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平和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4175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4/9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概括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3)材料三反映了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商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时人(1846年)记载,“松(江)太(仓)利在梭布,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农民和手工业者在此冲击下纷纷破产。
材料二:甲午战争前后中国近代企业统计表
时间4
类别
厂矿数
资本额(千元)
占总资本额的百分比
甲午中日战争前
商办
53
4707
22.4%
官督商办、官办
19
16208
77.6%
甲午中日战争后
商办
63
12465
70%
官督商办、官办
18
5345
30%
 
材料三:民国初年工业资布状况统计表(单位:千元)

——引自《中国近代工业资料》

材料四:1927年,蒋介石以荣氏企业认购国库券不力,下令封杀他们在无锡的产业,迫使荣宗敬认购巨额国库券而了事。八一三事变后,荣氏企业倍受重创,申新一、二、八厂全部被毁,其他企业不同程度遭受损失、劫掠和强占。
请回答:
(1)材料表明,松太地区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材料指出变化产生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分析民国初年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有何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三,这一时期被称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有利的因素是什么?

2.单选题(共27题)

3.
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
A.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C.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4.
明清时期出现的与当时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相符的经济现象是
A.美洲的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得以推广
B.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江南丝织业中出现雇佣关系
D.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
5.
拉尔夫在《世界文明史》一书中说:“明清时期,商业革命和技术进步都未能给中国带来彻底改变社会的革命影响。”二者未能彻底改变中国社会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专制主义空前加强
B.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C.中西方的交流完全断绝
D.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束缚了人们的创新精神
6.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A.出现独立经营的商人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C.生产领域出现工场手工业
D.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7.
春秋时期的范蠡认为:“售粮的价格,每斗二十钱,农民的利益就要受到损害;每斗九十钱,商人就要受损失.商人受损失,钱财就不能流通到社会;农民受损害,土地就要荒废。”这种观点实质上
A.在强化重农抑商政策
B.片面强调农业的重要性
C.反对提升商人的地位
D.肯定了农商并重的思想
8.
有学者说,春秋诸侯的争霸与战国七雄的逐鹿都是在小农经济崛起为其扩大了赋税来源的基础上进行的。按该学者的理解,小农经济的发展
A.解决了各国的战争开支问题
B.得益于诸侯战争的推动
C.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D.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进程
9.
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的前夜”。下面能够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 租佃制经营方式推广
B. 制瓷、矿冶等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 苏州丝织业“小户听大户呼织”、“计日受值”
D. 世界白银的一半流入中国,市面上大量使用白银
10.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从经济方面讲,宋朝面临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显著的进步。下列文字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可作其依据的是
A.“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B.“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
C.“万历盛时,资本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
D.“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11.
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土地问题,北魏、隋、唐都曾推行均田制,宋、明等朝都有高级官员主张恢复井田制。这些措施与设想的目的是
A.保护小农生产,抑制商业发展
B.抑制土地兼并,稳定社会秩序
C.确立土地私有,保护地主田产
D.恢复周礼古制,实现儒家理想
12.
清政府规定:“凡通商口岸,内省腹地,其应兴铁路、轮船、开矿、种植、纺织、制造之外,一体准民间开设,无所禁止。”该政策
A.大力支持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B.促使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使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D.使民族工业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春天
13.
晚晴状元张謇,倡导“实业救国”,他的商业帝国在十几年间迅速发展壮大,但“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迅速扼紧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喉咙,张謇一手创立的商业帝国最终轰然倒地。这一现象说明了
A.实现民族独立是发展近代化的前提
B.先天不足导致了民族工业艰难发展
C.封建专制统治是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D.思想解放是开始近代化的先决条件
14.
1931年12月1日,福昌烟草公司在《申报》广告中放置了马占山将军的照片,旁边重笔写下了“黑龙江省主席马占山将军,铁血卫国,男儿自强,精忠神勇,万古流芳”。该公司又将原有的“金字塔牌香烟”改为“马占山将军香烟”。福昌烟草公司此举
A.旨在响应政府积极抗日的号召
B.将经济活动与救亡运动相结合
C.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走向世界
D.表明了民族工业发展步履维艰
15.
抗战时期,以四川为中心的大后方经济迅速发展,至1944年,其工厂占了国统区工厂总数的88.63%(如下表所示)这种历史现象
年份
1937.7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总计
工厂数量
234
419
517
306
1061
1376
549
5462
 
A.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果体现
B.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C.使得中国的工业区域布局渐趋平衡
D.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16.
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一则材料:民国某年1~8月,1美元同当时中国货币的兑换比价从17.8万元上升至1108.8万元。据此可推断该现象
A.严重失实,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
B.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元升值
D.发生在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
17.
董汝舟在《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讲道“(1840后),时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剧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农民莫不纷纷离村,徙居都市”。这里,农民“纷纷离村”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B.受到西方思想影响
C.城市生活条件优越
D.小农经济日益解体
18.
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具有先进技术的“制器之器”的工厂;1899年创办的大生纱厂,是“设厂自救”的棉纺织企业。它们的共同点是
A.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B.属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C.属于近代洋务运动的企业
D.深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9.
中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主要原因是
A.这些沿海地区受列强侵略较早
B.沿海地区便于发展工业
C.沿海地区的人们思想开放较早
D.沿海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20.
1886年以前,茶叶、丝是中国主要的出口商品。此后,豆类、草编、花生、桐油、棉花等商品出口数量日益增加。这说明19世纪末的中国
A.农村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
B.社会生产力有较大提高
C.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
21.
阳光卫视播出的《首家华侨缫丝厂陈启沅和继昌隆》,介绍了1872年侨商陈启沅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获利丰厚。这里的继昌隆缫丝厂属于
A.洋务运动的企业
B.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
C.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D.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
22.
张謇“状元下海”投身实业后,一些官员如上海的李平书、江苏的许鼎霖、浙江的沈云沛等也纷纷弃官经商。此现象反映了
A.商人地位高过官员
B.官僚资本正在形成
C.政府放松了对工商业的限制
D.官员对清朝的腐败统治不满
23.
民国初期的一则报纸广告中有“敬告全国同胞乐用人人必需之国货”等字样。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外资企业出现
B.洋务运动兴起
C.实业救国热潮
D.工人运动高涨
24.
1934年,美国实行《购银法案》,次年又两度提升白银收购价格,人为的拔高银价,致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A.实行“币制改革”
B.发起提倡国货运动
C.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5.
某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时发现以下一段文字:

这表明
A.我国正在进行“一五”计划建设
B.经济领域出现了“左”倾倾向
C.经济生产秩序已遭到严重破坏
D.经济发展取得了突出成效
26.
在《平凡的世界》中,田福堂老人开始并不情愿承包土地。但一旦看到双水村一队在单干后的产粮状况,他立刻意识到,以前的做法不会让双水村的农民生活得更好。“以前的做法”之所以不会让农民生活得更好,主要是因为
A.小农经济的落后性
B.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C.农业改造的滞后性
D.农民没有土地所有权
27.
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阶段,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下,进行放权让利;改革的第二阶段,跃进到产权变革,以及在股权多元化的前提下,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而在第三阶段,核心的变化则是从单个企业的改革转向整个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可见,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是
A.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B.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
C.废除了计划经济体制D.生产关系根本性变革
28.
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明确方向。这里的“方向”是指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9.
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该稳定》的读者来信。信中陈述了对农村分田到组或到户的不满,号召纠正错误做法,稳定“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制度。不久安徽的肥西县委,还专门发文要求停止包产到户。这表明
A.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B.安徽的农村所有制形式开始发生转变
C.包产到户违背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后效果不佳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