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业革命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比较宋代商业革命和欧洲商业革命的异同。
材料一 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二 (16世纪)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这些商业经营上的巨大变化导致了所谓“商业革命”的发生。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马世力《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第一次、第二次商业革命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业革命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比较宋代商业革命和欧洲商业革命的异同。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美对待“新技术和成果”的态度及影响。
材料一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英国还拥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的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科学家虽然仍有不少发明,但他们固守原有工业革命时期的旧有技术,无视电力技术的应用,使得电力、化工等新兴工业发展缓慢。而同时期的美国则非常重视新的技术及其成果,他们特别注重发展应用技术,加强在这方面的技术研究和引进。一战期间,美国借助自己和平的环境及其优越的待遇,大量吸收欧洲及世界各地的著名科学家,为美国的快速发展集聚了大量人才。——摘编自(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条件。(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英、美对待“新技术和成果”的态度及影响。
2.单选题- (共16题)
4.
《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百亩)”。据此可知当时
A.市坊界限已被打破 |
B.城市规划错综复杂 |
C.政府严格商业管控 |
D.手工业者参与政治 |
5.
《后汉书》关于皇帝亲耕记载如下:“正月始耕。昼漏上水初纳,执事告祠先农,以享。耕时,有司请行事,就耕位,天子、三公、九卿、诸侯、百官以次耕。力田种各耰讫,有司告事毕。”由此可见
A.统治阶层完全代表农民利益 |
B.人地矛盾缓和土地大量剩余 |
C.农为邦本关乎社稷统治根基 |
D.重农风尚促使工商走向衰败 |
6.
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下不属于精耕细作表现的是
A.铁犁牛耕,革新工具 |
B.刀耕火种,使用水排 |
C.因地制宜,水利灌溉 |
D.因时制宜,关注节气 |
7.
隆庆开关,是指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史称“隆庆开关”。从此民间私人的海外贸易获得了合法的地位,“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公私并赖”。据此可知
A.海禁政策从此被废 |
B.外贸税收居于主导 |
C.商品经济大受裨益 |
D.自然经济土崩瓦解 |
8.
西周、秦、西汉、隋唐等古代王朝都定都关中,五代中有四朝定都开封。北宋初年,赵匡胤想从开封迁都洛阳,进而迁往长安。“吾将西迁者,无它,欲据山河之胜面去冗兵,循周、汉故事,安天下也。”但因群臣反对而未果。最主要的原因是
A.开封有更为险峻的地形优势 |
B.关中的生态恶化导致收入锐减 |
C.经济形势的变化阻碍了西迁 |
D.周、汉已成历史,其经验不可靠 |
9.
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一项《航海条例》,其矛头直指荷兰。该法案规定:凡进入英国或各殖民地港口的商船,必须是英国或该殖民地所有,其船员又只能是该船所属地的臣民;欧洲商船可以进入英国港口,但只能携带本国商品,配备本国船员。此规定体现了
A.资本原始积累的时代诉求 |
B.贸易保护主义阻碍英国发展 |
C.自由主义影响国际经济秩序 |
D.英国殖民霸主地位不断强化 |
10.
1623年,英国颁布了一部“发明垄断法”,给予专利发明14年的垄断保护;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自然科学发展受到政府的保护和扶持。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A.工业革命推动产权保护 |
B.政府行为助推产业革命 |
C.垄断组织阻碍自由竞争 |
D.科学与技术已密切结合 |
11.
1831年,英国成立中央卫生调查委员会,在各地设立卫生医官,负责治理地方环境;1847年,英国议会通过《河道法令》、《公共卫生法》,不久又颁布《工人阶级住房法》。这些举措从侧面反映
A.英国城市污染严重 |
B.英国城市化发展快 |
C.英国民主不断完善 |
D.英国市民素质低下 |
12.
下表为1870年、191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据此可知
| 英国 | 美国 | 德国 | 法国 | 俄国 |
1870 | 22% | 8% | 13% | 10% | / |
1913 | 15% | 11% | 13% | 8% | 4% |
A.英国外贸总量不断减少 |
B.美国经济发展成就明显 |
C.法国社会动荡阻碍发展 |
D.俄国二月革命影响发展 |
14.
据统计,从某年开始的五年内,属于官督商办、官办企业的资本额,由占77.6%下降到30%,属于民族资本的商办企业的资本额,由占22.49%上升到70%,资本额增长数量近三倍。该年最可能是
A.1861年 |
B.1895年 |
C.1937年 |
D.1945年 |
15.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大批滞留在宜昌的企业、人员及物资,在民生公司卢作孚的指挥下,面临日军的狂轰滥炸,仅耗时月余,完成入川任务,此举被誉为“东方敦刻尔克大撤退”。此事件的意义是
A.造成四川地区的持久动荡 |
B.为持久抗战提供物质基础 |
C.不利于沿海工业的大发展 |
D.使日军速亡中国计划破产 |
16.
下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
C.国民政府经济职能呈持续弱化趋势 |
D.官僚资本因此膨胀且挤压民族工业 |
17.
《姑苏志》中说:“民居所聚谓之村,商贾所聚谓之镇。”下图显示了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市镇数量增加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万历年间中国市镇开始兴起 |
B.乾嘉年间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C.同光年间市镇发展得益于世界市场 |
D.明清时期中国市镇模式与西方相同 |
18.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全国应在三到五年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扫除文盲、普及小学教育……争取在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上做到使全国青年和成年,都可以受到高等教育。”这表明
A.左倾错误蔓延到教育 |
B.新中国教育成就突出 |
C.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 |
D.教育革命助推经济发展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