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片三校2017-2018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4751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4/11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联系不断加强,经济格局也在发生变化,对人类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4-1856年英国进出口贸易统计表
 
原材料
食品
工业制造品
出口贸易
7%
8%
85%
进口贸易
61%
33%
6%
 
材料二 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蒸汽机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引发了一场生产工具和动力机制的革命……19世纪70年代前的英国,仅占世界人口2%左右却掌握了世界工业生产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世界贸易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曾慧琴《“世界工厂”的内涵变迁和生命周期论》

材料三 德国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把蒸汽船的噪音变成音乐。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宣称“我们只是把蒸汽机看作是人类发明的最高贵的机器”。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材料四  1835年,法国作家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访问英国城市曼彻斯特时对于工业“殿堂”的气氛深为厌恶,他写道“这些巨大的建筑物,高耸于人们的住所之上,隔绝了空气和阳光;它们像不散的浓雾一样包裹着人们。城市的这一边住的是奴隶,那一边住的是老爷;那一边属于富裕的少数人,这一边属于贫穷的绝大多数人……男人、女人和儿童都被绑在永不疲倦的机器之上。”

——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19世纪中期,英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居于什么地位?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率先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
(3)材料三和材料四对工业化的态度有何不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享各自的理由。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天仙配》是中国的一个美丽神话故事,它寄托着下层劳动人民对自由纯真爱情的向往。其中脍炙人口的歌词唱道: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绿水青山带笑颜
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
夫妻双双把家还
你耕田来我织布
我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
夫妻恩爱苦也甜
……
材料三、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材料二描述了什么经济现象?这种经济现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材料三的观点是什么?对前面材料一、材料二所反映出的经济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2.单选题(共20题)

3.
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这段论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增加哪一段论述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完整?
A.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
B.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兴起
C.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
D.新型工厂制产生
4.
嘉庆六年(1801年)到道光十八年(1838年),广州关税达185万两白银。嘉庆五年到道光九年,全国每年出口棉布百万匹以上,杭州的丝绸衬衫成为英国市场上的畅销品,备受青睐。这种状况表明(   )
A.纺织技术先进拥有海外市场B.南方地区传统自然经济瓦解
C.岭南地区经济完全超越北方D.长途贩运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5.
如图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省区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集市数
集市数
集市数
直隶
132
527
537
陕西(关中)
143
238
264
江西福建(不含台湾)
459
231.
545
305.
976
511.
广东
323
1270
1959
 
A. 南方集市数量多于北方
B. 经济重心实现完全南移
C. 农产品大规模流入市场
D. 南方商品经济发展较快
6.
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的一些江南市镇,出现了土地所有权分散化的趋势,地主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30%左右,富农、中农、贫农所有土地占全部耕地的70%左右。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江南一些地方
A. 财富观念发生了变化
B. 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得力
C. 小农经济发展较快
D. 有很强的均贫富观念
7.
下图中的路线反映了某一历史事件。给该图拟一个标题,最合适的是()
A.秦朝开辟“五尺道”B.汉代丝绸之路畅通
C.玄奘西行取经求法D.松赞干布遣使唐朝求婚
8.
宋仁宗景佑年间,允许临街开设邸店,商人只要纳税就可以到处开设商店。熙宁年间,开封府的鼓楼已不再击鼓,京师的警卫也不再执行夜巡制度。材料说明
A.推行工商皆本的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被停止了
C.城市的职能发生了变化
D.商人的身份地位提高了
9.
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人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以下各项是对这一材料的理解,其中最恰当的是
A.倭患是海禁的主要原因
B.成为中国大患的倭寇,其实多是中国人
C.海禁政策的偏颇导致倭患愈演愈烈
D.海禁会使商人铤而走险,转而为海寇
10.
《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11.
恩格斯说:“这种变革越是不声不响地进行,它的影响也就越大;因此,这种变革很可能会比法国的政治革命或德国的哲学革命在实践上更快地达到目的。”这里所说的“这种变革”是指
A.西欧的宗教改革
B.1832年议会改革
C.英国的工业革命
D.欧洲的启蒙运动
12.
16世纪的西班牙物价平均上涨四倍,其中谷价上涨了五倍。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自然灾害发生 B. 新航路开辟
C. 贵族奢靡消费 D. 经济大危机
13.
《世界历史资料选辑》:“从贸易观点看,两国早就互相倾轧;在争夺殖民地上,双方更是公开敌对。……英国对荷兰人的竞争越来越猜忌不安,不择手段地想破坏。”为此
A.1588年英国打败荷兰的“无敌舰队”,取得了海上霸权
B.17世纪初英国成立东印度公司,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C.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打击了荷兰贸易
D.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荷兰,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14.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17世纪,这种“新组织”使
A. 荷兰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B.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C. 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D. 荷兰夺取新阿姆斯特丹并改名为纽约
15.
15世纪末,一个葡萄牙水手曾在日记中写道:“我们就到达了卡利库特城(印度)。当地王公……询问我们的司令(达·伽马)所需要的是什么。司令回答说,他是受葡萄牙国王之命东来的……找寻那些基督徒。”这说明(   )
A.该船队是最早开辟新航路的船队
B.该船队是从地中海穿插到印度的
C.传播宗教是探寻新航线的理由之一
D.印度是新航路开辟最主要的目的地
16.
有学者用“它们只代表了非常肤浅的现代化尝试,其活动的范围局限于火器、船舰、机器、通讯、开矿和轻工业,而没有开展任何仿效西方制度、哲学、艺术和文化的尝试”来评价中国近代的某一历史事件。对该学者评述的历史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A.其倡导者的思想极其守旧B.开始有限度地进行政治改革
C.其尝试完全排斥西方文化D.客观上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
17.
依据图中数据可知,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图单位:镑
A.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B.鸦片走私已耗去了中国的购买能力
C.英国制造品输入已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中国政府提高关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18.
下图为近代前期民族工矿企业投资办厂情况(单位:投资万元以上)。这反映了
A.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国的近代化程度不断提高
C.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D.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加剧
19.
迈斯基所著的《蒙古人民共和国史》中记载,据俄国海关统计,1891年至1908年期间,由俄罗斯输出到蒙古的货物总值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二,而同期由蒙古输入俄罗斯的货物总值却增加了百分之五百六十六。对此状况合理的解释是
A.近代中国经济竞争力有一定提升
B.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工业化进程缓慢
C.中国内地市场为英美两国所占领
D.当时俄国社会矛盾尖锐,阻碍其对外贸易
20.
厘金原是1853年实行的一种临时筹款办法,即一种由地方督抚自行掌握的酌量抽厘的商业税,实行遇卡抽厘,税款完全出自华商而不涉及外商。至1931年,沿袭70余年的厘金制度被废除。下列理解准确而全面的是
①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②削弱了本国商品竞争力③强化重农政策的手段④便于地方割据势力抬头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1.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激发了中国……的强烈愿望,激发了几代人认为这个目标而进行的艰苦奋斗。一句话,激发了中国人的产业革命精神。对这种“产业革命精神”
最恰当的理解是
A.冲破传统的改革精神B.不甘落后的竞争精神
C.谋求独立富强的民族精神D.追求利润的冒险精神
22.
从1936年开始,南京国民政府开展轰轰烈烈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展生产,促进就业,改革币制,集中力量建设重工业,将规模较大的钢铁、机器、电工器材等厂大都设在湖南,其余金属矿、煤矿、电厂多选择川、陕等内地省份。这反映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
A.发展经济以改善民生
B.改变中国重工业落后的状况
C.为战争作准备
D.促进中国经济均衡发展

3.选择题(共4题)

23.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24.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25.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26.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