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中后期,在著名的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一些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利用积累的资金,购买几张至几十张织机,开设机房——手工工场,雇佣几名至几十名机工进行生产。“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两者形成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机户就是早期资本家,机工是雇佣工人,两者已无人身依附关系。在棉纺织业中心松江,一些商人开设暑袜店,利用雄厚的资金,购进大量尤墩布,分发给当地男女居民缝制适宜夏天穿用的暑袜,计件付给工钱,再将暑袜拿到店里出售获利。这些暑袜店主直接支配生产,他们的资本也就由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他们本人也变成早期的资本家。那些在自己家里为老板做工的男女居民,就成了雇佣工人。
——《历史必修》
材料二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国内外学者曾展开长期的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明清封建专制政权推行的一整套方针政策,使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很难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是成熟的封建社会,经济结构比较坚固,自给性比较完整,上层建筑比较强大,并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整机能,不容易被冲破和瓦解。
——摘编自《历史必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出现的新的经济因素是什么?这种新的经济因素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材料二中哪种看法比较有道理?为什么?
材料一明中后期,在著名的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一些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利用积累的资金,购买几张至几十张织机,开设机房——手工工场,雇佣几名至几十名机工进行生产。“机户出资,机工出力”,两者形成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机户就是早期资本家,机工是雇佣工人,两者已无人身依附关系。在棉纺织业中心松江,一些商人开设暑袜店,利用雄厚的资金,购进大量尤墩布,分发给当地男女居民缝制适宜夏天穿用的暑袜,计件付给工钱,再将暑袜拿到店里出售获利。这些暑袜店主直接支配生产,他们的资本也就由商业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他们本人也变成早期的资本家。那些在自己家里为老板做工的男女居民,就成了雇佣工人。
——《历史必修》
材料二关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国内外学者曾展开长期的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明清封建专制政权推行的一整套方针政策,使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很难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是成熟的封建社会,经济结构比较坚固,自给性比较完整,上层建筑比较强大,并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整机能,不容易被冲破和瓦解。
——摘编自《历史必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出现的新的经济因素是什么?这种新的经济因素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材料二中哪种看法比较有道理?为什么?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大约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海南岛的技术,改造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说明我国古代衣料来源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南方经济的特点。这能否说明当时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为什么?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明时期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主要原料的原因。
材料大约公元前50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了棉花种植。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今新疆、西南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元初“置浙东、江东、江西、湖广、福建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黄道婆在松江传授学自海南岛的技术,改造织机,使这里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棉花种植迅速发展并超过桑麻,棉花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依据材料,说明我国古代衣料来源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松江棉布,衣被天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南方经济的特点。这能否说明当时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为什么?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元明时期棉花成为中国纺织业主要原料的原因。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帐房)散放丝轻,给予机户,按稠匹计工资。”
《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
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二同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
(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4)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帐房)散放丝轻,给予机户,按稠匹计工资。”
《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
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二同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
(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4)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2.单选题- (共13题)
4.
汉代帝王及部分近臣下葬用的玉衣形如铠甲,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由此可知汉代
A.手工业发达促进社会层次划分 |
B.丧葬开始出现奢靡浪费社会风气 |
C.手工业发展与封建礼制相适应 |
D.等级制推动了手工业者技能提高 |
5.
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
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
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6.
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公输班被誉为木匠祖师,他发明了锯子、刨子、钻子、凿子、铲子等木工用具。这些发明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 |
B.冶金技术的进步 |
C.铁制工具的普遍推广 |
D.“百家争鸣”的出现 |
7.
克里斯蒂拍卖行曾高价拍出一件专为适应国外客户需要而烧制的中国古瓷器,上有梵文装饰图案及阿拉伯文字,据你推断,应是
A.唐代的白瓷或青瓷 |
B.宋代官窑中的产品 |
C.明代烧制的青花瓷 |
D.明清时的彩瓷或珐琅彩 |
8.
“锦上添花”“丝丝入扣”等成语都是对中国古代纺织工艺的赞誉。下列对古代纺织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A.清朝丝织品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
B.战国时期丝绸业实行工官制度 |
C.宋朝纺织业出现了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 |
D.唐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
9.
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帛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三五分以代役。此规定有利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
B.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
D.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
10.
(题文)汉代时中国的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以下各项可以佐证该结论的是
①妇女的生产被称为“妇功”,成为“国有六职之一”
②汉代字书《说文解字》中有不少关于纺织业产品的字,提到的花色品种达二十余种
③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④唐宋时期的绒线毯,元明时代的绒锦、天鹅绒等,都是沿袭汉代的纺织技术
①妇女的生产被称为“妇功”,成为“国有六职之一”
②汉代字书《说文解字》中有不少关于纺织业产品的字,提到的花色品种达二十余种
③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④唐宋时期的绒线毯,元明时代的绒锦、天鹅绒等,都是沿袭汉代的纺织技术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11.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亳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一州惟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上述材料表明
A. 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B. 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
C. 亳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D. 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
A. 市场需求促进手工业技术的推广
B. 家庭手工业技术保守封闭
C. 亳州成为当时丝织业的生产中心
D. 手工业技术通过家庭传承得以发展
12.
明朝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某种炼钢法:“用熟铁打成薄片如指头阔,长寸半许。以铁片束包坚紧,生铁安置其上……洪炉鼓鞘,火力到时生铁先化,渗淋熟铁之中,两情投合,取出加锤,再炼再锤,不一而足。”该炼钢工艺最早出现于
A.战国时期 |
B.秦汉时期 |
C.南北朝时期 |
D.隋唐时期 |
13.
明朝中后期,在著名的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一些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利用积累的资金,购买几张至几十张织机,开设机房——手工工场,雇佣几名至几十名机工进行生产。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属于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B.重农抑商下的商品经济 |
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
D.相当完善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14.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 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 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 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 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A. 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 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 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 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15.
隋唐时期每个行业的行会有共同的行规和行神。行会的首要任务是协调与其他行业尤其是与官府之间的关系,如交纳税收、组织应役等,行会不限制行内成员的经营方式。材料说明行会的主要作用是()
A.限制了行业内部存在的不良竞争 |
B.推动了政府抑制工商业政策的实施 |
C.确保本行业在手工业中的领先地位 |
D.发挥了政府管理私营手工业的职能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