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材料二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
(2)依据材料三,分析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
材料一 据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一书统计,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基本的发明创造,几乎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如下表:
年代 | 科技发明(件) | 中国 | 世界其他国家 | ||
件 | 百分比 | 件 | 百分比 | ||
公元l-400年 | 45 | 28 | 62% | 17 | 38% |
公元400-1000年 | 45 | 32 | 71% | 13 | 29% |
公元1000-1500年 | 67 | 38 | 57% | 29 | 43% |
公元1500-1840年 | 472 | 19 | 4% | 453 | 96% |
材料二 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写道:“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但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近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有能够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科学史上把这个问题称为“李约瑟难题”。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变化情况。
(2)依据材料三,分析三大发明对欧洲历史发展的贡献。
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古今,不可移意,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非尝有是非耳。……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儒、法政治主张各是什么?两种主张在目的上有何相似?
(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朱熹和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以上材料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演变、沉浮。北洋军阀时期,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其真实用意何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有何积极意义?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材料二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材料三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古今,不可移意,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材料四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非尝有是非耳。……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儒、法政治主张各是什么?两种主张在目的上有何相似?
(2)依据材料三四指出朱熹和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3)以上材料反映了儒家思想的演变、沉浮。北洋军阀时期,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其真实用意何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打倒孔家店”,有何积极意义?
3.
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都是以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为动力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材料四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回答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理论创新?
(3)材料三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按不同阶级派别)“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过程及特点。
材料一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材料二 在吾国数千年前,孔子有言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之理想世界,真能实现,然后不见可欲,则民不争,甲兵亦可以不用矣。今日惟俄罗斯新创设之政府,颇与此相似。
——《孙中山全集》第6卷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材料四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新民主主义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回答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孙中山阐述的核心观点,为此孙中山进行了怎样的理论创新?
(3)材料三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先进中国人(按不同阶级派别)“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过程及特点。
2.单选题- (共22题)
4.
阅读《17世纪以来主要科学成果情况表》,下列对材料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科技成就 | 基础研究年代 | 应用研究年代 | 生产推广年代 | A—B年差 | B—C年差 | A—C年差 |
蒸汽机 | 1687 | 1711 | 1776 | 24 | 65 | 89 |
发电机 | 1831 | 1888 | 1889 | 57 | 1 | 58 |
计算机 | 1936 | 1946 | 1946 | 10 | 0 | 10 |
A.从发明到生产推广的年限越长科技含量越高 |
B.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影响越来越大 |
C.科技成就都以科学理论重大突破为基础 |
D.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
5.
有人认为,如同牛顿发现了自然界的“三大定律”一样,西方先哲们也在人类社会同样发现了“三大定律”: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建立了承认和尊重个人利益的哲学观念;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其中,第三大定律是指
A.天赋人权 | B.三权分立 | C.人民主权 | D.社会契约论 |
6.
马丁·路德认为:基督徒的自由是一种内心自由,纯属精神范围,只为上帝所知;在世俗事务方面,一个好基督徒应完全服从业已确立的权威。据此可知,马丁·路德主张
A.教随国定原则 |
B.强化教会权威 |
C.信仰即可得救 |
D.简化宗教礼仪 |
7.
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科学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层面近代化的进程。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A.彻底摧毁宗教与迷信的精神枷锁 |
B.使人从封建愚昧中日益获得解放 |
C.推动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 |
D.促进人类民主、科学思想的形成 |
8.
蔡元培曾评价:“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善画者多工书而能诗。”他强调中国画
A.追求神韵与意趣 |
B.与诗、书相融 |
C.与书法同生共发展 |
D.体现文学之美 |
9.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的一句话:“唐宋以来(科举盛行),一旦废止,士才无所用……适杂剧之新体出,遂多从事与此……充其才力,而使元剧之作,遂为千古独绝之文字。”据此判断,该同学的研究主题应是
A.元杂剧兴盛的根本原因 |
B.科举考试在元代的发展 |
C.社会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
D.元杂剧空前绝后的历史地位 |
10.
在楚汉之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韩信投靠刘邦后,被派去管理杂乱无章的粮仓。但很快韩信就把新谷、陈粮分开,而且新谷、陈粮的多少统计的非常清楚。他的这些智慧最可能记载于
A.《石氏星表》 | B.《黄帝内经》 |
C.《齐民要术》 | D.《九章算术》 |
11.
有人称:北宋时期,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北宋时期“市民文化”形态的是
①程朱理学
②文人画
③《清明上河图》
④宋词
⑤京剧
①程朱理学
②文人画
③《清明上河图》
④宋词
⑤京剧
A.①③⑤ |
B.②③ |
C.①②⑤ |
D.③④ |
12.
20世纪最深刻的科学革命是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建立。这两个理论的共同之处有
①突破了经典物理理论
②否定了传统狭隘观念
③论证了质能转换关系
④扩大了人类认识领域
①突破了经典物理理论
②否定了传统狭隘观念
③论证了质能转换关系
④扩大了人类认识领域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13.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他们认为与自然界一样,政治活动中最强者是得胜者,好战的程度决定了谁将在国际‘生存竞争'中获胜。”材料表明生物进化论
A.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
B.有力地挑战了封建神创说 |
C.成为强者殖民扩张的理论依据 |
D.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
14.
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 |
B.引介西方理论 |
C.倡导维新变法 |
D.颠覆孔孟学说 |
15.
陈旭麓认为,在中西文化经历了70多年撞击和交汇之后,出现于中国20世纪第二十年里的这一阵波潮,其潮头已越出了启蒙的本义。这个过程从探索辛亥革命失败的一面开始,最终成为近代第二次民族反思。这一“波潮”
A.表明先进分子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层面 |
B.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第一次挑战 |
C.唤起了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民族觉悟 |
D.成为国共合作和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旗帜 |
16.
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反映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
B.突破了洋务思想的局限 |
C.实质是呼唤新一轮的政治革命 |
D.对西方社会缺乏全面认识 |
17.
1921年9月1日,《新青年》刊登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出版社的办社宗旨:“指示新思潮的趋向,测定潮势的迟速,一面为信仰不坚者祛除根本上的疑惑,一面和海内外同志图谋精神上的团结。”材料反映中共办社的目的是
A.主张摒弃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病 |
B.指明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方向 |
C.为推动革命发展需要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
D.寻求国际上的进步力量以援助中国革命 |
18.
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在总结历次革命失败的教训之后,深感:“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孙中山在这里强调中国革命必须:
A.扩大中国民主革命的群众基础 |
B.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
C.效法俄国走城市武装斗争的道路 |
D.反抗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相统一 |
19.
《中国近代历史纵横谈》中提到,“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的主张是由孙中山最先提出,但在民主革命时期付诸实施的却是中国共产党。这主要取决于后者
A.同情广大农民的生活疾苦 |
B.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
C.抑制长期出现的贫富不均 |
D.制定了可行的土地纲领 |
20.
下列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回答了中国革命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许多问题
②第一次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③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④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①回答了中国革命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许多问题
②第一次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③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④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③④ |
D.④ |
21.
阿尔及利亚《人民报》曾这样评论我国的一项科技成就:“被自由世界‘抛’在联合国之外的中国人民,从1949年就开始向社会主义奋勇前进,在短期内实现了巨大的技术革命,‘东方红’威严、壮丽地为之戴上了皇冠。”这项科技成就是
A.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
B.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
C.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
D.“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 |
2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百家争鸣”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比,从争论内容上看,最主要的不同点是
A.前者侧重于文学艺术,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
B.前者侧重于科学研究,后者侧重于文学艺术 |
C.前者侧重于科学和学术研究,后者侧重于政治主张 |
D.前者侧重于政治运动,后者侧重于思想文化 |
23.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的探索是
A.发展外向型经济 |
B.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
C.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24.
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A.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 |
B.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 |
C.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 |
D.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