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英国曾经有过历史性的辉煌。下面是19世纪末英国对外贸易示意图。

(1)通过示意图,概括英国对外贸易突出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条件有哪些?
材料二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千元)

(2)根据图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民国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民族工业上述特点的形成原因。
材料一 英国曾经有过历史性的辉煌。下面是19世纪末英国对外贸易示意图。

(1)通过示意图,概括英国对外贸易突出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条件有哪些?
材料二 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状况统计表(单位:千元)

(2)根据图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民国年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民族工业上述特点的形成原因。
2.
人类进入近代以来。各国的孤立状态逐渐被打破,世界日益连为一体,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不断扩大,日益频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15世纪末的哪一重大事件?该事件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革命的成就。
材料一 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
——哥伦布
材料二 每周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型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 有人在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送到自家门口;……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15世纪末的哪一重大事件?该事件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何影响?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革命的成就。
2.单选题- (共23题)
4.
《唐会要》记载:“贞观元年十月敕:五品以上,不得入市。”这一规定说明了
A.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
B.商人可以担任五品以下官职 |
C.商业活动受到政府严格管理 |
D.商业活动打破官商的身份界限 |
5.
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时间 | 人口(人) | 人均土地(亩/人) |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 27355462 | 32.54 |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 102750000 | 6.89 |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 208095796 | 3.56 |
A.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
B.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
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
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
6.
《中国经济制度史论》中说:“中国传统手上业各大部门都曾有过工场雇佣工人操作生产的记载,唯独棉纺织业没有任何手工工场的确切报道”。古代社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家庭作坊对规模生产的阻碍 |
B.外来棉纺织品的强有力竞争 |
C.棉花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晚 |
D.历代政府都禁止棉花的私营 |
7.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木工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锯子、刨子、钻子等木工器械都是在这,一时期发明的.这些发明主要得益于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井田制的瓦解
C. 冶铁技术的进步
D. 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井田制的瓦解
C. 冶铁技术的进步
D. 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8.
中央电视台在《探索.发现》栏目中曾播出“徽商之儒商”节目。节目中说“徽商一个鲜明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我们由此可以推断,徽商“贾儒结合”的实质是
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
B.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 |
C.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 |
D.旧式商贾与封建权势的钱权结合 |
9.
“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A.适应了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需要 |
B.中国一向具有重视农业的优良传统 |
C.中国人口众多,解决吃饭问题是当务之急 |
D.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
11.
“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在短短39天一口气吞并了22个竞争对手,他还曾在48小时内连续买下6家炼油厂。近乎疯狂的扩张使其石油公司在1898年的产量已经占了美国精炼石油总量的84%。材料主要说明的历史现象是
A.石油企业当时是盈利企业 |
B.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垄断 |
C.洛克菲勒是成功的企业家 |
D.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引起竞争 |
13.
欧洲各地区农作物每粒种子的平均收益率(1500—1820年),它表明()

A.英国农业生产持续大幅领先欧洲大陆 |
B.高效农业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
C.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大幅攀升 |
D.民主政治是发生农业革命的制度前提 |
15.
据历史记载:中国历史上的金银比值一直很稳定,在明朝初年及以后很长一段时期,一直维持在1:6上下,到崇祯(1628—1644)年间,这一比值已达1:15之多。对此,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认为,“天启中权阉用事,百官献媚者皆进金卮,金价渐贵”。事实上,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是
A.明朝政治腐败,官员行贿受贿 |
B.海禁造成对外贸易大幅萎缩 |
C.明朝政府推行赋役征银政策的影响 |
D.新航路推动全球贸易时代来临 |
17.
下表为近代列强在华投资的相关数据统计(摘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卷十二》其中表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国家依次为
时间(年 | 1840—1895 | 1895—1911 | 1911—1927 | 1927—1937 | 1937—1945 | 1945—1949 |
国家 | ① | 英国 | 日本 | 美国 | ② | ③ |
数量(万元 | 8026 | 33955 | 69627 | 11969 | 262096 | 47918 |
所占比重(% | 82.5 | 28.1 | 44.2 | 37.3 | 75.5 | 68.1 |
A.英国、美国、苏联 |
B.美国、日本、苏联 |
C.英国、日本、美国 |
D.美国、英国、日本 |
19.
对《晚清政府财政收入表》(单位:万两)所含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注:工商杂税收入包括盐课、关税、商税、各项杂税等。其中关税1841年约420万两,1887年2054万两;1911年3617万两。
年代 | 农业税收入 | 工商杂税收入 | 其他收入 | 总收入 |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
1849 | 3281 | 77% | 969 | 23% | | | 4250 | 100% |
1885 | 3071 | 40% | 3923 | 51% | 714 | 9% | 7708 | 100% |
1911 | 4810 | 16% | 20441 | 69% | 4445 | 15% | 29696 | 100% |
注:工商杂税收入包括盐课、关税、商税、各项杂税等。其中关税1841年约420万两,1887年2054万两;1911年3617万两。
A.中国开启近代化的进程 |
B.政府财政收支失衡 |
C.中国传统产业陷入困境 |
D.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
20.
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关于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是
A.有识之士倡导“实业救国” |
B.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发展障碍 |
C.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
D.一战期间美日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侵略 |
21.
荣德生等刊登宣言:“东(三)省沦亡,于今两月,我国民政府迁延无措······且于国际联盟中让步......同人等以匹夫有责之义,谨先发起'国难自救会'之组织“,相约”监督政府之外交进行,对于一切有碍于国家利益之行动,共抗争之。“这可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A.国际联盟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迁就 |
B.民族工业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历史命运 |
C.近代实业家具有较强的民族救亡意识 |
D.国民政府对日本侵华采取不抵抗政策 |
22.
1985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作出决定:第一批省属企业下放给所在地(市)领导管理,下放企业中有南京机床厂、江南水泥厂、江苏玻璃厂等34个省属企业。该决定主要是为了
A.调整工业结构 |
B.改变所有制结构 |
C.增强企业活力 |
D.鼓励租赁经营 |
23.
《邓小平时代》记载:“1978年,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中,鼓励美国商人对华投资,中国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技术。”“(他)允许市场逐步发育,使人们获得经验,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材料佐证当时邓小平最具远见的是
A.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
B.阐述了“一国两制”伟大的构想 |
C.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D.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24.
历史上的工业革命浪潮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我们习惯上分别称之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这样划分的依据主要是
A.发明机器所用材料不同 |
B.发明者的身份不同 |
C.交通工具不同 |
D.能源动力不同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