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衡水名师原创历史专题卷:专题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14629

试卷类型:专题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19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明太祖发布诏令禁止白银流通,但是到了明代中期,白银逐渐成为民间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明穆宗颁布诏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止许用钱。”这标志着白银货币化基本完成。
但是,历来国内采纳银两皆不多。社会上巨额的白银需求,造成银贵金践的局面……在欧洲,其金银比价完全相反。这种悬殊的金银差价,使外国以白银对中国进行贸易,更为有利可图,因而大量流入中国。正是由于此时大量外银流入国内,非常及时地补充了国内白银的供给,缓解了银荒。据统计,仅明朝后期流入中国的白银就超过三亿两。
材料二 明清之际就有对白银货币化的研究,其中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人的著作中都提到了明代白银的流通情况,并以“银力竭”即白银供不应求为由提出了废止金银流通的一些主张。

——摘编自《浅论明代白银货币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白银货币化问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或观点),并就所拟论题(或观点)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首领魁奈以御医身份进入凡尔赛宫后,经常引用中国典籍论证自己的思想,促使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于1756年模仿中国古代皇帝,举行了显示重视农业的仪式“籍田大礼”。重农主义者指出,如果人们认识自然秩序并按其准则来制定人为秩序,这个社会就处于健康状态;反之,如果人为秩序违背了自然秩序,社会就处于疾病状态。他们认为人身自由和私有财产是自然秩序所规定的人类的基本权利,自然秩序的实质是个人的利益和公众利益的统一,而这统一又只能在自由体系之下得到实现。重农主义者从自然秩序引伸出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对社会秩序和经济进行人为干预。重农主义加速了法国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并最终使法国成为一个小生产者掌握的共和国。

——摘编自谢新刚《重农主义与18~19世纪法国农业市场化》

材料二 雍正二年,世宗上谕:“朕自临御以来,无刻不谨念民意,重农务本,各地督抚,有丝毫妨于农业者,必为除去,扔于每乡中,择一二老农之勤劳作苦者,优其奖赏,以示鼓励。”乾隆皇帝时也下旨,以农桑为致治之本,明令严禁私宰耕牛,一经拿获,从重治罪。

——摘编自李勤《清前期“重农抑商”政策及其法律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重农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法两国重农思想的差异。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业与社会发展的认识。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引起的全面变革。
材料一 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材料二 对18世纪的英国,市场机制究竟如何发挥作用,以及给英国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出现了“斯密派”和“马克思派”。“斯密派”和“马克思派”都承认18世纪的英国已经出现市场经济,商品价格最终由供需决定。其分歧在于,市场竞争在多大程度上是完美的,该在何种程度上实行自由的市场竞争以及随之产生的影响。“斯密派”认为“看不见的手”占绝对优势。在他们看来,英国的工业革命应当归因于早在18世纪英国经济就实现完全的自由竞争,与之相伴的还有稳步扩展的市场,以及其所提供的创新和增长的广阔平台。“马克思派”认为,英国之所以发生资本积累和投资行为是因为,从生产角度看,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受到政治领导的保护和支持而大行其道。以众多英国人变为完全依赖工资的劳动力这一事实为例,他们认为没有政府的合谋协助是不可想象的。

——(荷)皮尔·弗里斯《从北京回望曼彻斯特:英国、工业革命和中国》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难以启动”的原因和结果。
(2)依据材料一、二,对于英国在工业化上“高歌猛进”的缘由,你赞成哪一派别的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3.单选题(共18题)

4.
下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
20以下
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
139
100%
 
A.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B.自耕农经济盛行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5.
《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C.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6.
下表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这一变化反映了
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B.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形成
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D.农民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
7.
据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燕国辖地(今鞍山一带)出土了大量的刀币和铁制农具。在热河兴隆的古代冶铜遗址附近,出土了大量有文字的铸造生产工具的铁花,还有锄、镰、斧、凿、刀等生产工具。这说明
A.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形成
B.铁器己在全国各地区普遍应用
C.铁器开始取代青铜器成为生产主导
D.货币和文字的使用己相当普遍
8.
“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诗中所咏工具
A.是农业播种技术的革新
B.有利于增加汉代的粮食产量
C.利用水力提高灌溉效率
D.适应了不同地区的灌溉要求
9.
《考工记》中提到:“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车轴端)三尺有三寸也。加轸(车厢底部的横木)与轐(车厢与车轴间的木块)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即方便上下车)。”这表明在当时手工业生产过程中
A.社会发展推动了行业内部分工
B.为满足市场需求采取定制生产
C.冶铁技术进步促进了工艺发展
D.采用标准化生产并兼顾人性化
10.
(题文)乾隆以后,一些经营地主和富农,或利用自己的土地,或租种别人的土地,大规模的用无田农民从事各种经济作物或粮食的生产,获取利润。这些地主和富农与他们雇佣的农民“同桌同吃,无主仆名分”。这最能表明(  )
A.当时农村中资本主义萌芽的存在
B.明清时期农业取得长足进步发展
C.在清中期以后开始出现货币地租
D.国家经济政策调整促进农业发展
11.
长江三角洲地区到宋代逐渐发展为全国的经济重心,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广泛流传。但到明代中叶,该地区出现“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价值取向,农户的经营重点转向种植经济作物的“地”。这一现象说明该地区
A.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
B.农业生产的发展呈现出市场化的趋势
C.农业雇佣生产加速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D.重农抑商思想受到主流价值取向挑战
12.
唐代元稙《织女词》中吟道:“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在中国古代,手工业者为了技术的世代传承,不惟牺牲儿女婚姻幸福,使民间技术的传承走向封闭。这一现象源于
A.手工业者为防止技术外流而采取的保护措施
B.古代传统手工业没有产品交易的市场
C.手工业工艺水平低下,社会生产力发展迟缓
D.官营手工业服务对象和技术传承具有特殊性
13.
明代中叶以下,城市男女“时世装”出现,追逐奇装异服,甚至以男女错位的“服妖”来展现自我。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理学的影响力削弱B.社会统治处于失衡状态
C.民众创新意识增强D.城市物质生活条件提升
14.
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则占到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
A. 为海上丝路的发展提供条件
B. 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 表明了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
D. 加剧全国人地矛盾尖锐程度
15.
明朝缪宗周《咏景德镇兀然亭》:“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工人莫献天机巧,此器能输郡国材。”由此不能说明景德镇
A.制瓷业享有盛誉B.有优越的自然条件
C.制瓷工匠技术精湛D.雇佣关系已经出现
16.
南宋时期,苏州等地流传这样一种观念:“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辱先者,皆可为也”。这反映了南宋时期
A.佛教、道家的影响不断扩大
B.重农抑商观念出现动摇
C.政府施行宽松的思想政策
D.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挑战
17.
自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织业市镇及其四乡,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成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以出产“濮绸”闻明的濮院镇,四乡农家的经营重心己由农业转移到蚕丝织业.即从农业转移到乡村工业,而把农田耕作看作副业。这种变化表明江南市镇
A.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C.重农抑商政策己有所松弛
D.己经出现了早期工业化的特征
18.
明代有学者认为:“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这反映其
A.对土地兼并持放纵态度
B.认为土地兼并难以根治
C.主张以教化缓解土地兼并
D.主张复兴古代土地国有制
19.
西汉后期贡禹、东汉张林都曾主张废止钱币,国家租税皆征布帛及谷。在《后汉书》中,征收“租调”、“调取谷帛”等记载累见不鲜。这
A.进一步固化了小农经济
B.反映出社会动荡不安
C.说明田庄影响国家税收
D.说明商品经济的萎缩
20.
1755年至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屡屡绕开广州口岸,派船去宁波贸易,致使粤海关关税收入锐减。不久,清政府提高了浙江的关税,比广东高出一倍,但英国东印度公司仍不断派商船前往宁波贸易。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A.海禁政策得到严格执行B.江浙地区经济更加发达
C.广东华夷观念非常浓厚D.英国谋求对华发动战争
21.
顾炎武曾说:“吴中之民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十九。”此话虽有所夸张,但苏南一带盛行租佃制当是事实。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租佃关系松弛B.地主圈占土地
C.农产品商品化D.土地私有制度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