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会昌县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4740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4/10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

——摘自胸渊明《桃花源记》

材料二 亚当·斯密曾说:“中国历来是世界上最富裕,也是一个最肥沃、耕耘最得法、最勤奋而人口最众多的国家……然而,马可·波罗在500年前游历该国的记述,与今日旅行该国者所说几乎一模一样。可能远在当日之前,这国法律与组织系统容许她聚集财富的最高程度业已到达。”

——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经济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特点。
(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传统经济存在什么现象,试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2.
阅读下列材料
“案例研究”是我们学习历史的有效途径,一个典型的“案例”能够折射出一段完整的历史画面。荣氏家族企业的兴衰史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全过程。
材料一  1896年,荣氏兄弟决定筹办面粉厂。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的反对,幸好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兴办实业的官员,一连下了八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最终才导致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企业的创办。
材料二  1914年“一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减少,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引发了大家竞相购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并毫无毒素,很快便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
材料三 抗战时期,荣氏工厂惨遭浩劫。抗战后,荣氏企业试图东山再起。但是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再加上美国产品的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始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荣氏企业在创办初期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2)全面概括材料二中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因素。
(3)材料三中的“同根相煎”是何意?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中国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

中国1960年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年份
国民经济比例(%)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60
21.8
26.1
52.1
 
材料二  1978~2006年我国三大产业GDP变化的比较(%)

1955~2000年美国三大产业产值占GDP比重(%)

——(资料2007年国家统计年鉴)(资料《世界经济》编辑部等)

材料三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使主要发达国家相继经历了战后以来规模较大的结构性调整。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较,美国最先进入以信息产业发展为主导的后工业化发展时期。

——马莉莉《战后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比较》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当时产业结构的特点(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针对当时的产业结构状况,中央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1978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二,对比中美两国产业结构,指出我国产业结构仍存在的问题。结合材料三,谈谈我们该如何应对。

2.论述题(共1题)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改革开放初期大事年表(1978~1980年)
1978年
12月12日,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签订“包产到户”协议。
12月18日至22日,十ー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1979年
7月,中央决定对广东、福建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1980年
4月,四川广汉向阳公社率先改社建乡。
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全国推广。
 
材料反映了中国现代史发展的多条线索。请从中提炼出一条线索,并运用所学知识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线索。(要求:线索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22题)

5.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B.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C.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6.
唐朝后,期出现了“食券”和“飞钱”。府兵可在家乡用粮食交换食券,然后在服役地区用它买食物。“飞钱”亦称“便换”“便钱”,商人在京城购买政府发放的凭证,把它们递交给各地方财政部门时,就可以拿到相等数额的钱。这些现象反映了当时
A.具有交易凭证功能的纸币产生
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C.经济的发展催生新的金融业务
D.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髙
7.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发展。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B.工商业市镇兴起
C.经济作物种植区域化、规模化
D.农产品日益商品化
8.
“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所反映的是
A.秦都咸阳
B.汉都长安
C.唐都洛阳
D.宋都东京
9.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自然经济正式形成
B.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
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
10.
《九章算术》中的《均输篇》第27题:“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这则材料本质上反映了汉代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关税的数额相当高
C.数学知识相当发达
D.对“市”的严格管理
11.
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12.
我国古代有许多农业谚语,如“小满前后,种瓜种豆”、“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等。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
A.“精耕细作”特点
B.“重农抑商”思想
C.“自给自足”形态
D.“靠天吃饭”观念
13.
唐大中九年卢求在《成都记序》中对扬州、益州进行了比较:“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日扬、益,以扬为首,盖声势也。人物繁盛,悉皆土著,江山之秀,罗锦之丽,管弦歌舞之多,伎巧百工之富,其人勇且让,其地腴以善熟,较其要妙,扬不足以侔其半。”下列与“其”繁盛密切相关的是
A.大运河的开通B.南诏的影响
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D.都江堰的作用
14.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描述鸦片战争后的社会情景“洋布、洋纱、洋花边等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这种情景说明
A.西方商品涌入冲击自然经济
B.中国工业崛起抵制西方侵略
C.洋务运动推动民族工业繁荣
D.资本输出终止中国工业步伐
15.
阅读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部分)。表中反映的历史现象主要是由于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A.洋务运动的诱导
B.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C.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
D.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16.
汉阳铁厂“不仅是中国近代第一家大型钢厂,也是远东第一家规模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在其建成投产的第一年(1890年),生产钢铁制品即达8,860吨,其中该厂自身用去3,870吨,湖北枪炮厂用去300余吨,外售1,000余吨。这反映了
A.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近代企业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C.洋务企业成功抵制了外资
D.中国出现了现代工业的曙光
17.
1914年1月,袁世凯政府颁布《公司保息条例》,对于棉丝业、制铁业、制糖业等资本在20万元以上的新设企业,自开机制造之日起的三年内,政府按实缴资本给予保息5厘或6厘。这一措施旨在
A.鼓励私人投资实业
B.减轻企业税收负担
C.打压中小工商企业
D.扩张官僚资本势力
18.
19世纪40—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的人侵破坏了中国社会原有的经济结构。关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民族工业首先在内地产生
C.重工业发展迅速
D.传统手工业趋于稳固
19.
从1937年8月到11月,上海一地共迁出民营工厂148家、机器设备12 400多吨、工人2 100多名。有学者将这一时期中国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形象地比喻为 “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上述材料表明
A.中国形成了平衡的工业布局
B.官僚资本干预经济发展
C.战争使中国工业布局发生了改变
D.近代民族工业大量倒闭
20.
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这主要是因为
A.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洋务运动的推动
C. 中国民众的抵制日货运动
D. 第一次世界大战
21.
下表为1873〜1947年中国进口货物结构变动表(单位:%)。
年份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1873
8.8
91.9
1903
15.0
85.0
1920
28.5
71.5
1947
52.8
47.2
 
该表反映出近代中国
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C.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
D.居民消费更加理性
22.
1957年11月18日,***在莫斯科64个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说:“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中国在“赶超”思想指导下的直接后果是
A.制定发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
B.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进行改造
C.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
23.
下表反映了我国20世纪60年代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导致表中所示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60年
21.8%
26.1%
52.1%
1965年
37.3%
32.3%
30.4%
 
A.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的制定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奠定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24.
某一时期的国民经济成分有公有制经济、私有经济、三资企业(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这一时期最有可能处于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5.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旅行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中国政府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26.
1979年初,邓小平在美访问期间,会见了多名美国内阁部长、议员、州长、市长,以及企业、文化、教育、科技等各方面的重要人士。对媒体人士也来者不拒,对记者的提问均予以答复。邓小平这些做法旨在
A.宣传中国改革开放政策
B.肯定美国的现代建设成就
C.传递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
D.表达对美国新闻自由的欣赏

4.选择题(共1题)

27.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漫画鱼儿戏水时吐出气泡的情景,请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判断其中画法正确的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22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2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