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县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4521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5/25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吴县志》记载清代苏州情况是:“各帐房除自行设机督织外,大都以经纬交与织工,各就织工居处雇匠织造,谓之机户。”
《清稗类钞》记载:“(帐房)散放丝轻,给予机户,按稠匹计工资。”
《风麓小志》记载:“小机户无甚资本,往往恃帐房为生。”
材料三:《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四: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二同材料一相比,有何异同之处?
(3)材料三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它对材料一、二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会造成什么影响?
(4)材料四的观点对前面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现象会产生什么作用?

2.简答题(共1题)

2.
扼要回答下列有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
(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
(2)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我国首先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什么?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怎样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的格局?
(4)党的十四大上规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3.单选题(共20题)

3.
周恩来在中共八大上指出:“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孤立进行的,它必须有各个方面的配合,特别是农业的配合,农业是工业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以上材料表明党和政府
A.认识到经济需要平衡发展
B.确立了优先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
C.将重点转向农业和轻工业
D.开始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
4.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时期,在农业方面的成就突出。其主要表现是
A.高转筒车的发明
B.铁犁牛耕的出现
C.耦犁技术的普及
D.曲辕犁的推广
5.
都江堰水利工程兴修于
A.夏商时期
B.秦汉时期
C.春秋战国时期
D.隋唐时期
6.
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畅销海外的手工业产品有
A.钟表
B.丝绸
C.象牙制品
D.青铜器
7.
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经济结构中,“织”指的是
A.家庭手工业
B.宗法制
C.科举制
D.皇帝制
8.
汉文帝说“农,天下之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宋代李靓说:“民之大命,谷米也。”这两句话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
A.闭关锁国政策
B.君主专制
C.重农抑商
D.重商主义
9.
宋代以前的商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一定场所内进行,这类场所被称为
A. 坊
B. 市
C. 城
D. 街
10.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于
A.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五四运动时期
11.
1936年初,国民政府规定,对农产品加工,提倡就农村或其附近发展,对一般工业应由政府实行保护和奖励的政策,对于那些地方上无力举办的大工业,应由政府、企业家一致进行。这说明国民政府采取的行动是
A.实行“币制改革”
B.鼓励外资投资国内产业
C.提倡国货运动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2.
19世纪中期,中国经济结构的主要变化是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C.商业活动开始出现
D.资本主义市场繁荣
13.
洋务运动中最成功最有远见的活动是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C.创办近代新式海军
D.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14.
鸦片战争前后,江南的经济重心从苏州渐移到上海,地方人士慨叹苏州曩时列肆如栉,货物填溢,楼阁相望,“今则轮船迅驶,北自京畿、南达海徼者又不在苏而在沪矣”。导致苏州和上海地位更替的最重要的经济因素是
A.苏州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落
B.《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开埠通商
C.运河贸易被海运彻底取代
D.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苏州经济
15.
1915年创办于北京的双合盛啤酒厂,是我国第一家由国人创办的啤酒厂。其初创时期的资料可以用来研究
A.洋务运动的不断发展
B.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D.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
16.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多种所有制经济是指:​
①国有经济
②集体经济
③私营经济
④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
17.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调节作用的是
A.市场
B.行政手段
C.国际环境
D.人民自觉
18.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中国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19.
农村由人民公社体制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重大改革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①土地所有制形式
②经营管理方法
③生产经营的权利
④产品的分配原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
有人说,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有的人看时间,先向外伸胳膊露出手表,然后翻手腕,最后才是看手表指针,形成经典的看下表部曲;现在看时间,只须低头看一下手表即可,再没了经典三部曲。这反映出新时期
A.人们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
B.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文明
C.人们的虚荣心较以前减少
D.手表功能发生了根本变化
21.
1992年邓小平南巡深圳期间,傍晚散完步往回走时,有人建议从原路返回,邓小平却坚持走另一条路,并风趣地说,“我不走回头路!”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有
①中国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
②中国应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路
③中国还没有开始经济体制改革
④中国不应该对外开放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22.
《春天的故事》中唱道“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诗篇的主题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
D.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