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答题- (共1题)
1.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明上河图》
材料二 18—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第(四)阶段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材料一

《清明上河图》
材料二 18—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份 | 1750 | 1801 | 1851 |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 21.0 | 27.5 | 51.0 |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三 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总的看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1949-1957年,是城市化起步发展阶段;(二)1958-1965年,是城市化的不稳定发展时期;(三)1966—1978年,是城市化停止发展时期;(四)1978年至今,是城市化的稳定快速发展时期。——国家统计局《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三》
材料四 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世界近现代史》
(1)从经济的角度,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第(四)阶段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
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2.
中国是世界的一个部分,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送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材料二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来源:学.科.网Z.X.X.K]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1)根据材料一分析所述事件的历史意义。结合茶丝出口变化情况,说明19世纪中期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联系所学,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动。
(2)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在夹缝中艰难求生。根据材料三概括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
……加强了欧洲同亚洲、非洲以及“新发现”的美洲等地的联系,……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送世界各地,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
材料二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1)根据材料一分析所述事件的历史意义。结合茶丝出口变化情况,说明19世纪中期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联系所学,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动。
(2)近代以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在夹缝中艰难求生。根据材料三概括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
3.单选题- (共9题)
3.
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
A.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
C.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
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
4.
“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贱无不赖之。其衣被天下后世,为功殆过于蚕桑也”。这反映了
A.棉布已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
B.棉花种植由边疆地区向内地扩展 |
C.棉纺织技术不断革新并日益推广 |
D.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
6.
哥伦布在遗言中说:“承万能主宰的佑助,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我发现了很多其他住着食人者的岛屿……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结合这段材料和所学知识,下列结论具有真实性的是
A.哥伦布曾经到达印度并在印度建立了殖民地 |
B.哥伦布在死时才知道他发现了印度 |
C.哥伦布到达印度时,印度附近岛屿上住着食人者 |
D.哥伦布根本没有到达印度 |
7.
下列是对有关瓦特蒸汽机问世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②为交通运输业发展铺平了道路
③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④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①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动力问题②为交通运输业发展铺平了道路
③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④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8.
关于德意志帝国的成立,著名的美籍奥地利国民经济学家熊彼得认为,帝国成立本身意味着德国经济从某种桎梏中的“继续解放”和投资风险中政治因素的“继续变小”,从而促使德国企业主的投资热情和较前更大的努力生产。与材料观点不符的是
A.是德国工业革命的政治保障 |
B.推动德国工业革命快速发展 |
C.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
D.减少了投资的政治风险 |
9.
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
B.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
C.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
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
10.
在中国近代史上,为了推动中国政治文明,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长期的努力,但最终还是不能如愿。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小 |
B.没有建立真正的革命武装 |
C.没有充分发动农民参加革命 |
D.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纲领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简答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