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民族资本主义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也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有人用如下一幅示意图来表示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着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材料三:工业革命的原料是煤、铁矿石、棉花和羊毛,粮食则是小麦,所有这些,核心国都可以丰富地生产出来。……说核心国的工业革命不依赖外围国,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到19世纪将近结束时,形势发生了变化,新技术需要电线用的铜,自行车和汽车车轮用的橡胶,内燃机用的石油(主要来源于外围国)。人口的扩大,收入的成倍增长增加了对茶叶、咖啡、可可等的需求。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末核心国与外围国之间贸易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材料一: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在发展道路上存在许多荆棘坎坷,也有不少机遇和条件。有人用如下一幅示意图来表示民族工业的发展。

材料二: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着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材料三:工业革命的原料是煤、铁矿石、棉花和羊毛,粮食则是小麦,所有这些,核心国都可以丰富地生产出来。……说核心国的工业革命不依赖外围国,这绝不是夸大其词。到19世纪将近结束时,形势发生了变化,新技术需要电线用的铜,自行车和汽车车轮用的橡胶,内燃机用的石油(主要来源于外围国)。人口的扩大,收入的成倍增长增加了对茶叶、咖啡、可可等的需求。
——摘编自阿瑟·刘易斯《增长与波动》
(1)据材料一,分析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时期,F1可能是哪些国内国际因素?F2的阻力最有可能来自于哪一侵华势力?(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19世纪末核心国与外围国之间贸易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
2.论述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世纪中期,清政府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然而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洋务派聘请的一些洋匠更是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勒索,谋取暴利,结果洋务运动步履维艰。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要“尽一切可能让共产党在经济上日子不好过”,对中国经济上封锁的政策。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新中国的“封锁”、“禁运”步步升级。这给新中国经济的恢复造成了严重的困难。2018年4月16日晚,美国商务部以中国中兴通讯公司非法向伊朗和朝鲜出口为由,发布公告:美国政府在未来7年内禁止中兴通讯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电子技术或通讯元件),这些技术一旦被卡住脖子、断供,将给中兴公司带来巨大的的影响与损失。
历史事件总能给我们启迪与警示,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材料 19世纪中期,清政府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然而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洋务派聘请的一些洋匠更是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勒索,谋取暴利,结果洋务运动步履维艰。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要“尽一切可能让共产党在经济上日子不好过”,对中国经济上封锁的政策。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新中国的“封锁”、“禁运”步步升级。这给新中国经济的恢复造成了严重的困难。2018年4月16日晚,美国商务部以中国中兴通讯公司非法向伊朗和朝鲜出口为由,发布公告:美国政府在未来7年内禁止中兴通讯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电子技术或通讯元件),这些技术一旦被卡住脖子、断供,将给中兴公司带来巨大的的影响与损失。
历史事件总能给我们启迪与警示,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3.单选题- (共18题)
3.
唐中叶前,赋税征收实物;此后实施两税法,开始部分征收货币赋税;明中后期,在两税法的基础上,推行一条鞭法将徭役也改为征银,至此赋税、徭役征收的货币化趋于一致。这种变化
A.加速了纸币的广泛流通 |
B.刺激了土地的兼并买卖 |
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
4.
汉代晁错《论贵粟疏》中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晁错意在
A.指出社会贫富分化的严重危害 |
B.主张实现农工商的协调发展 |
C.批评官员以及百姓的趋利心理 |
D.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政策调整 |
5.
马王堆汉墓1号墓(西汉初长沙国垂相利仓妻子墓)出土遣策竹简312枚,逐件记载了随葬物品:用漆木质鼎盛放的羹,用竹b盛放的肉食品,用陶器盛放的酱和酒,用布囊盛放的粮食,以及漆木器具、梳妆用品、丝织衣物、乐器等。据此可以推断,汉初
A.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 |
B.王国经济实力急剧膨胀 |
C.社会追求奢华的物质生活 |
D.豪强地主田庄经济繁荣 |
6.
有学者指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城市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时代,北宋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20.1%,南宋则高达22.4%。人口向城市的集聚,这一现象
A.使城市的生活环境恶化 |
B.导致农村劳力相对缺乏 |
C.推动了坊市界限的打破 |
D.刺激农村商品生产发展 |
7.
杨宁一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一书中指出,在英国之后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其工业化不像英国那样是一个自发的、必然的进程,而是受到更多人为的、主观的因素的作用,政府常常在其中扮演推动工业化的角色。据此可知
A.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各具特色 |
B.国家垄断推动各国迅速实现工业化 |
C.只有英国工业化体现自由主义思潮 |
D.自发型工业化优于人为型的工业化 |
8.
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对欧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出现了不同的别称,如“黄金漏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下列国家与三者分别对应的是
A. 西班牙、荷兰、意大利
B. 葡萄牙、英国、美国
C. 英国、意大利、德意志
D. 意大利、法国、荷兰
A. 西班牙、荷兰、意大利
B. 葡萄牙、英国、美国
C. 英国、意大利、德意志
D. 意大利、法国、荷兰
9.
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不止是技术上的,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卢卡斯教授的话说,历史上第一次人们开始无所畏惧,“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作者主要想说明工业革命
A.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
B.带来技术突飞猛进 |
C.增强改造自然能力 |
D.促使科学奖项设立 |
10.
19世纪70年代后,江苏通州、海门一代洋纱洋布销售日广,本纺土布去路滞减。乡人购用洋纱,参织大小布匹绒带,类似这样的现象在晚清苏北农村地区相对普遍。这主要表明
A.传统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
B.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
C.手工织布业获得新发展 |
D.民族纺织工业日益萎缩 |
11.
清光绪年间,大臣上奏:“棉布为中国自有之利,本无须取给于外洋,乃洋人以机器织成,幅宽盾(质)细,价廉而适于用,人皆便之,反弃土布而不用。”此现象反映了
A.棉纺织业彻底衰败 |
B.小农经济日渐解体 |
C.经济结构全面转型 |
D.农产品开始商品化 |
12.
丁文江在《五十年来之中国矿业》中指出:民国3至7年,南方金属矿与北方煤矿在产额产值上均有了飞速发展。“所可惜者,南方金属各矿,开采均用土法,组织初无规模,成则互争,败则瓦解……改革无术,失败接踵,与北方之煤矿相较,然后知新旧之不能相容,土法之不易持久也”。作者认为南方金属矿业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列强的卷土重来 |
B.企业的生存环境恶劣 |
C.技术与组织管理落后 |
D.工人的整体素质较低 |
13.
1942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宣布:“查盐为日用必需品,关系国民经济至巨,业经中央决定实行专卖,所有过去原有专商引岸及其他关于私人独占盐业之特殊待遇及权益,应即自专卖实行日起一律废除。”这一政策
A.其目的是适应战争特殊环境 |
B.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开展 |
C.顺应了近代化发展的潮流 |
D.抑制了官僚资本膨胀的势头 |
14.
1986年,美国可口可乐公司计划在上海独资办厂,但当时中国尚不允许外商独资,最后只能采取合作办厂的方式解决,这是第一家中美合作企业。这说明当时
A.经济体制滞后于时代要求 |
B.国企改革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
C.中美间经贸关系一度受挫 |
D.这一做法有悖于全球化趋势 |
15.
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
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 |
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
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
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 |
16.
18世纪初,一位名叫伯纳德曼德维尔的荷兰医生写了一本《蜜蜂的寓言》,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整个蜂群兴旺发达。后来它们改变了原有的习惯,崇尚节俭,结果蜂群凋敝,终于被对手打败而逃散。后来,某学者根据这则寓言提出一个著名的理论。这一理论是
A.马克思主义 |
B.自由放任主义 |
C.凯恩斯主义 |
D.重商主义 |
17.
当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进入以集成电路为中心、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进行发展的新阶段时,苏联仍将增加钢、生铁、金属切割机床等的产量、产值作为赶超西方国家的战略目标,“企业对革新的畏惧就像魔鬼怕见正神那样。”这反映了苏联
A.企业生产技术落后,缺乏竞争力 |
B.在管理体制上具有较大的优势 |
C.重工业比重大,经济发展不均衡 |
D.经济发展战略落伍于世界潮流 |
18.
赫鲁晓夫上台之初对农业问题的基本评价是:“我国的粮食基本上是有保证的”,但农业的一系列重要部门还处于落后状态,这种落后阻碍着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影响集体农庄庄员收入增长的障碍。赫鲁晓夫这一认识
A.是对斯大林体制的维护 |
B.正确指出苏联农业存在的问题 |
C.破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 |
D.开创了苏联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先河 |
19.
下表《1913-1932年沙俄、苏联经济数据表》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类别数据年份 | 1913年 | 1920年 | 1925年 | 1928年 | 1932年 |
工业总产值(亿卢布) | 102.51 | 14.1 | 77.39 | 158 | 368 |
钢(十万吨) | 420 | 19 | 186.8 | 425.1 | 592.7 |
粮食(百万吨) | 144.4 | 52.5 | 113.3 | 123.3 | 111.6 |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A.社会制度的转型推进经济迅速发展 |
B.新经济政策的成功探索推动苏联经济复苏 |
C.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使苏联经济全面提升 |
D.苏俄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封锁和孤立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5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