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太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4899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6/12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汉代起,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已相当大,但到唐朝,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当然,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中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生产率。航海技术的改进,其中包括指南针、带有可调中心垂直升降板的平底船,以及代替竹帆的布帆的使用也很重要。穆斯林商人和水手从事贸易的积极性,也加速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他们成为在亚洲诸海活动中的伟大创造者。结果,海港而不是古老的陆路,首次成为中国同外界联系的主要媒介。当时,中国的经济居主导地位,这可以由以下事实看出来:中国的出口品大多是制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而进口品多半是原材料,如香料、矿石和马匹等。最后应该指出,宋朝时期,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海外贸易,不再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因而,宋朝时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荷兰位于西北欧的低地,临海的地理位置使其很早就拥有相当的海上贸易规模。建国之后,由于本身国土面积有限,荷兰难以在陆地开拓,于是便全力投入到海上贸易之中。17世纪世界性质的贸易圈正在形成,谁垄断了海上贸易,谁就垄断了世界贸易。此时,历史把机遇放在了荷兰的头上,虽然是新兴国家,但荷兰的海上贸易和造船业却规模庞大。早在1609年,荷兰人便成立阿姆斯特丹银行,而后各种银行林立,使得荷兰成为欧洲的储蓄和兑换中心。荷兰人还开启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和投机,阿姆斯特丹的股票市场被后人称为“17世纪的华尔街”。由于上述条件,荷兰在17世纪完全垄断了世界贸易,17世纪真正成为“荷兰世纪”。

——摘编自中国网《荷兰:垄断海上贸易的马车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米朝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及其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荷兰垄断世界贸易所具备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宋代和17世纪荷兰对外贸易给两国带来的共同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原始社会人们先用石刀、石斧把树木砍倒,晒干后放火焚烧,然后再用石犁翻土播种。商周时期,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青铜农具,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生产的重要工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摘编自人教版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材料三 正是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制约,我国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开始,便进入了漫长的农耕文明的历史。在土地私有制、“重农”思想、宗法制、“抑商”政策的作用下,在激烈残酷的土地兼并和自然灾害的威胁下,逐步形成了小土地分散式经营特点。

——摘编自朱筱新《论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图一、图二历史事物的名称,说明图三生产工具出现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一唐代对于市的设置,有明确规定“景龙元年十一月敕: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依据唐市令的这一规定,唐代的市可分为四个等级,即都市、府市、州市和县市。都市,通常指西京长安、东京洛阳的市。长安有东西两市,洛阳有南北两市。同时,唐代在各级市均设有专门管理市场的官吏。

——摘编自武建国《唐代市场管理制度研究》

材料二 入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这种空间结构的呆板性和落后性,故而坊市界限被打破,街衢两旁商店林立,店铺“侵街”的现象屡次发生。宋人普遍意识到“行商坐贾,通货殖财,四民之益也”,在思想领域引起“功利主义”的产生。越来越多的农民或主动或被动的进入市场。兼做小商贩,官僚士人也参与商业活动,甚至寺院僧尼经商也普遍化。许多上层士人“将娶妇,先问资装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才之多少。”

——摘编自胡建华《宋代城市场管理简论》

材料三 明清时期,政府改革赋税制度,从而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束缚,增加农产品产量,还引进高产作物,如玉米、马铃薯、花生等经济作物,并且出现农业作物的分区,农产品逐步向商品化模式发展。手工业领域开始出现了手工作坊,打破以往“男耕女织”的生产局面,并且出现劳动分工现象,为创造更多的社会商品提供了契机,这对促进手工业领域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商业领域,随着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商业化的市镇经济逐渐兴起,并且开始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和区域性的商业中心。

——摘编自姚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新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市”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梦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路,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新航路的开辟绝非历史的偶然,它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宗教、思想根源,且主观条件已经具备,在万事俱备的条件下,一批伟大的航海家勇敢地走在了探索新航路的最前列。

——摘编自王蕊《浅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材料二 开辟新航路意味着生产需要超过了环境所能供给的量。传统道德和社会制度开始解体,战争的起源不再是由于生存和宗教,而是贪婪。从那个时代起,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已经破灭。

——摘编自百度知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开辟“万事俱备的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航路开辟所产生的双重影响。

2.单选题(共24题)

5.
《周庄镇志》记载:清代前期,“棉纱,妇女纺之,复束成绞以易于市。遂捆载到浙江硖石镇以售”。材料反映的手工业的特点是
A.规模庞大,工艺先进
B.家庭副业,生产分散
C.艰难发展,后来居上
D.素称发达,享誉世界
6.
下面是唐朝不同时期对长安城中“市”的管理的变化。此变化说明唐朝中后期)
A.城市管理日益严密
B.商业活动渐趋萎缩
C.对市管理逐渐放松
D.社会治安逐渐失控
7.
据史料记载,宋代对外贸易港口有20余处,设有5个市舶司进行管理,进出口货物超过410种。由于货物种类繁多,为便于征税,还把货物进行了各种分类。由此可知,宋代
A.加强了对海外贸易的行政管理
B.海外贸易的规模远远超过前代
C.民间海外贸易得到了政府支持
D.海外贸易税是财政的重要来源
8.
如图为元世祖在1260年印发的“中统元宝交钞”。允许民间以银向政府储备库换钞或以钞向政府兑银,所有钞券均可完税纳粮。东南亚许多地方直到明初仍在使用该钞。这说明元代
A.民间纸币开始流通
B.东南沿海商业发达
C.对外贸易历史悠久
D.流通货币信用良好
9.
西汉成帝“置私田于民间,畜私奴车马于北宫”,东汉灵帝“河间买田宅起第观”,甚至连宦官也加入到置买田产、兼并土地的行列。这反映了
A.土地私有观念深入人心
B.汉朝实行土地国有制度
C.君主私有土地日益增多
D.汉朝廷经济实力的强大
10.
有学者指出,虽然商业在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中不可或缺,但农业是最为基础的,所以必须将商业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使其发展不损害农业。由此可知,该学者认为
A.重农抑商是历代王朝的基本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C.工商业的发展制约了农业的地位
D.政府应当保障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11.
有学者认为,明朝海禁政策使沿海民众的生活出路被截断,有的民众被迫入海为盗,甚至为为倭寇骚扰中国提供帮助。这位学者意在强调海禁政策
A.削弱了中外的经济联系
B.直接导致倭寇入侵东南沿海
C.给国家安全带来了隐患
D.受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12.
屈大均写道:“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清政府指定广州十三行垄断外贸,这产生的影响是
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家富足
B.不利于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C.“海上丝绸之路”应运而生
D.使中国较早成为西方殖民对象
13.
吕后执政后,汉朝限制与南越国的关市(边境贸易),“禁南越国关市铁器”,这直接导致了南越国与汉朝廷交恶。这表明当时
A.南方农业生产已普遍使用铁器
B.南北方的商业贸易活动较频繁
C.铁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重要
D.冶铁业由官府进行集中的管理
14.
据考证,在江苏高邮龙虬庄、河南舞阳贾湖、山东龙山文化等遗址中均发现了稻谷的遗存,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杆栏式”粮仓(仓中还剩有稻谷)是至今发现的南方最早的储粮设施。这说明当时
A.水稻栽培技术已相当成熟
B.水稻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C.浙江地区的水稻产量最高
D.水稻广泛种植并有了剩余
15.
自秦汉移民开发宁夏引黄灌区以来,以无坝引水为主的灌渠体系不断发展完善,灌溉区范围逐步扩大,目前总灌溉面积已达828万亩。这可用来说明
A.我国自古就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
B.宁夏引黄灌区是我国最古老的灌溉区
C.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开始于秦汉时期
D.水利工程是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
16.
“种田如绣花”“用粪如用药”,这些农谚体现了传统农业的特点是
A.刀耕火种
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
D.铁犁牛耕
17.
汉武帝前元三年诏:“农,天下之本也,民之所持生也,而民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优其然,故今兹亲帅群臣农以劝之。”这说明
A.汉初商业的繁荣
B.西汉农耕生产比较发达
C.汉代经济得以恢复
D.汉代政府重视农业发展
18.
有史料这样记载:“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每日凌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这段史料反映了
A.国家鼓励货殖功利
B.唐代政府放宽了对市场管理
C.宋代商业经济繁荣
D.西汉长安城市场界限被打破
19.
明朝连环画《一文钱小隙造奇冤》中,描写江西饶州景德镇造瓷业发达,“镇上百姓都以烧造瓷器为生”,其中雇工邱乙大、刘二旺同被一个窑主聘为工人,轮流当班。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A.家庭手工业仍占据主导地位
B.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
C.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0.
清初由于土地集中和人口增长迅速,出现了大量没有土地的农民。乾隆时期废除了户口编审制度,允许农民自由迁徙。这些现象带来的影响是
A.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导致社会长期动荡不安
C.减缓了土地兼并的进程
D.限制了城镇工商业发展
21.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这里的“革命因素”是指
A.“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
C.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
D.贸易中心的转移和货币地租的兴起
22.
以前,威尼斯商人从地中海亚洲沿岸一带收购香料,每年大约2100吨。在直通印度航路发现以后,每年仅运往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亚洲香料就剧增到7000吨。材料反映了
A.欧洲逐渐成为世界市场的中心
B.世界贸易规模正在不断地扩大
C.新航路开辟以后国际分工形成
D.葡萄牙在殖民掠夺中地位凸显
23.
从15世纪后半期到17世纪初,英国殖民扩张总体上处于海外探险阶段和尝试建立殖民地阶段。最初的海上冒险者主要是那些为了商业利润铤而走险的商人冒险家,还有包括中小贵族在内的中等阶层,他们共同构成殖民扩张的基本社会阶层。这说明了
A.英国殖民扩张落后于西班牙和葡萄牙
B.资本的扩张性是英国殖民扩张的基本动力
C.商人和中小贵族占据了社会的主要财富
D.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是殖民扩张的动力
24.
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西欧航海家进行了从欧洲出发沿非洲直达印度和从欧洲向西航行发现美洲及环球一周的远航探险活动开辟了新航路。新航路成功开辟后
A.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加速
B.美洲成为世界商贸中心
C.世界各地文明相对孤立
D.世界市场体系正式形成
25.
哥伦布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这表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主要是因为
A.东西方传统商路受阻
B.西欧的资本主义萌芽
C.西欧社会的“寻金热”
D.西葡王室的政策推动
26.
新航路开辟后,大批金银流入导致西班牙急速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为北欧的两倍,工资仅略落后于剧增的物价,而欧洲其它地区的工资却控制的很低。对西班牙来说,这些变化使西班牙
A.经济状况走向衰落
B.经济的竞争力减弱
C.封建制度迅速解体
D.资本原始积累增速
27.
1588年8月、伊丽莎白一世亲临前线发表动员讲薛我知道我仅仅有一副女人柔弱的身体,但我有一颗国王的心、英格兰国王的心。我对西班牙或欧洲任何一位王子敢于侵犯我王国边界的行动嗤之以鼻。”本次动员后英国的军事行动
A.遭到了英国议会的否定
B.奠定了大英帝国的根基
C.说明英国已是世界帝国
D.表明英王只是国家象征
28.
1584年,《论西方发现》一文中指出,“殖民地即使不能直接找到黄金、白银,也肯定能给英国带来财富。新市场将大大刺激英国工业的发展。英国的雇佣机会将增多,许多流民将成为繁忙的工匠。”据此可知
A.殖民扩张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B.殖民扩张给英国带来更多就业机会
C.工业革命急需广阔的海外市场
D.工业生产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就业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