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扬州盐商是泛指古代两淮地区的盐业商人群体。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扬州繁华以盐盛”,其发轫期远可追溯到西汉时期。从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扬州逐渐形成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全国财货的集散地,成为盐运漕运的重镇。明中期以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扩大,经济活动频繁,扬州也出现了继汉唐以后的第三次繁荣。特别是盐商在清康乾时期最为显赫,形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资本集团。明清时期都将两淮盐区的最高管理部门设在扬州,使其成为盐政中心。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扬州盐业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扬州盐商文化的积极内涵。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扬州盐商文化的社会影响。
材料一 “扬州繁华以盐盛”,其发轫期远可追溯到西汉时期。从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扬州逐渐形成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全国财货的集散地,成为盐运漕运的重镇。明中期以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扩大,经济活动频繁,扬州也出现了继汉唐以后的第三次繁荣。特别是盐商在清康乾时期最为显赫,形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资本集团。明清时期都将两淮盐区的最高管理部门设在扬州,使其成为盐政中心。
——摘编自王伟康《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
材料二 扬州盐商在寓居城市大兴土木,兴建园林、会馆、书院、码头等,因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们乐善好施,赈灾济贫,积极倡办公益事业,造福于民众,推动了地方事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保护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救世济民的抱负。……他们竞重风雅、善交名儒硕士、吟诗作画的文化风尚,也流及盐商活动的广大区域。——摘编自王雪萍《扬州盐商文化线路》
材料三 扬州盐商一方面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积极观念的熏陶和影响,仁爱、忠义、礼和、睿智和诚信并存,在商业行为风格上自成一派。另一方面长期被封建落后思想所禁锢,重本而轻末。——摘编自朱迪《扬州盐商衰落原因的新制度经济学析》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扬州盐业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扬州盐商文化的积极内涵。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扬州盐商文化的社会影响。
2.
刘秀要再现“汉官威仪”,必须对王莽的倒行逆施进行拨乱反正,重建汉高祖、汉武帝所建立的大汉体制。当务之急是“解王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也就是废除王莽新设立的繁苛细密的法令,恢复汉初法简刑轻、务用安静的局面。刘秀为了削弱大司马大将军的权力,恢复大司马原来的名称——太尉,把大司空、大司徒的“大”字去掉,削弱了三公的权力。刘秀把州牧恢复为刺史,扩大了它的权力,让刺史有固定的治所,使得刺史成为州一级的行政单位。在东汉初建的十几年中,刘秀六次颁布诏书,解放奴婢,效果明显。但是在解决土地问题时遇到了极大的阻力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刘秀改革。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析刘秀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刘秀改革。
2.论述题- (共1题)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赵宋王朝在30年前,备受贬损:“守内虚外,积贫积弱”;30年后,博得赞美:“空前绝后,登峰造极”。《国文明的反思》一书认为“国文明的顶峰不是唐朝而是宋朝”,宋代是“知识分子、官员士大夫以及广大民众的黄金时代”。为证明“宋朝达到国文明的顶峰”,作者提出了宋代农民欢乐说、宋代妇女幸福说、宋代官场廉洁说、宋代士大夫人格高尚说,并盛赞宋朝统治者所推行的高薪养廉、保障言论自由等政策,特别是君相互制制、党派互监制和中央集权加仁政的政治设计,比较有效地防止了专制的发生和腐败的蔓延。也有学者提出,不必美化赵宋王朝。
评材料中关于宋朝地位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赵宋王朝在30年前,备受贬损:“守内虚外,积贫积弱”;30年后,博得赞美:“空前绝后,登峰造极”。《国文明的反思》一书认为“国文明的顶峰不是唐朝而是宋朝”,宋代是“知识分子、官员士大夫以及广大民众的黄金时代”。为证明“宋朝达到国文明的顶峰”,作者提出了宋代农民欢乐说、宋代妇女幸福说、宋代官场廉洁说、宋代士大夫人格高尚说,并盛赞宋朝统治者所推行的高薪养廉、保障言论自由等政策,特别是君相互制制、党派互监制和中央集权加仁政的政治设计,比较有效地防止了专制的发生和腐败的蔓延。也有学者提出,不必美化赵宋王朝。
评材料中关于宋朝地位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 (共11题)
4.
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
A.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
B.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 |
C.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
D.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 |
5.
融入西方器形和装饰图案的中国瓷器在18世纪变得特别流行,各种各样的欧式元素都被原样复制到瓷器上,大多数图案是由欧洲客户提供的版面和素描。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中国瓷器成为中西贸易主体 |
B.外销成为中国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
C.欧洲文化对中国瓷器的影响 |
D.中国瓷器注重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
6.
《氾胜之书》提出“种禾无期,因地为时”。《齐民要术》则提出播种施肥要讲“时宜”,南宋《农书·六种之宜》说“种莳之事,各有攸叙。能知时宜,不违先后之叙,则相继以生成,相资以利用,种无虚日,收无虚月,一岁所资,绵绵相继”。材料本质反映了
A.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季节性强
B. 中国古代农业重视“因时制宜”
C. 中国古代农业是精耕细作农业
D.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A.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季节性强
B. 中国古代农业重视“因时制宜”
C. 中国古代农业是精耕细作农业
D.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7.
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的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A.经济结构发生转型 |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C.长途贩运贸易繁荣 |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8.
《康熙江西志》对景德镇御窑的生产有如下记载,“工匠自洗补至入窑,必看坯胎堪否,然后盖匣封固,起火烧造。如绘画中小器,亦须细看,上下四周,有无疵缪,必体质完美,方可入窑。不然,则徒劳罔功矣。”该记载内容主要反映出
A.制瓷工匠工作异常辛苦,常徒劳罔功 | B.景德镇瓷器工艺先进,产品精湛完美 |
C.瓷器烧制过程工序复杂,技术难操控 | D.工匠制作瓷器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
9.
唐律规定:“诸市司评物价不平者,计所贵贱,坐赃论;入己者,以盗论。”“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唐律对欺行霸市、哄抬物价、结伙行骗等行为,规定最低要杖八十。这说明
A.唐政府重农抑商,遏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
B.唐代对市场的严格管理维护了市场秩序 |
C.唐代坊市制度不断完善,商品经济发展 |
D.唐代对市场管理遵循了商品的价值规律 |
10.
宋代的官僚士大夫是书法名画的消费主体,更将之作为标榜身份的象征;新崛起的富民阶层因没有政治特权,基于书画作为精神类奢侈品的特性,也广泛加入书画消费行列;平民阶层消费的书画类型多以通俗类为主,但一些小工商业者对书画艺术品的追捧也蔚然成风。这种现象表明
A.宋代的社会阶层差异逐渐消失 |
B.书画消费的分层功能已经显现 |
C.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文人画成为主流形式 |
D.书画消费成为社会身份建构的重要手段 |
11.
管仲认为:五谷食米,民之司命(决定民众生死)也。黄金刀币,民之通施(通货)也。故善者执(掌握)其通施以御(控制)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这体现了
A.重农抑商的政策 |
B.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 |
C.以农促商的理念 |
D.“工商皆本”的主张 |
12.
数学史专家钱宝琮认为《九章算术》的编纂者对待数学的态度是:“掌握数学知识的人应该满足于能够解答生活实践中提出的应用问题,数学的理论虽属可知,但很难全部搞清楚,学者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态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钱宝琮认为科研应该适可而止 | B.中国古代科学缺乏理论性探究 |
C.《九章算术》的实用性相对有限 | D.数学知识很难应用于生活实践 |
13.
宋代路振的《九国志》记载,唐哀帝时(十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这可以说明
A.唐代战争时使用地雷 |
B.唐末军事上已使用火药 |
C.火药促进了地理大发现 |
D.唐代火药已经传入欧洲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