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材料三:(16世纪)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这些商业经营上的巨大变化导致了所谓“商业革命”的发生。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的“新经济的萌芽”指的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宋朝“商业革命”与西欧“商业革命”所产生的最终结果有何不同?
(4)简析宋朝“商业革命”为何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材料一: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
材料二: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材料三:(16世纪)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这些商业经营上的巨大变化导致了所谓“商业革命”的发生。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的“新经济的萌芽”指的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宋朝“商业革命”与西欧“商业革命”所产生的最终结果有何不同?
(4)简析宋朝“商业革命”为何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
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明太祖即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清雍正帝也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1)材料一表明,明清时期实行的是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开始实行于何时?
(2)材料二是清朝哪一政策的基本内容?说明这一政策能够实行的根本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两个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相同影响。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5)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
材料一:明太祖即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清雍正帝也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因此要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为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材料二:(一)限制通商口岸。(二)限制外商的居住活动。(三)限制出口货物的种类和数量。……——《中外历史知识述要》
材料三: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需要黄金来扩充资本,社会上层需要用黄金来增加收入,购买更多的奢侈品。但当时的西欧黄金严重缺乏。《马可·波罗游记》在欧洲流传后,欧洲人一直把东方,包括中国,看成是黄金遍地的“人间天堂”,欧洲有很多人沉迷于“寻金热”之中,上至国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摘编自孙梅《关于新航路开辟原因的困惑》
请回答:(1)材料一表明,明清时期实行的是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开始实行于何时?
(2)材料二是清朝哪一政策的基本内容?说明这一政策能够实行的根本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两个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相同影响。
(4)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5)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
2.单选题- (共28题)
3.
在我国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称。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禝”指主管五谷之神。关于国家的这种理解,反映了我国古代
A.非常重视祭祀 |
B.以农业为立国之本 |
C.农业与土地的关系 |
D.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 |
4.
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宗庙之牺(指宗庙中用来祭祀的牛)为畎亩之勤”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④“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A.①④②③ |
B.②④③① |
C.④②③① |
D.④①③② |
5.
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①农用动力发生改变
②自耕农经济出现
③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①农用动力发生改变
②自耕农经济出现
③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6.
明朝张翰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 | B.百工亦为本业 |
C.农工比重适当 | D.农工任其消长 |
9.
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 B.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
C.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
11.
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这一议论反映了
A.农本思想被否定 |
B.重商主义盛行 |
C.传统义利观废弛 |
D.抑商观念削弱 |
12.
南宋时,明州港呈现出“城外千帆海舶风”“船舶往来,物货丰衍”的繁荣景象,当时有人称“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这说明当时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
B.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
C.海上丝路贸易兴盛 |
D.民间长途贩运发达 |
13.
被誉为“山西紫禁城”和“华夏第一宅”的晋中王家大院,包含三大建筑群,共有大小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面积共45000平方米。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晋商做官发财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留下了丰富的晋商文化 |
B.影响了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 |
C.使手工业缺乏市场 |
D.不利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
14.
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 |
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
D.盐业专卖制度已经解体 |
15.
北魏至唐代前期持续实行均田制,保护自耕农经济,但最终失败。中唐以后统治阶级没有再进行类似的土地制度调整。这种现象说明
A.中后唐土地兼并现象已明显减少 |
B.土地制度的重大调整须因时而变 |
C.封建社会无力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
D.封建统治者都注意抑制土地兼并 |
16.
《荀子·富国》中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荀子·富国》根据材料可以得出当时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 小农经济
B. 精耕细作
C. 铁犁牛耕
D. 自给自足
A. 小农经济
B. 精耕细作
C. 铁犁牛耕
D. 自给自足
17.
德国学者弗兰克在《白银资本》中记载:在1500年到1800年的三百年间.中国成了全世界白银的“秘窖”,欧洲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掠夺来的白银,有一半最终都运抵中国。这主要是
A.中国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
B.中国古代手工业高度发达 |
C.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
D.中国新经济因素的资本原始积累 |
19.
据《苏州府风俗考》记载,明朝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房工作减,比辈衣食无所矣。”材料中反映的情况有
①工匠有一定技术水平
②出现劳务市场
③存在失业现象
④实行计日工资
①工匠有一定技术水平
②出现劳务市场
③存在失业现象
④实行计日工资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20.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21.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
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
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
22.
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对西欧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增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 |
B.使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 |
C.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 |
D.使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 |
24.
(题文)十七世纪中期,它的造船业占当时世界的首位,商船吨位占欧洲总吨位的四分之三,在全盛时期曾得意洋洋地宣称: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因河岸和加龙河岸是他们的葡萄园……材料中说的国家是
A.西班牙 |
B.葡萄牙 |
C.英国 |
D.荷兰 |
25.
15世纪末,下图中卡里库特的国王请某位航海家转交给葡萄牙国王一封信,同意与葡萄牙人进行商品贸易,但是要求他们带着金银、珊瑚和红呢绒来换取肉桂、丁香、胡椒。这位航海家是


A.达·伽马 |
B.迪亚士 |
C.麦哲伦 |
D.哥伦布 |
28.
16—18世纪,西班牙荷兰英国依次成为海上世界殖民霸主,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殖民霸权不断转移 |
B.英国国力超过西班牙 |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D.工业资本优于商业资本,资本主义优于封建主义 |
29.
“美洲的贵金属来到西班牙就像雨点倾注于屋顶,结果全流走了。”该观点是指西班牙掠夺的大量财富( )
A.主要流入王室贵族手中 |
B.主要流向了罗马教廷 |
C.主要流入商品生产发达的国家 |
D.未用于工业而主要用于商业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