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材料三(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
(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
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
材料三(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2.单选题- (共13题)
2.
宋元时期,政府规定买卖田地皆须经所部官司申请“文碟”,作为转让产权的依据,经有司批准后即可买卖。这一规定
A.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
B.表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
C.推动租佃关系日益规范 |
D.限制了土地买卖的进行 |
3.
(加试题)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出处记载


A.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
B.土地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护 |
C.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
D.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
4.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变革税制,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一时期的改革
A.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
B.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 |
C.控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 |
D.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
6.
清朝政府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戍军。”这直接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A.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
B.大力推行“海禁”政策 |
C.加紧控制广大人民 |
D.保护远洋渔业发展 |
8.
明初,朱元璋曾谕户部:国家赋税已有定制,撙节用度,自有余饶。轻徭抑末,使得尽力农桑,自然家给人足。嘉靖九年,又将赋役名目统一后折银征收,减少征收环节,使各级官吏难以巧立名目渔利。这些举措的目的是
A.减轻贫困以缓和社会矛盾 |
B.增强中央政府财政实力 |
C.限制苛扰以促进农业发展 |
D.适应封建商品经济发展 |
9.
(加试题)文献记载:“(明朝)洪武改元,严申巾帽之禁。乡村农民许戴斗笠,出人市井不禁,不亲业农者不许。农家许着绸纱绢布,商贾之家只许着绢布。”这表明明朝
A.商人在法律上仍受歧视 |
B.农民的生活已相对富足 |
C.采取政策鼓励农民消费 |
D.纺织品使用有严格规定 |
10.
摊丁入亩,又称作摊丁入地、地丁合一,草创于明代,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普遍实行。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从社会政治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一制度
A.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
B.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
C.导致人地矛盾的激化 |
D.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
1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资本主义以前的、民族的生产方式具有的内部的坚固性和结构,对于商业的解体作用造成了多大的障碍,这从英国人同印度和中国的通商上可以明显地看出来。”这种“内部的坚固性和结构”对明清时期的中国造成的重要影响是。
A.改变了统治者重农抑商思想 |
B.直接促进经济结构的变动 |
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D.促使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 |
12.
在福建抗倭的名将谭纶(1520-1577)说:“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这表明谭纶主张
A.清除侨寇残余势力 |
B.开放海禁政策 |
C.对福建人剿抚并重 |
D.采取富民政策 |
13.
大庾岭商路位于江西大余县。自隋唐以后,京杭大运河的开通,运河—长江—赣江—大庾岭—广州,特别是明清时期,这条被称之为“京广大水道”的流通路线成为全国漕运和南北货物对流的运输线。非凡的历史条件使大庾岭商道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内成为南北贸易的重要干线。“非凡的历史条件”指的是
A.江西商品经济的繁荣 |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
C.西方的殖民侵略 |
D.严格限制海外贸易的措施 |
14.
明隆庆初年,“ 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3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