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1450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1

1.论述题(共1题)

1.
材料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年一1900年)
 
1750年
1800年
1830年
1860年
1880年
1900年
整个欧洲
23.2
28.1
34.2
53.2
61.3
62
英国
1.9
4.3
9.5
19.9
22.9
18.5
法国
4.0
4.2
5.2
7.9
7.8
6.8
德意志诸邦/德国
2.9
3.5
3.5
4.9
8.5
13.2
美国
0.1
0.8
2.4
7.2
14.7
23.6
日本
3.8
3.5
2.8
2.6
2.4
2.4
中国
32.5
33.3
29.8
19.7
12.5
6.2
印度
24.5
19.7
17.6
8.6
2.8
1.7
 
——摘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关于世界近代经济发展特点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论述须有史实依据。)

2.材料分析题(共2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时,政府于广州等地没有统一的法令,贪官污吏得以任情挟私,一般商人则往往莫知适从。1080年,宋神宗开始推行《市舶法》,在船舶出海与回航的检视、国内外海商的经营活动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如对进口货物执行“禁榷”政策,即某些舶货由政府专买专卖,不许民间交易,“禁榷”物主要是统治者生活所需的奢侈品和民间畅消利厚的香药等。同时,对出口商品实行统制,大部分时期禁止武器、粮食等出口。当然,市舶司对合法经营的海商权益也有一定的保护之责。《市舶法》制订之后又不断加以补充修改。

——摘编自李金明、廖大珂《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克伦威尔时期英国海外扩张加剧,远洋商业利益成为政府追逐的目标。1651年颁布的《航海条例》规定:不经英国政府允许,任何外国商船所载的任何货物或商品,皆不准输入或带进英国及其所属的领土。所有进口至英国领土的货物必须由英国的船舶运输……。此后,新的《航海条例》陆续出台,不过,其内容已经从对荷兰一国的敌对过渡到对殖民地经济的严格控制,因此引起了殖民地民众的抗议。19世纪以来,《航海条例》逐渐阻碍英国经济的持续发展。1854年,《航海条例》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李明倩《英国航海法的历史变迁》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概括宋代《市舶法》与英国《航海条例》的相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英国《航海条例》的历史影响
3.
“西方”“东洋”这些名称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方”名称的演变
时期
名称
主要范围
汉朝
西域
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主要指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地区
东汉
西域
所载范围包括东罗马帝国,印度,波斯等国
唐朝
西域
涵盖之前的西域,增“西天”即印度
五代
西洋
马来半岛和印尼苏门答腊周围海域
明代
西洋
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
西方
欧洲国家
晚晴
西方、西洋
专指欧洲国家
 
材料二“东洋”名称来源宋代,是古代中国人原创的地理名词。“东洋”原指中国沿海,外延是东海以远、朝鲜半岛和日本乃至太平洋岛国,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地理概念,“东洋史”就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但近代以后,“东洋”词义却发生了急剧变化。日本历史学家重新诠释了“东洋史”,“东洋史”中的主角不仅由中国变成日本,甚至就连“东洋”之名,亦被日本独享。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东洋易主”的原因。

3.单选题(共10题)

4.
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创立资源保护队,主要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到1941年为止,共计招募了250多万青年人参加,开辟了740多万亩国有林区和大量的国有公园。史学家认为这一措施“最受欢迎”,“最无争议”,也“最为成功”。上述评论的主要依据是
A.有效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B.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C.政府把资源保护放到新政的首位
D.政府将环境保护与失业救济并举
5.
有历史学者研究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0%,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B.统治者执行比较灵活的商业政策
C.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D.古代统治者未执行重农抑商政策
6.
中国古代的租佃制不断发展变化,从地租这一角度来看,就经历了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分成租向定额租的转变。这一转变反映出
A.佃农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
B.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严重
C.租佃关系日趋占据主导地位
D.劳动力商品化的进程加快
7.
下表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D.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8.
(题文)20世纪初,美国总统对40多家公司提起诉讼。牛肉托拉斯、石油托拉斯等在司法部的起诉之下被迫解散。有学者认为这场“进步运动”的改革“平衡了资本主义效率与社会主义公平这两大制度功能”。上述材料表明
A.美国政府行政权力的增强干扰司法独立
B.社会主义制度深刻影响了资本主义制度
C.垄断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调节
D.工业化的实现推动了美国的民主化进程
9.
下图体现了工业革命机器发明的递进状态。推动这种“递进状态”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科学理论的突破
B.思想文化的进步
C.政府措施的激励
D.市场需求的带动
10.
1881年,在广东南海县,1000余名满脸愤恨的手工缫丝工人捣毁了“裕厚昌”蒸汽丝厂,并引发大规模械斗。事件发生后,知县徐赓陛张贴官府告示,其中写到“盖地方之莠顽(恶人)必当究治,而小民之生计尤应兼筹,今以一家射利而使千百穷黎失其恒业,其必起而争者势也。”该告示的出现说明了
A.垄断经营不利于工商业健康发展
B.近代企业举步维艰无法正常经营
C.传统手工业与新兴工业存在冲突
D.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11.
甲午战后,原有洋务企业进行了改制,多数官办、官督商办企业被商办企业所代替,如1896年湖北机器织布局实行股份制改造后,“竟赢余十八万金,除以十五万金还清旧债外,仍余三万金”。由此可知
A.清政府财政经济严重困难
B.清政府逐渐调整了经济政策
C.洋务企业最终走向了破产
D.中国企业开始了股份制尝试
12.
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幅度约有四分之三,1926年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则增加了一倍多。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13.7%,1936年则增至47%。这反映了
A.一战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C.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D.工业经济逐步占据主导
13.
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的Fl为动力,F2为阻力,其中Fl>F2的情况出现于
A.两次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
D.解放战争时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