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学段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4376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6/22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梅戏《天仙配》中的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田。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 明朝末期,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材料三 瓦特在改进蒸汽机后,与别人合伙开办工厂,进行蒸汽机的商业生产。
材料四 美学石油公司是一家典型的垄断企业,它拥有从采油、炼油到运输、销售的几乎所有石油产品的生产和经营部门,它生产的石油一度占美国市场的90%以上,查晰了美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市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生产方式?该生产方式最早出现于什么时候?有何特点?
(2)据材料二,可以判定明朝末期出现了什么新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在当时有何特征?
(3)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发生在哪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使用产生了什么影响?
(4)材料四反映的现象出现在哪次工业革命中?如何看待垄断组织这种生产方式?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仅仅数年前,里斯本还是一个地处世界边缘的城市。现在它变成了能与东方最富有的贸易中心相媲美的商业枢纽。来自三大洲的舰船云集在它的海港……全欧洲的人都赶来观看、购买和品尝这些刺激的新鲜事物。

——奈杰尔·克利夫《最后的十字军东征》

材料二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的变化,并指出促使这种变化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名称。分析说明这个事件对欧洲生产关系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大致时间,以中国为例分析说明世界市场形成对“古老的民族”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2.单选题(共21题)

3.
《周礼·考工记》记载:“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剂);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金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乾之齐;金锡半谓之鉴、遂之齐”。该史料说明了
A.周代的青铜器大多为礼器
B.西周冶炼和淬火工艺发展
C.青铜器按照礼制要求制作
D.西周青铜器制造水平高超
4.
“市”是中国古代商品交换的场所。下列有关市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A.汉代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交易实施物物交换
B.出现于南北朝的民间集市,政府设“草市尉”管理
C.唐代夜市繁盛,并出现商业街
D.宋代的商业活动突破坊市限制,并对市不再监管
5.
晚清时期“人见轮船招商与开平矿务获利无数,于是风气大开,群情若鹜,期年之内效法者十数起。每一新公司出,千百人争购之,以得股为幸。”这一现象说明:
A.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B.部分手工工场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C.洋务运动推动近代民族工业发展
D.现代企业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
6.
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世界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D.中西方文明的交融与碰撞
7.
武则天时代,绫锦坊中就有巧儿365人,内作使绫匠83人,掖庭绫匠150人。这说明当时
A.官营丝织业有相当大的规模
B.私营丝织作坊开始兴起
C.纺织作坊中已有众多雇工
D.纺织业在手工业中的地位最为重要
8.
汉代时,中国的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下列可以证明的是
A.山西夏县西阴村发现了半个割裂的茧壳
B.定州富人何明远创办了私营纺织作坊
C.马王堆墓中出土了素纱襌衣和起绒锦
D.钱山漾遗址佐证人工育蚕技术出现
9.
在中国古代,农业被统治者看做立国之“本”。千百年来,中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基本特点是:
A.以小农个体经营为主
B.较早地采用铁犁牛耕
C.重视水利灌溉事业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
10.
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C.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显现
D.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11.
北魏至唐朝中叶,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服徭役、兵役。这一措施表明
A.统治者企图借遏制土地兼并巩固统治
B.封建国家政权失去地主阶级的支持
C.统治者废除了当时基本的土地制度
D.当时农民的负担比任何时候都要重
12.
如果让你深入研究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你会发现这一政策
A.杜绝中国官方对外贸易
B.禁止中国所有船只出海
C.阻止外邦“朝贡”贸易
D.禁止民间出海及对外贸易
13.
“内丘白瓷瓯……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上述诗文所描绘瓷器的成熟烧制始于
A.东汉时期
B.北朝时期
C.唐朝时期
D.北宋时期
14.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形式的铸币以及黄金同时存在,大量流通,而高利贷竟然也成为一种有社会信誉的行业。这种现象说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工商食官”传统格局被打破
C.社会秩序高度失控
D.诸侯争霸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
15.
郑板桥(1693~1765年),中国画家明码标价卖画的第一人,他制定《板桥润格》“大幅6两,中幅4两,小幅2两,条幅对联1两,扇子斗方5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A.封建文人重商意识增强
B.商品经济冲击传统观念
C.科举制度已经走向没落
D.清代社会逐利风气盛行
16.
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这说明
A. 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 手工业商品化程度提高
C. 重农抑商政策被废弛
D. 新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17.
据统计,1493—1600年,世界的银产量是23000吨,其中新大陆美洲生产的是17000吨。而从1550年到1645年,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有14000吨,是这一时期中国自产白银的近10倍。材料说明
A.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价格革命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
18.
王安石诗云:“取车当要津,膏润及远野。与天常干旋,如雨自漾泻……”该诗描写的工具是
A.
B.
C.
D.
19.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生产组织形式上的创新主要是指:
A.工厂制度的兴起
B.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C.垄断组织的出现
D.市场引领生产技术革新
20.
新兴产业的兴起和发展来自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新兴的产业有
A.化学工业
B.电力工业
C.机器制造业
D.纺织业
21.
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地租涨幅远远低于物价涨幅。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已成为“日不落帝国”
B.拓展世界市场
C.工业革命
D.奴隶贸易
22.
有学者认为:“上海之我国纺纱业与缫丝业,虽曾盛极一时,而其前途仍至渺茫。故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该学者对上海纺纱业与缫丝业的前途感到“渺茫”,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日本正在侵略上海
B.国家尚未实现独立
C.金融体系尚未优化
D.工业结构不够合理
23.
铁匠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专为美国商人经营的船坞加工、打制船坞零件,后来转化为近代企业。对上述史实的分析,正确的是
A.发昌机器厂设厂之初的性质仍属于传统手工业
B.美国大规模的资本输出为加工业提供了可能
C.集中体现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实业救国思潮
D.发昌机器厂的创办获得了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