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504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5/30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观察下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曲线图”。图中ABCD反映了近代以来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基本发展脉络。

材料二 他(见上图)善于利用状元身份为自己的企业谋求专利,经营得法……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除纱厂外,他还建立了垦牧公司、轮船公司、面粉厂、油料厂和冶铁厂等企业。他把挣来的钱用于兴办学校、图书馆、博物苑、气象台、医院、公园和剧场等文化教育机构,有些在国内还是首创的,如1905年创办的南通博物苑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材料三  1935—193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从1935年的237亿元增加到1936年的258亿元,年增长8.86%。其中工商业产值增加21.3%,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请回答:
(1)材料一图中A点标志着什么?影响C点的最为有利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析他创办的企业获得长足发展的原因。他有很多首创之举,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3)材料三中1935~1936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何进步历史意义?
2.
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整整历经30年。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序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1978~2007年的财政收入

图2  1978~2007年的城乡结构
材料二 正以1978年、1992年和1997年三个年份为标志,迄今为止,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已经有过三次思想解放。第一次思想解放冲破了"个人崇拜"。第二次思想解放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第三次思想解放冲破了"所有制崇拜"。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图1、图2,你能提取哪些历史信息?并分析原因。
(2)材料二所提到的冲破“三个崇拜”分别指什么?
(3)回望邓小平南方谈话,它给我们留下那些遗产

2.单选题(共19题)

3.
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手工业的发展使劳动力需求增加
B.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富余劳动力
C.劳动力的商品化开始出现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
4.
明清时期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雍正如是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①政府禁绝对外贸易
②遏制了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④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
宋朝范成大诗云:“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诗中的信息不包括
A.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农村经济存在性别分工
C.农民过着衣食无忧的田园生活
D.当时的纺织材料有麻
6.
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抑商”和“海禁”的根本目的是
A.维护封建统治
B.限制工商业发展
C.保护农耕经济
D.防范“外夷”入
7.
现在网络上的架空历史小说盛行,小明也想写一部以满足自己梦回盛唐的夙愿,请问可以出现于其小说之中而又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①在柜坊存入大量“交子”
②与诗仙李白用白底青花的瓷杯畅饮
③用灌钢法炼制的长剑练武
④在长安夜市吃烤鱼
A.①②③B.①③C.②④D.③
8.
“绢帛绫绸叠满箱,将来裁剪做衣裳。公婆身上齐完备,剩下方才做与郎。”明邝璠的《剪制》诗句反映民间手工产品主要用于
A.出售赢利B.自我消费C.向政府交纳赋税D.捐赠礼品
9.
官营手工业直到明朝前期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它的主要特点是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②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
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④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
王建在《汴路即事》诗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诗中的“草市”指的是( )
A.固定的城市商品交易市场B.自然形成的乡村集市
C.通宵买卖的城市夜市D.繁荣的边疆茶马市场
11.
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叶出口激增(见下表)

这一现象表明
①中国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②中国逐渐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扩大
④中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增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沿海企业大批内迁,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军阀割据混战
B.日本全面侵华
C.国民党发动内战
D.国家的发展战略
13.
24集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叙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写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A.主人公出身低微
B.个人情感历经曲折和磨难
C.他从一创业起就处于中外反动势力的的夹缝中生存
D.国内商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影响
14.
史学界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依据在于( )
A.开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之先河
B.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
C.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D.建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外交机构
15.
***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如此高度评价二人是因为他们( )
①都为中国工业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③都是民族资本家的杰出代表 ④都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6.
19世纪60年代的福建,“间有商人向外国人雇买洋船,仍须与外国人合伙。是不仅资其管驾之力,实须购其修葺之料也……”这一现象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影响是( )
A.反抗封建势力的压迫B.反抗外国资本主义的束缚
C.对封建势力妥协D.对外国资本有依赖性
17.
叶永烈在《写在炉边的几页日记》中写道:“路边,土炉林立,炉火映红半边天。在一个炼铁厂门口,写着这样一首诗:‘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
A.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B.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C.出现了农村城镇化趋势
D.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18.
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左”倾错误得以根本纠正
B.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C.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D.农村土地关系的根本变化
19.
2008年10月7日《人民日报》发布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调研报告之一《对全国十八个典型地区的调研综合报告》,报告显示这18个地区不仅取得了骄人的发展成就,而且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这是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
①首次正确分析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③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
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要凭粮票才能购买到粮食。1990年,广东省宣布终止粮票的流通,1993年全国终止粮票的流通。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供应紧张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缓解了粮食紧张状况
C.表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D.广东率先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1.
1988年邓小平指出:“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什么叫社会主义,没有搞清楚,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搞清楚。现在,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思想,从经验教训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什么叫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给出正确解释是在下列哪一事件中(   )
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D.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