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城市的变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代汴梁城内外,随处都是店铺、酒楼与民居、官署、寺宇相错……甚至连在宣德楼南面一条“车驾出入”的御街及其两边的御廊,亦“许市人买卖于其间”。除了店铺随处临街开设以外,流动小贩也走街串户,随处叫卖。在达官贵人的宅舍门前,每日都有小贩卖肉食禽鸟、鱼虾水产及其它日用品。
材料二 1895年后,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城市数量的增加与城市现代化的推进,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在国内外贸易集中进行的地点,特别是各大通商口岸,如上海、广州、汉口等,形成现代工商业城市;在现代工矿业发达的地方,如太原、唐山、焦作等,形成工业城市或矿冶城市;在交通枢纽地方兴起新城市,如青岛、石家庄、郑州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推进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城市化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章华毛绒纺织厂发展的原因。
材料一 宋代汴梁城内外,随处都是店铺、酒楼与民居、官署、寺宇相错……甚至连在宣德楼南面一条“车驾出入”的御街及其两边的御廊,亦“许市人买卖于其间”。除了店铺随处临街开设以外,流动小贩也走街串户,随处叫卖。在达官贵人的宅舍门前,每日都有小贩卖肉食禽鸟、鱼虾水产及其它日用品。
材料二 1895年后,中国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加快。城市数量的增加与城市现代化的推进,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在国内外贸易集中进行的地点,特别是各大通商口岸,如上海、广州、汉口等,形成现代工商业城市;在现代工矿业发达的地方,如太原、唐山、焦作等,形成工业城市或矿冶城市;在交通枢纽地方兴起新城市,如青岛、石家庄、郑州等。
——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三 上海章华毛绒纺织厂是近代建立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20世纪30年代,“因爱国运动之激昂”,并使用较为廉价的法国、日本毛纱为原料,该厂生产的薄哔叽价格不高,产品销售遍于南北。“军政机关之制服材料,亦纷纷采用,深为满意。具见以国货替代外货,已成全国一致之倾向”。——据刘光用《企业大王刘鸿生》整理
(1)根据材料一,从商业发展的角度分析宋代汴梁城出现哪些新变化?(2)根据材料二概括推进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城市化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海章华毛绒纺织厂发展的原因。
2.单选题- (共25题)
2.
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
B.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
C.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
D.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
4.
小威廉皮特(1783~1801年,1804~1806年任英国首相)曾说:“商业、工业的交换始终会找到与自己相适应的状态,它们只会被人为的措施搞乱……”。由此可知,他主张
A.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
B.重视工商业的发展 |
C.注重经济活动立法 |
D.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
5.
19世纪,西欧社会在争论妇女“工作权利”时,倾向于女人们留在家里生育孩子。1870年后,随着工厂以及大量服务性岗位的出现,妇女们的工作权利得到认可。这表明工业革命
A.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 |
B.提高了妇女的政治地位 |
C.提升了妇女在劳动市场上的地位 |
D.使家庭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
6.
英国学者霍普金斯和布朗经研究将1451年至1475年期间的一般消费品的平均价格指数确定为100。到了1555年,价格平均指数已达270,1570年上升到300。这一时期英国物价飞涨的原因是
A.东方商品的输入 |
B.商业革命的影响 |
C.价格革命的影响 |
D.工业革命的开展 |
7.
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初受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加髻于前额,称为“兴汉头”。这说明
A.女性时尚推动社会政治运动 |
B.民间风尚折射出社会变化 |
C.崇洋媚外的社会风尚 |
D.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
8.
在清末,“即使不说随铁路引进的标准时,火车自身就充当了钟表的角色。……“定时的列车、班车、轮班,周而复始,在人们的心目中,也往往成为某一时间的代表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A.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
B.民主共和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
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 |
D.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
9.
1953年1月,国务院文教委员会宣布“一五”计划在教育方面的主要任务:搞好高等和中等技术院校的调整和管理,为经济建设培养必要的人才;促进中学发展,保证高等院校学生的质量和数量。这一任务
A.满足了经济恢复的人才需求 |
B.有计划地开始整顿和改造旧教育 |
C.有利于国家工业战略的实施 |
D.改变了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 |
10.
作于1958年的《采茶舞曲》有这样两句歌词:“多快好省来采茶,好换机器好换钢,好呀么好换钢”。这两句歌词从侧面表明当时
A.茶叶收入成为工业资金的主要来源 |
B.农业为工业化服务的客观事实 |
C.广大农民强烈要求实现农业合作化 |
D.人民群众渴望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
11.
一部肇始于1940年终止于2000年的《农民日记》:“1982年7月9日路一大队第五生产队在我家门口的树底下召开社员会,……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这一表决的实施
A.推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
B.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
C.改变了我国土地所有制 |
D.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 |
12.
1984年,石家庄造纸厂公告:谁一年给厂子上交17万,就把厂子包给谁。销售科长马胜利说:倒过来吧,我上交70万。于是他当上了厂长,次年即为厂里盈利140万。这表明
A.石家庄造纸厂转变为股份制企业 |
B.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增强了企业活力 |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
D.石家庄市最早探索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13.
1083年成都锦院建立,主要出产四种锦:上贡锦、官诰锦、臣僚袄子锦和广西锦。由此可以推断
A.成都是宋代织锦业最发达的地区 |
B.成都锦院产品不投放市场 |
C.宋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空前加强 |
D.成都蜀院属于民营手工业 |
14.
北宋统一后,首都汴京是南北饮食技术的交流中心,南宋时汴京的饮食业涌入杭州等地。宋朝人普遍喜欢饮酒和饮茶,城市中还有许多凉饮店,出售甘豆汤、漉梨浆、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等饮料。由此推知,宋代
A.商业市镇经济繁荣 |
B.经济重心完成转移 |
C.商业活动不受政府监管 |
D.城市社会生活日益丰富 |
15.
考古人员在重庆宝顶山大佛湾石窟(开凿于南宋)发现了纸币造像和铁钱造像。这可以推断出南宋
A.纸币已经成为市场主要流通货币 |
B.铁钱逐渐取代白银主要货币地位 |
C.商品经济发展引发多种货币并用 |
D.社会经济萧条导致货币需求减少 |
16.
“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代之以“朝奉”的称谓。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称老板,本质上说明
A.商人大多走官商结合之路 |
B.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
C.传统崇本抑末的观念根深蒂固 |
D.徽商虚伪的反映 |
17.
乾隆中期开始,相继制定了《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等一系列全面约束外商活动的正式章程。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客观上延缓了近代化起步 |
B.避免了西方疯狂的殖民侵略 |
C.根本原因是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 |
D.表明中外贸易中国处于入超 |
18.
1845年,清朝福建官员奏称: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棉者,十室而九”。然而,19世纪50年代初期,物美价廉、颇为畅销的洋布却开始滞销。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A.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
B.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 |
C.洋务企业对外国经济的抵制 |
D.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
19.
1872年,李鸿章设立轮船招商局。1875年,轮船招商局架设了由中国人自己架设的第一条专用电话线。1882年,轮船招商局投资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型煤矿开采企业开平矿务局。这表明轮船招商局
A.刺激了民族工业产生 |
B.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
C.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
D.实现了实业救国的理念 |
20.
1868年盐商何某在江苏句容买山一处,准备开采煤矿,却被地方士绅斥为异端,遭到驱逐。这说明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
A.没有摆脱小农经济模式 |
B.专门为地方士绅服务 |
C.受到封建势力严重束缚 |
D.缺乏资本技术力量弱 |
21.
抗战期间,卢作孚等民族企业家利用川江航线运送了大批军队及作战物资到前线,并将武汉地区的大批工业装备和人员转移到四川;民族资本家范旭东在大后方创办化工企业,支援抗战。这表明
A.民族资本家为抗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
B.抗战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 |
C.抗战物资主要来自民族资本家 |
D.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
22.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中国颁布了《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这些文件
A.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体制 |
B.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C.加入世贸组织的结果 |
D.表明我国对外开放的决心 |
23.
商周时期,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
C.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
D.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 |
24.
北魏至唐朝中叶,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大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服徭役、兵役。这一措施
A.加重农民的赋税负担 |
B.动摇了封建土地制度 |
C.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 |
D.导致自耕农经济衰退 |
25.
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氏锦”。这表明
A. 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 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 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 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A. 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B. 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 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D. 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7
7星难题:0
8星难题:9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