代法律都承袭了这一规定。这一规定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形成 |
B.反映了平等平均观念盛行 |
C.导致土地经营日益细碎化 |
D.表明了古代法律不断健全 |
14.
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
15.
《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
A.表明了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 |
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 |
C.说明了手工业存在人身依附关系 |
D.反映了仕宦之路被富商大贾所垄断 |
16.
《东京梦华录》记载:“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街北都亭骚相对,梁家珠子铺,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街心市井,至夜尤盛。”由此可知宋代
A.城市布局依然保留市坊分离传统 |
B.商业经营凸显品牌特色 |
C.商业活动仍未突破时间限制 |
D.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
17.
唐律规定:“诸市司评物价不平者,计所贵贱,坐赃论;入己者,以盗论。”“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唐律对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结伙行骗等行为,规定最低要杖八十。这说明
A.唐政府重农抑商,遏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
B.唐代对市场的严格管理维护了市场秩序 |
C.唐代坊市制度不断完善,商品经济发展 |
D.唐代对市场管理遵循了商品的价值规律 |
19.
刘锡鸿是晚清首任驻英副使,不仅惊讶于火车轮船机器的功效,对英国民主的细节也颇为了解,私下里羡慕“西洋国政民风之美”。受朝中一些权贵指使,他却不断密告公使郭嵩焘要“以夷变夏”,甚至连郭披了洋人的雨衣,看了洋人的节目单都被当成罪行来告发,诋毁郭学西言行是“迎合洋人,坏乱风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洋务派固守中体西用导致洋务运动失败 |
B.官场的功利主义严重阻碍了近代化进程 |
C.晚清外交官员未能对西方有正确的认识 |
D.刘锡鸿的言行植根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
20.
1882年轮船招商局召开股东代表大会,决定再招股100万两,仁和保险公司也乘势扩股1万股,计银50万两,上海机器织布局于1880年公布招股章程后,认股者源源而来。据此可知
A.股票在晚清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 |
B.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
C.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资本的限制 |
D.晚清股票市场已经发展成熟 |
21.
有研究表明,在抗战爆发前夕,中国民族工业在劳动力组织上不但盛行由工头招工的包工制,还存在着把农村来的男女儿童包养起来的养成工制、以极低代价收买农村失业男女的包身工制,以及工场手工业式的家庭工制等。这反映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A.无法避免官僚资本的压迫 |
B.以传统手工业为主 |
C.仍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
D.管理水平高于在华外资企业 |
22.
某作者在其博客《晚清“春天的故事”》一文中提到,“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该作者描述的现象
A.是近代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 |
B.违背了中国近代客观的历史事实 |
C.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D.承认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 |
23.
抗战初期,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以法币为基础发行根据地货币,保护法币的主体地位;配合物资战,对物资在根据地的输出和伪币的输入实行限制,对对外贸易实行控制;保护法币,使其沉于民间,防止被伪币套取。这些举措
A.体现了国共团结抗日的精神 |
B.挫败了日寇对华经济侵略 |
C.为持久抗战提供了经济支持 |
D.体现了工农政权的性质 |
24.
下列选项,对下表的正确解读是
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情况
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情况
| 1890年 | 1908年 | 1920年 |
市场商品总值(单位:亿两) | 11.74 | 22.99 | 66.10 |
市场商品中洋货所占比重(%) | 12.09 | 21.64 | 12.84 |
A.市场商品总值增长主要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 |
B.洋货所占比例子上升是因为上海等东南沿海通商口岸的开放 |
C.市场商品总值增长最快时期主要是由于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 |
D.洋货所占比重下降是因为抵制洋货、使用国货运动的开展 |
25.
鸦片战争后,社会普遍把洋货视之为“奇技淫巧”,认为这是导致财富外溢的原因;19世纪70年代有些人士认为仿制洋货,大兴工商,以自制洋货取代外来洋货以此来占领洋货消费市场,在朝野上下产生了广泛影响。这种变化表明
A.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 |
B.传统手工业品市场日渐萎缩 |
C.依循市场规则与西方展开竞争 |
D.追逐西方时尚成为社会主流 |
26.
下表是1913~1921年中国私人资本工业各部门资本额增长情况(单位:万元),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1913年 | 1921年 | 增长量 | 发展速度% | 年增长率% |
棉纺业 | 1423 | 9842 | 8419 | 691.64 | 73.95 |
面粉业 | 885 | 3257 | 2372 | 368.02 | 33.50 |
缫丝业 | 1603 | 2253 | 650 | 140.55 | 5.07 |
卷烟业 | 138 | 1680 | 1542 | 1217.39 | 139.67 |
水泥业 | 285 | 880 | 595 | 308.77 | 26.10 |
火柴业 | 294 | 746 | 452 | 253.74 | 19.22 |
A.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造成民族工业全面萧条 |
B.鸦片贸易是推动20年代经济的主要动力 |
C.民族工业某些行业发展速度减慢,整体仍在发展 |
D.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措施,推动民族工业继续发展 |
27.
下图是1952~2000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百分比示意图。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①③形成的共同因素是所有制形式的根本变革 |
B.②的形成是由于“左”倾错误导致的 |
C.④的出现是由于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
D.④→⑤的变化是由于两极格局瓦解所带来的挫折 |
28.
下表1949~196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恢复和增长期
出现表所述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 1949~1952年 | 1953~1957年 | 1963~1965年 |
工业 | 36% | 19.2% | 7.9% |
农业 | 14% | 4.5% | 11.1% |
出现表所述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利用市场调节手段 |
B.改变了所有制结构 |
C.改善经济结构比例 |
D.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
29.
1961年1月18日,在八届九中全会闭幕式上,***说:“今年不搞两本帐了,就是一本帐,决不要层层加码,中央是一个盘子,到省、市又是一个盘子,到地、县又是一个盘子,到群众又是一个盘子。”***的讲话
A.旨在解决农轻重的比例问题 |
B.意味着经济体制转变的开始 |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
D.消除了“左”倾错误的影响 |
30.
1961年—1965年,全国共精简城市职工约1887万人,压缩城镇人口2600万人;到1965年全国城市数从1961年的208座减少至171座,减少了17.8%;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8qo下降到14.6%/(1964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出现了大幅回落。中国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是
A.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
B.大跃进运动的迅速展开 |
C.大力调整国民经济 |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 |
31.
市场社会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是一种很有影响的思潮。它认为:生产资料归国家或集体所有,而资源配置则遵循市场规律,计划机关采用价格工资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来取代分配实物的指令性计划。这表明我国
A.经济改革思想的高度统一 |
B.城市经济改革已全面启动 |
C.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
D.已在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 |
32.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家出台政策积极鼓励农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专业户、经济联合体和乡镇企业,扶植农村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等第二、三产业,使农村经济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据此可知,当时
A.农村土地所有权发生变化 |
B.农村仍旧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 |
C.农民生产自主权得到保障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
33.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这一时期“好路”的“路标”是指
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
B.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建立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
34.
1894年7月9日《申报》:“今日之中国已非往日可比,各省设立局厂,岁费巨款制造兵船,日异而月新。枪炮皆系新式,摧坚命中足备御侮之用,正可及锋而试,勋臣宿将身经百战叱咤生风,指挥若定,大可与日本从事于疆场,伸历年之积忿,快薄海之人心,且使战国者知中国大有人在,不敢存轻量之心,挽回大局在此一举。”这一观点
A.是对洋务运动客观公正的评价 |
B.折射出盲目自大的传统华夷思想 |
C.准确地预测了中日战争的走向 |
D.是对中国近代工业化成就的认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3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