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材料三 它让各地出现了许多前所未知的动植物新品种,改变了大陆的生态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尤其是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有些物种在欧亚大陆的传播,甚至为那里的人口增加提供了重要条件。印第安文明对人类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农作物的培育。他们培育出来的玉米、西红柿、甘薯、南瓜、菜豆、马铃薯、辣椒、花生、向日葵等作物,后来经欧洲殖民者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丰富人类的物质生活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与世界各种文明的碰撞与交流融合之中,西方现代文明茁壮成长为真正其有世界性的文明。
(2)我国古代这一经济政策有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材料一: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官。材料三 它让各地出现了许多前所未知的动植物新品种,改变了大陆的生态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尤其是欧洲人)的饮食结构与生活习惯。有些物种在欧亚大陆的传播,甚至为那里的人口增加提供了重要条件。印第安文明对人类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农作物的培育。他们培育出来的玉米、西红柿、甘薯、南瓜、菜豆、马铃薯、辣椒、花生、向日葵等作物,后来经欧洲殖民者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丰富人类的物质生活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与世界各种文明的碰撞与交流融合之中,西方现代文明茁壮成长为真正其有世界性的文明。
——摘编自《地理大发现探幽》
(1)材料一、二体现了我国古代统治者什么经济政策?我国历代统治者推行这一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什么?(2)我国古代这一经济政策有什么影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
中国古代先民创造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2)依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城市发展的新变化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清商业繁荣的表现以及繁荣的因素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宫城正南门宣德门前的南北向大街称为御街、天街,自州桥“出朱雀门(内城正南门)直至龙津桥”,是主要的饮食业中心之一,尤以夜市著名,营业“直至三更”。城内著名的“酒楼”,有马行街东货行巷的丰乐楼;此外,“州(指内城)东宋门外仁和店、姜店,州西宜城楼、药张四店、班楼”,等等,“在京正店七十二户”,“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营业。……“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各种货物皆有。——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等手工作坊,收纳周边各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有何特点?(2)依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城市发展的新变化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清商业繁荣的表现以及繁荣的因素
2.单选题- (共25题)
3.
假如你为一部以唐玄宗时期为历史背景的古装电影担任历史顾问,你认为以下情节中符合历史事实的一项是
A.富商凭借棉布生意一次赚了上万两白银 |
B.在长安出现了很多会馆 |
C.富商的屋内摆放着一件精美的粉彩瓷器 |
D.长安城里有很多“夜市” |
4.
清代陶煦在《租核推原》中说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该史料所反映的准确历史信息是
A.当时国家管理混乱,火灾频发 |
B.重农抑商思想根深蒂固 |
C.田租是当时的主要收入 |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6.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
7.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反映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
B.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
C.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
D.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
8.
《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
B.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
C.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
9.
中国古代有谚语说:“千年田,八百主。”清人钱泳说:“俗语云‘百年天地转三家’,言百年之内,兴废无常,必有转售其田至于三家也。今则不然……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
B.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
C.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
D.政府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 |
10.
清代学者包世臣在《郡县农政》一书中说:“凡治稻皆宜精,虽地宽之处,广种薄收者多耗本,……可举代田之法,每田一区,分三分,每岁更代,收成过漫种不治者。”“代田之法”最早出现于
A.西周时期 |
B.春秋战国 |
C.西汉时期 |
D.明清时期 |
11.
《三辅黄图·未央宫》:“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这两段文献材料中涉及的都是:
A.私营手工业 |
B.官营手工业 |
C.家庭手工业 |
D.工场手工业 |
12.
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是
A.“共计一坯功,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 |
B.“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
C.“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
D.“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 |
13.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开始出现萌芽。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资本主义始终未能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其最根本的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入 |
B.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
C.中国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 |
D.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
14.
“吸引我的是它的绚丽,它来自一个新的天地,从未见过如此优美的艺术。多么诱人,精致超俗,来自中华,它的故土(景德镇)。”这是18世纪初期法国流传的一首诗歌,它盛赞的是中国的
A.瓷器 |
B.丝绸 |
C.铁器 |
D.青铜器 |
15.
太原王氏是明清著名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做官发财后大兴土木,其王家大院被誉为“中国民间故宫”。这一现象
A.妨碍了君主专制的加强 |
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
C.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
16.
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的集结处和辐射中心,而从西汉、唐和北宋的都城城市“市”“坊”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这实际上反映了
A.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
B.统治阶级重视都城建设 |
C.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 |
D.重农抑商的政策 |
17.
明代李鼎在《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表明
A.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 |
B.古代经济重心已经南移 |
C.资本主义萌芽现象出现 |
D.商品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
18.
《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开始于
A.两汉时期 |
B.隋唐时期 |
C.两宋时期 |
D.明清时期 |
19.
《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
20.
17世纪后半叶的荷兰,海外贸易虽然达到极度繁荣的状态,但却因丧失国内生产根基或根基不牢而相当脆弱,经受不了竞争对手的打击。这表明荷兰
A.海外扩张缺乏工业基础 |
B.是造船业最先进的国家 |
C.成为当时世界海上强国 |
D.在农业繁荣基础上崛起 |
21.
1851年,英国伦敦万国博览会有一万三千余件来自世界各地的展览品,包括轨道蒸汽牵引机、高速汽轮船、起重机、厨具用品、铁制品以及来自美国的收割机等。下列对上述评论理解正确的是万国博览会
A.反映新航路的开辟 |
B.应有内燃机展品 |
C.是工革命的体现 |
D.应有飞机展品 |
22.
从改良蒸汽机到电话机的发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变化:前者的发明更多是经验的结晶,而后者则是科学理论的自觉运用。这折射出第二次工业革命
A.凸现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
B.以运用经验积累突破为特征 |
C.以机器动力革新为主要标志 |
D.注重对传统科技成果的苹新 |
23.
到1900年前后,“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产品可以行销全球,一个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很快波及或影响全世界……欧洲市场的萧条,可以引起大西洋彼岸的工人失业;亚洲人可以在家里享用一个美国人的发明成果。”对这段材料的正确理解是
A.欧洲正经历着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 |
B.“大西洋彼岸”工人失业率较高 |
C.亚洲的经济发展程度超过美国 |
D.以欧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
25.
16世纪葡萄牙著名诗人德卡蒙斯这样深情地描绘他的祖国:“大陆,在这里是尽头;大海,在这里才开头。”诗句中反映了他对祖国引以为豪的是
A.成为“海上马车夫” |
B.垄断欧亚之间的贸易 |
C.率先开辟新航路 |
D.处于欧洲商业中心地位 |
26.
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4倍多,粮食上涨了5倍,英、法、德等国的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2至2.5倍。这一现象导致了
A.西班牙成为殖民大国 |
B.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
C.封建主力量得到加强 |
D.欧洲普遍陷入贫困 |
3.选择题- (共4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5道)
选择题:(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