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布雷顿森林体系由美国主导建立,优缺点并存,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旨在谋求国际货币制度的稳定。该体系主要规定:由美元来充当货币,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政府有义务维持固定比价等。实际上,在战后的几十年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布雷顿森林体系被誉为国际货币的典范。
(1)据材料一,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材料二中尼克松“终止了美元兑换黄金”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据材料二、三,分析这对美和世界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全球是否应该回归“布雷顿森林体系”?请说明理由。
材料一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旨在谋求国际货币制度的稳定。该体系主要规定:由美元来充当货币,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政府有义务维持固定比价等。实际上,在战后的几十年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布雷顿森林体系被誉为国际货币的典范。
——《世界经济统计简编》
材料二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终止了美元兑换黃全,从而使世界货币体系由美元——黄金本位制转变为纯美元本位制,破坏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支柱……从此以后,美国一方面可以不受黄金储备的限制,合法的通过大量印刷纸币进行美元贬值,赖掉原来的债务,另一方面又不断扩大国际收支逆差,让外国新流入资金为其新发行的政府企业和个人债务继续融资。——刘自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历史影响新论》
材料三 经济全球化既受益于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储备货币,又为发行这种货币的制度缺陷所害。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来看,全世界为现行货币体系付出的代价可能会超出从中的收益。——周小川《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材料二中尼克松“终止了美元兑换黄金”反映的实质问题是什么?据材料二、三,分析这对美和世界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全球是否应该回归“布雷顿森林体系”?请说明理由。
2.
经济体制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使经济发展保持活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方的经济发展总的来说是“渐进”的,而中国的发展有自己的逻辑……新中国的发展则不同,它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经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借鉴“苏联糢式”,设计了计划经济体制。
(1)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经济体制及其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并指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本质区别。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模式”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经济体制创新的认识。
材料一 西方的经济发展总的来说是“渐进”的,而中国的发展有自己的逻辑……新中国的发展则不同,它根据自己的历史和经验,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借鉴“苏联糢式”,设计了计划经济体制。
——何正斌《300年经济学与30年中国经济发展》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集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仍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再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林毅夫《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材料三 邓小平模式,作为中国现代的第六次政治选择,是***模式的改良型,一方面,它既具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导向性,这是邓小平模式与***模式最大的区别;另一方面,它继承了***糢式原有的强大政治资源,通过一个强大有社会广泛基础的执政党,以实现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稳定,保持着强大的政治整合力。因此它在政治类型学上可以归结为“后全能主义型的新权威主义”发展模式。——萧功秦《二十世纪中国的六次政治选择》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初期我国实行的经济体制及其背景。
(2)据材料二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并指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本质区别。
(3)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模式”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经济体制创新的认识。
3.
西方***不久的撤切尔夫人举起哈耶克的《自由宪拿》,大力地将它拍在桌上并斩钉截铁地说:”这本书才是我们应该信仰的。”与之类似,1981年里根也曾在就职美国总统的典礼上发表了“政府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问題所在”的演说。
(1)据材料一,概括胡佛推崇的经济理论及其理由。
(2)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所推崇的“自由主义”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70年代新自由主义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美等国克服经济”滞胀”的主要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历程的认识。
——李艳艳《从强力推行新自由主义看撒切尔夫人、里根的反共本质》
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胡佛推崇的经济理论及其理由。
(2)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所推崇的“自由主义”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70年代新自由主义兴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美等国克服经济”滞胀”的主要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历程的认识。
2.单选题- (共26题)
4.
“随着19世纪的推进,公司的规模也在扩大,为了更加全面地控制市场(横向联合)或者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纵向联合),大型的工业联合体组成。”这一“联合体”
A.更有利于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 |
B.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的产物 |
C.有计划生产克服了生产盲目性 |
D.一定程度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
5.
“佩也夫一家就被作为富农消灭和流放了……三到四家贫农从邻近的村子搬进了佩也夫家的房子,占有了一切财产、家畜和土地。我不知道他们怎么称呼他们自己:集体农庄还是公社。”材料中的历史现象可能出现在
A.列宁时代 |
B.斯大林时代 |
C.赫鲁晓夫时代 |
D.勃列日涅夫时代 |
6.
“他以宫廷政变的方式夺取了赫鲁晓夫的权力……他当政18年所做的一切,只是不断努力地将墓掘深。当他离世时……这个墓已经挖好了,而对这样一个大墓,任何天才的继任者都无法挽救苏联灭亡的命运。”这里的“他”
A.开创新型工业化模式 |
B.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
C.重视发展军事工业 |
D.承认市场调节作用 |
7.
“(二战后)英国扩大了以社会保险和福利补助为内容的福利制度:法国按家庭津贴原则,国家为有子女的工人和雇员提供补助,还制定了广泛的社会保险立法,使半数以上的人口生活有了保障,使福利开支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6%;联邦德国和意大利也是如此。”西欧国家的上述措施
A.稳定了社会秩序 |
B.开启了福利业 |
C.阻碍了经济发展 |
D.调动了人们工作热情 |
8.
“美国自1991年月份以来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而失业率却从6%降到了4%,通胀率也在不断下降。如果食品和能源不计在内的话,美国1999年的消费品通胀率只有1.9%,增幅为34年来的最小值。”材料反映了美国
A.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
B.“混合经济”取得了积极成效 |
C.经济“滞胀”局面未能扭转 |
D.“新经济”模式带来了新效应 |
9.
2018年5月,货币危机下的阿根廷向某国际经济组织提出了资金援助的请求,试图通过该组织的帮助遏止已经持续了五个月之久的阿根廷比索汇率不断下跌的走势。该组织可能是
A.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
B.世界银行 |
C.世界贸易组织 |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
11.
“当前全球化逆动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其推动的全球化主动收缩……特别是近年以来英国脱欧、特朗普退出TPP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的策略等现象,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警觉。”这表明
A.发达国家已丧失经济技术优势 |
B.西方国家对当前利益分配不满 |
C.贫富分化引发了反全球化运动 |
D.反全球化成为无法逆转的趋势 |
12.
《人民日报》某篇社论指出:“一种新的社会组织像初升的太阳一样,在亚洲东部的广阔的地平线上出现了,这就是我国农村中的大规模的、工农商学兵结合的、政社合一的……它一出现,就以它的强大的生命力,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新的社会组织”
A.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 |
B.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
C.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
D.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
13.
某年,邓小平出现在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标题写着:“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这家享有世界声誉的杂志发出疑问:“为什么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民族在极短时间内能够来个180度大转弯?”邓小平被誉为“中国新时代的形象”是因为他
A.作出了改革开放新决策 |
B.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
C.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 |
D.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
1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逐步形成。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在下图所示地区的开放举措有

①设立经济特区
②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③设置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开发开放浦东

①设立经济特区
②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③设置沿海经济开放区
④开发开放浦东
A.①③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④ |
16.
从1991年开始的总理记者会是每年“两会”的保留节目。记者们向历届总理提出的许多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比如上世纪90年代,“中国是否继续改革开放”等问题是中外记者提问的焦点之一。我国政府做出的回答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B.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C.全面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D.在农村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
17.
15世纪,某航海家率领的船队依靠经验丰富的领航员马吉德的导航,从马林迪启航,乘着印度洋的季风,沿着他所熟知的航线,一帆风顺地横渡了浩瀚的印度洋。该航海家是
A.迪亚士 |
B.达·迦马 |
C.哥伦布 |
D.麦哲伦 |
18.
“至17世纪,它在商业、制造业、海洋运输业、金融业等方面都领先于欧洲其他国家,其中造船和海运业的优势尤为明显,商船达1万多艘,替许多国家转运商品。”这个国家是
A.西班牙 |
B.葡萄牙 |
C.荷兰 |
D.英国 |
19.
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1837-1901年),英国历史上称之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在世界范围内占领了无数殖民地,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维多利亚女王成了英国和平与繁荣的象征。当时的英国
A.开始建立世界殖民霸权 |
B.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 |
C.逐渐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
D.盛行凯恩斯主义理论 |
20.
1889年,为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在巴黎举行第三届世博会。曾任清政府出使美国、西班牙和秘鲁的大臣张荫桓有幸参观了此次世博会。盛会中张荫桓可能见到
①电话
②汽车
③电灯
④飞机
①电话
②汽车
③电灯
④飞机
A.①②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 |
D.①③④ |
21.
当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通过某政策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列宁却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该政策
A.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施配给制与社会救济 |
B.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
C.积极调整农业政策,大力推行“余粮收集制” |
D.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允许部分恢复资本主义 |
22.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中国民族橡胶工业发展迅速,上海大中华橡胶厂独占鳌头。1937年8月,淞沪大战爆发。由于战争的摧残,几位创始人当年的“橡胶托拉斯”梦想最终破灭了。解放后,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上海大中华橡胶厂重新焕发青春,又创造出中国橡胶工业史上的数十个第一。”这表明,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国际形势 |
B.政府政策 |
C.技术条件 |
D.社会环境 |
23.
1872年起,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幼童赴美留学。由于留美幼童逐渐接受西方文化熏陶,清政府于1881年将留美幼童召回。《纽约时报》对此发表社论称:“中国不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模式……否则,它将什么也得不到。”据此可知,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固守封建制度 |
B.排斥美式教育 |
C.缺乏领导核心 |
D.忽视国防建设 |
25.
“据统计,从1912年之后的几年间,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些举措
A.表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
B.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
C.反映了北洋政府振兴实业的意识 |
D.说明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
26.
“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人们对于神权时代那种表现追慕上帝的峭拔的建筑风格感到厌弃了,从古代拾回希腊、罗马时代规整、稳重的十字平面造型原则和体现人体美的柱式的基本形制,来标示属于自己时代的、富有活力的崭新风格。”这表明下列哪种思想主张在当时盛行
A.强调人的价值 |
B.倡导因信称义 |
C.反对信仰上帝 |
D.否定君主专制 |
27.
“我要教诲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金钱不能买到美德,美德却能产生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我的教义。”材料中的“我”是
A.普罗泰格拉 |
B.苏格拉底 |
C.薄伽丘 |
D.马丁·路德 |
28.
“马丁·路德的德文《圣经》广泛传播于西欧,终于使原始基督教中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得以发扬光大……民族语言在宗教领域的深入,是对天主教会传统权威的侵犯和否定。”这表明马丁·路德改革
A.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 |
B.消除了神权对世俗领地的禁锢 |
C.追求思想自由、理性思考 |
D.推动西欧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