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县第三中学高三一轮复习历史日日清:第一单元第2讲先秦的经济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14124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7/25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生产工具
经营方式
农业技术
西周
耒、耜、、等,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
公社农民聚族而居,集体劳动,“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
在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
战国
耒、耜、犁、锄、铫等铁制农具,牛耕推广
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
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

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

2.论述题(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中国经济文献的部类构成
代表作及主要内容
经部的经济文献
《尚书》、《禹贡》、《周礼》、《春秋》、《五经正义》《尔雅》等
渔猎、畜牧、商旅、耕种、土地制度、社会分工、生产与流通、分配与消費等
史部的经济文献
《食货志》、《通志》、《通典》、《文献通考》等
经济制度沿革、经济政策的实施、经济思想的演变等
子部的经济文献
《荀子》《老子》、《管子》、《盐铁论》《论衡》等
户口、农桑、田制,服役、漕运、盐法等
集部的经济文献
《文选》《唐文粹》、《宋文鉴》、《清文汇》等
经济、法制等
四部以外的经济文献
丛书中的经济文献、出土文献中的经济文献、档案文献中的经济文献,如《甲骨文合集》涉及农业、手工业,商业、交通、账册、契据等
 

——摘编自朱迎平《中国古代经济文献的构成和特点》

上表为中国古代经济文献简表。从表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12题)

3.
有学者认为井田制“必须实行于浅耕农业时代,以浅耕农业,不至因用力多寡而影响收获量的悬殊。若在精耕时代,则沟洫灌溉之利及用力多寡皆足以影响收获的丰歉”。提出这种观点的理由是
A.井田制是一种国有土地制度
B.井田授予各级贵族世代享用
C.农民缺乏耕作公田的积极性
D.铁犁牛耕促进了公田的开垦
4.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开始全面整顿郡国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史称“版籍”、“版图”。 “版籍”、“版图”的出现
A.加重了农民负担B.便利了赋税征收
C.强化了中央集权D.确立了土地私有
5.
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A. 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
B. 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C. 中国农业的独立发展
D. 生产工具的不断创新
6.
《易系辞》记载:“包羲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对该材料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A.说明了先民种植农作物的成功实践
B.耒耜是小农经济时代的生产工具
C.反映了“刀耕火种”原始耕作方式
D.生产工具尚处于石器、木器时
7.
考古工作者在湖南、江西、河南、陕西、江苏等地区都陆续发现了许多春秋中后期的铁制农具,这表明当时(  )
A.冶炼技术已较为成熟B.冶铁业规模宏大
C.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大提高D.南北经济发展平衡
8.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同类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
《管子·小匡》
“农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
《商君书》
“凡国野之道……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
《周礼·地官·遗人》
“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魏·李悝语)
《汉书·食货志》
 
A.当时出现文化繁盛局面
B.齐魏积极发展商品经济
C.秦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D.诸侯国重视经济的管理
9.
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贵族组织奴隶、平民进行农业生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两种耕作方式
A.都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B.都引发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C.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D.都实行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方式
10.
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
A.反映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
B.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
C.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
D.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
11.
春秋初期大国争霸,“通商惠工”的口号被提出,随后自由商人兴起。大约在战国中期,特别是在秦国商鞅变法时制定了重农与抑商相结合的一套完整政策,重农抑商成为一种基本国策。这一政策转变的目的是
A.调整官商与私商的关系B.维护小农经济的基础地位
C.解决政府与商人的矛盾D.促进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12.
管仲在齐国推行了“官山海”政策,通过垄断制盐业和冶铁业的运营,沉重打击了齐国的私营盐铁业,使盐铁业重新回到“工商食官”状态。这种做法的主要影响是
A.恢复西周的“工商食官”政策
B.推动重农抑商政策出现
C.促进经济国有化政策的产生
D.促进官营手工业的产生
13.
自西周末始,井田制已出现瓦解的迹象,到春秋中期,“公田不治”已很普遍,战国时期,魏国实行“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授田制,秦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废井田,开阡陌”。上述现象
A.导致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B.促使新兴阶层的发展壮大
C.标志新的社会制度诞生
D.抑制了大土地所有者产生
14.
《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材料反映了
A.当政者重视粮食安全的思想
B.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D.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