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判,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明确说明需史论结合。)
材料 古代中国对外交往中的历史事件(部分)
时期 | 史实 |
秦汉 | 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自波斯湾而还 中国的铸铜和制漆传到朝鲜 |
隋唐 | 唐朝高丽了盛行玄奘西行胡椒、波斯枣、无花果、开心果等传入中国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自己的文字 |
宋元 | 设置节舶式管理海外贸易指南针、火药相继传到欧洲刺桐港(泉州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 |
明清 | 郑和七下西洋,远至非洲、红海沿岸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流传海外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明确说明需史论结合。)
2.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桑弘羊是具有法家思想的理财家,他具有兴功利的思想,肯定商业活动,认为要使国家富强,必须本末并重。颁布了算缗告缗令。所谓算缗,就是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所谓告缗,就是向朝廷揭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隐产漏税的违法行为。实行盐铁官营,禁止私卖私铸。实行“酒椎”即酒类专卖,由官府统一销售。改革币制,废除一切旧钱,由国家统一铸造货币。实行均输和平准。所谓均输,就是调剂物资运输;所谓平准,就是平抑物价。这次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解决了当时的财政困难,从而使正在进行中的对匈奴战争和对边疆的经营能够继续进行下去;其次,基本上解决了汉初以来豪商大贾和地方割据势力;再次,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的政策,不仅是有益于当时的国计民生,而且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
(2)根据材料,分析桑弘羊经济改革的作用。
材料 桑弘羊是具有法家思想的理财家,他具有兴功利的思想,肯定商业活动,认为要使国家富强,必须本末并重。颁布了算缗告缗令。所谓算缗,就是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所谓告缗,就是向朝廷揭发工商业者和高利贷者隐产漏税的违法行为。实行盐铁官营,禁止私卖私铸。实行“酒椎”即酒类专卖,由官府统一销售。改革币制,废除一切旧钱,由国家统一铸造货币。实行均输和平准。所谓均输,就是调剂物资运输;所谓平准,就是平抑物价。这次经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解决了当时的财政困难,从而使正在进行中的对匈奴战争和对边疆的经营能够继续进行下去;其次,基本上解决了汉初以来豪商大贾和地方割据势力;再次,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的政策,不仅是有益于当时的国计民生,而且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桑弘羊的经济思想及其措施。(2)根据材料,分析桑弘羊经济改革的作用。
3.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载是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年轻时,范仲淹曾勉励他读《中庸》,学儒家之学。张载读完仍未感满足,又读遍佛家、道家之书。几年后,又发现这些都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便回过头来求之六经,悟出了儒、佛、道互补的道理。回乡后,张载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的实验。前者是为了用儒家礼制净化民俗民风,后者则是为了缓和土地兼并所引起的社会矛盾。特别是对井田制,张载用心最多。他与学生买了一块地,按照《周礼》的模式,划分为公田、私田数井,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企图证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他(张载)提倡“民胞物与”思想:“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载“民胞物与”的核心思想,并对此作出简要评价。
材料 张载是北宋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年轻时,范仲淹曾勉励他读《中庸》,学儒家之学。张载读完仍未感满足,又读遍佛家、道家之书。几年后,又发现这些都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便回过头来求之六经,悟出了儒、佛、道互补的道理。回乡后,张载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井田制的实验。前者是为了用儒家礼制净化民俗民风,后者则是为了缓和土地兼并所引起的社会矛盾。特别是对井田制,张载用心最多。他与学生买了一块地,按照《周礼》的模式,划分为公田、私田数井,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企图证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他(张载)提倡“民胞物与”思想:“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根据龚杰《张载评传》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张载开展社会实验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载“民胞物与”的核心思想,并对此作出简要评价。
2.单选题- (共13题)
4.
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秦代曾用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稻谷一亩播种二又三分之二斗,麦子一亩播种一斗,大豆一亩播种半斗。这反映出秦律
A.条目繁杂琐细,刑罚极其苛酷 |
B.重视保护农民的私有财产 |
C.剥夺贵族特权,适应社会转型 |
D.关注民生与社会实际问题 |
5.
史尧弼在《策问》中认为:“惟吾宋二百余年,文物之盛跨绝百代。”陆游在《吕居仁集序》中也认为:“宋兴,诸儒相望,有出汉唐之上者。”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促进了文化发展 |
B.疆域的扩大为文化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
C.宋代社会发展为文化繁荣提供了基础 |
D.活字印刷技术的普及促进了文化繁荣 |
6.
下表可以用来说明,元至清初景德镇瓷窑性质统计表(单位:座)
| 元代 | 明初 | 明末 | 清初 |
官窑 | 47 | 58 | 34 | 6 |
官搭民烧(窑) | — | 2 | 69 | 41 |
民窑 | 2 | 20 | 285 | 356 |
A.制瓷业利润日趋下降 |
B.官窑技术水平落后于民窑 |
C.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 |
D.政府丧失了对经济的控制 |
7.
明清之际,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经商。嘉道时期,士商相混的趋势愈演愈甚。这表明
A.传统四民社会加速瓦解 |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削弱 |
C.理学义利观正受到冲击 |
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
8.
明代学者丘浚曰:“韩愈谓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以今观之,浙东西又居江南十九,而苏松常嘉湖五府又居两浙十九也。”自中唐到明清,国家赋税大多出自江南。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
A.江南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
B.政府以重税削弱江南财力 |
C.京杭运河便利赋税北运 |
D.政权的建立者都是北方人 |
9.
宋代“不抑兼并”,导致了土地所有权的竞争与垄断,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的局面。这种局面客观上
A.减少了土地的垦荒面积 |
B.适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 |
C.抑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
D.加剧了土地的分散和贫富分化 |
10.
通过对比《东汉十四州示意图》与《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我们可推知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A.汉唐间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
B.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
C.唐中央对吐蕃实施了有效管理 |
D.汉唐间中央开始直接管理地方 |
11.
商周青铜器的制作中,逐渐形成了规矩,按规矩制作出来的范就是规范,即当今“规范”一词的原型及原意。这种按规矩操作的工艺思想,一直被延续至今,并体现在当今的各行各业之中。这说明
A.规矩贯通着整个中国历史 |
B.标准化生产始于古代中国 |
C.商周青铜文化影响极深远 |
D.工艺思想渗透着人文精神 |
12.
乾隆年间,“(江南地区)约计州县田亩,百姓所自有者,不过十之二三,余皆绅衿商贾之产”。该现象
A.反映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
B.说明了商业资本操控国计民生 |
C.表明了自然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
D.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成长艰难 |
13.
明初,有隶属官府的工匠,因为不堪官府奴役,经常怠工、逃亡。嘉靖年间,政府允许工匠以银代役,每人每年四钱五分,称“匠班银”。这一变化反映了
A.工匠对官府人身依附削弱 |
B.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
D.雇佣关系逐步普及 |
14.
宋代著名山水画家郭熙、范宽等人在绘画创作时重视对岩石的质地进行研究,同时对水的波纹、树叶的构成甚至季节的变化都加以仔细观察分析,这表明宋代
A.自然科学取得重大进步 |
B.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 |
C.艺术形式的平民化趋势 |
D.商品经济获得空前发展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