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17分)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电影《天仙配》歌词

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三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5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4分)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4分)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4分)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电影《天仙配》歌词

材料二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材料三 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怎样的一种基本模式?请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基本模式的特点。(5分)
(2)材料二反映了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业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4分)
(3)材料三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4分)
(4)综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4分)
2.单选题- (共10题)
2.
“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也不能随便出游。”这表明清政府
A.禁止外国商人来华 |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
C.加强沿海军事防御 |
D.重视维护外商利益 |
3.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一书中,把一空间命名为“集市社会”,它有如一个蜂窝,每一个蜂窝以一个市镇为中心,由此向四方伸展出一些小路(有时是水路),通向周边的一、二十个村子;村落无法构成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活单元。这种“集市社会”体现了
A.自然经济结构的封闭和紧密 |
B.地方自治模式在中国的普及 |
C.城镇在农村生活中的纽带作用 |
D.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日益加强 |
5.
分析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鸦片战争前夕国内主要商品流通量统计表
鸦片战争前夕国内主要商品流通量统计表
| 商品量 | 商品值 | 商品量占产量(%) | |
银(万两) | 比重(%) | |||
粮食 | 245.0亿斤 | 16 333.3 | 42.14 | 10.5 |
棉花 | 255.5万担 | 1 277.5 | 3.3 | 26.3 |
棉布 | 31517.7万匹 | 9 455.3 | 24.39 | 52.8 |
丝 | 7.1万担 | 1 202.3 | 3.10 | 92.2 |
A.商品经济取得全面发展 | B.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
C.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 D.政府改变重农仰商政策 |
6.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
7.
清朝康熙年间,烧制出大量造型丰富和具有装饰图案的瓷器,而且在瓷器的纹饰中绘有欧洲的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下列相关表述中正确的是
A.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 |
B.清朝贵族生活方式的西方化 |
C.许多瓷器为满足市场需要而生产 |
D.这些产品都出自官营手工业 |
8.
《吕氏春秋·孟冬纪》关于秦代官营手工业有这样的记载:“物勒(刻划)工(制造者)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穷其情。”这表明秦代官营手工业
A.产品做工精美 | B.质量管理严格 |
C.生产不计成本 | D.产品不入市场 |
9.
(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在奏折中写道:“(苏州)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的苏州
A.开始出现明显的行业分工 |
B.饥民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
C.大量使用机器而使工人失业 |
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10.
“清明过了谷雨边,背起包袱走福建……茶叶下山出江西,吃碗青茶赛过鸡。采茶可怜真可怜,三夜没有两夜眠。茶树底下冷饭吃,灯火旁边算工钱。武夷山上九条龙,十个包头九个穷。年轻穷了靠双手,老来穷了背竹筒”。这是清朝民间《武夷山采茶歌诗》,据此不能说明( )
A.清代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广大,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
B.制茶业以手工劳动为主,劳动者生活艰苦 |
C.清代福建武夷山茶业主要从江西外销海外 |
D.茶歌是由茶叶生产饮用这一主体文化派生出的茶叶文化现象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