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4962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5/16

1.选择题(共1题)

1.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反映了
A.手工业生产方式B.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C.小农经济生产方式D.农村的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2.单选题(共30题)

2.
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桅杆的帆船。从此,船员只得在内河的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明朝
A.鼓励民间贸易
B.禁绝朝贡贸易
C.实行海禁政策
D.造船技术落后
3.
《吕氏春秋·任地》载:“五耕五耨(锄草),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滋润的土壤)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害虫)。”这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
A. 精耕细作
B. 男耕女织
C. 铁犁牛耕
D. 土地私有
4.
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标志是
A.犁壁的出现B.犁铧的出现C.耦犁的出现D.曲辕犁的出现
5.
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革命最早出现在
A.西周晚期
B.春秋战国
C.秦朝
D.汉朝
6.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租佃制经营方式推广
B. 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 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7.
明朝中后期,瓷器的生产多采用“官搭民烧”的办法;在制瓷中心景德镇有“形器走天下”之说。这充分说明了
A.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景德镇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景德镇瓷器天下无双
8.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A. 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B. 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C. 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D. 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9.
据清代史书记载:“上自绅富,下自委巷工贾胥史之俦,赢十白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对上述材料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产物
B.是重农抑商政策带来的后果
C.不利于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D.导致资本主义萌芽中断的主要原因
10.
道光十二年(1832年),苏州盛泽镇“徽宁会馆”碑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尤多。”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
A. 江南市镇商业繁荣
B. 重农抑商政策废弃
C. 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D. 徽商经营品种单一
11.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出“从经济方面来说,宋朝面临着中国有史以来最明显的进步”。下列属于其“进步”表现的是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
C.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12.
下列关于古代与城镇的叙述,错误的是
A.贸易推动了新兴城镇的兴起
B.唐朝以前,商业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C.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但商业活动仍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视
D.明清时期出现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为盛
13.
“厚往薄来”“倍偿其价”“宣扬国威”“友好交往”,与这四个关键词都相关的古代中国历史现象是(  )
A.朝贡贸易B.民间贸易
C.对外开放D.闭关锁国
14.
2010年10月31日晚,上海世博会胜利闭幕,同时决定中国馆将续展半年。中国馆展出的是动态的电子版《清明上河图》,其原作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北宋汴京城内外社会生活和习俗,“折射出了时代的风采”。“时代的风采”指(    )
A.农业占据主导地位B.北宋风俗画的写实精神
C.北宋城市商品经济的发达D.手工业商人人数众多
15.
影响下表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汉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
年代
地域
西汉元始二年
晋太康元年
唐天宝元年
宋元丰三年
北方
965
149
493
459
南方
111
65
257
830
 
(据钱穆《国史大纲》)
A.朝代时间长短B.王朝力量强弱C.疆域面积大小D.经济格局变化
16.
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生产力进步致使井田制瓦解B.政府抑制土地兼并措施失效
C.商品交易已经突破空间限制D.建立章程在地方实行分封制
17.
明朝于1381年规定“商贾止衣娟、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这种规定表明明朝实行过
A.手工业官营政策
B.休养生息政策
C.海禁政策
D.抑商政策
18.
世界经济史研究领域出现过许多经济思想,以下最符合我国农耕文明经济特点的是
A.工商皆本
B.重本抑末
C.重商主义
D.工业至上
19.
有同学收集了一些研究性学习素材,其中涉及“张謇”“短暂的春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军管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内容。他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A.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C.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D.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20.
1896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在无锡开办的业勤纱厂尽管日夜开工,仍无法满足常州、江阴、镇江等地的需要……1907年,业勤纱厂声誉鹊起,盈余50万两白银。这一现象出现的客观因素是
A.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B.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
C.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21.
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造成张赛不幸的根源是
A. 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 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
D.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22.
1864年,包世臣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江)太(仓)布市消减大半,去年棉花大都折本。”上述史料反映的情况是
A.松太地区的棉纺织业水平迅速下降B.家庭手工业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
C.棉纺织品在当时的需求量下降D.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
23.
洋务运动在1872-1885年的第二阶段中,虽然国防工业仍然是主要的着眼点,但也更关注一些追求利润的企业。下列属于“追求利润”为主的“洋务”是
A. 兴办军事工业 B. 创办民用工业 C. 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D. 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24.
据统计,1921年中国的棉纺织业中,全国纱锭的41%集中在上海,21%集中在武汉、天津。这反映出
A.产业分布不平衡B.轻工业发达
C.工业实力强大 D.自然经济未受冲击
25.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写到:“这又一次生动地证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解放了的人民可以创造出史无前例的奇迹来……”。对这段社论认识不正确的是
A.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带有主观臆断性
D.重视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26.
1985年1月江苏省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将一批省属企业下放给所在地(市)领导管理,下放的企业中有南京机床厂、江南水泥厂、江苏玻璃厂等34个省属企业。该决定主要是为了
A.调整工业布局
B.实行政企分开
C.增强企业活力
D.鼓励租赁经营
27.
下图是新中国历史上长期使用的票证,关于它们的表述正确的是
A.是全国流通的货币
B.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C.至今仍在流通使用
D.是市场经济发展结果
28.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社员私下签订了一份包干合同书,“(分田到户后)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由此开始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这一尝试
A.消灭了地主土地所有制B.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探索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拉开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29.
下图反映的是1980年和1990年的中国经济成分统计,图中表格数据的变化说明
A.非公有制经济已占据主导地位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D.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30.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讲话内容主要围绕的根本问题是
A.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B.如何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
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1.
1982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我国农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这些形式不同的责任制“不要变动”的是因为它们
A.引导农民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
B.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权高度集中
D.改变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单选题:(3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