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世纪下半期,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了,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轰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最野蛮、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2)结合所学知识,从市场规模、形成方式、商品类型等方面分析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架构的市场与19世纪中期的世界市场的区别。
材料 18世纪下半期,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了,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轰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述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最野蛮、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摘编自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如何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2)结合所学知识,从市场规模、形成方式、商品类型等方面分析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架构的市场与19世纪中期的世界市场的区别。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贸易港的数量、繁荣程度和管理制度都超过前代……北自京东路,南自海南岛,港口以十数,数量有明显增长。由于造船技术的进步和航道的改善,……中国商船开始向阿拉伯海西岸及更广范围航行,与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也开展了直接贸易。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至少在六十个以上。宋代进出口商品种类明显增加,数以百计……商人贩运的规模、朝贡往来的数量、政府的抽买数额都显著增加。……对外贸易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东南海上,西北丝路独占鳌头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
材料二 1912—1919年是山东经济发展一个重要时期。济南、青岛、烟台三埠工业勃兴,欧战以来尤为蓬勃,设厂数目大为增加。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兴行业,如纺纱业、面粉业、火柴业等。
材料一 宋代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得到较大发展的时期,贸易港的数量、繁荣程度和管理制度都超过前代……北自京东路,南自海南岛,港口以十数,数量有明显增长。由于造船技术的进步和航道的改善,……中国商船开始向阿拉伯海西岸及更广范围航行,与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也开展了直接贸易。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至少在六十个以上。宋代进出口商品种类明显增加,数以百计……商人贩运的规模、朝贡往来的数量、政府的抽买数额都显著增加。……对外贸易重心已经完全转移到东南海上,西北丝路独占鳌头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朝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并简析其原因。材料二 1912—1919年是山东经济发展一个重要时期。济南、青岛、烟台三埠工业勃兴,欧战以来尤为蓬勃,设厂数目大为增加。而且还出现了一些新兴行业,如纺纱业、面粉业、火柴业等。
——吕伟俊:《民国山东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时期推动山东民族工业快速发展的因素。简要分析民族工业发展对于近代中国的积极意义。2.单选题- (共30题)
3.
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
B.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
C.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
D.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
5.
英国学者罗伯茨在《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中写道:“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是
A.男耕女织 |
B.精耕细作 |
C.自给自足 |
D.土地私有 |
6.
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松江棉布有“衣被天下”之称;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濮院镇;景德镇瓷业也是“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草市开始成为地方商业中心 |
B.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 |
C.手工业的经济主导地位日趋显现 |
D.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 |
7.
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湖南、湖北一带,“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大商则聚小家之所有,小舟亦附大舰同营,辗转贩巢,以规厚利。父子相袭,习以为俗”。上述材料表明当时两湖地区
A.稻米的商品化明显 |
B.商人垄断粮食贸易 |
C.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
D.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
8.
通过对比《东汉十四州示意图》与《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我们可推知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A.汉唐间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
B.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
C.唐中央对吐蕃实施了有效管理 |
D.汉唐间中央开始直接管理地方 |
9.
宋代土地买卖盛行,出现“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的现象,政府出台了较为严密的法律,对土地买卖实行规范化管理,要求买卖双方在政府机构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作为土地产权转移的证明。这一做法
A.有效保护了自耕农经济 |
B.反映了宋代商业立法的完备 |
C.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发展 |
D.说明政府立法抑制土地兼并 |
10.
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
A.汉唐的坊市制度在宋代已被废除 |
B.宋朝统治者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C.商品经济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 |
D.商业发展影响了街衢正常交通 |
11.
家产均分继承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继承原则,其在唐代被载人《唐律》,宋承唐制,其在继承法中的地位更加稳固。这种制度的实行
A.源于人多地少的矛盾 |
B.推动了多子多福观念的形成 |
C.规范了耕织结合模式 |
D.巩固了小农经济的经营模式 |
12.
1683年,康熙指出“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具有裨益,故令开海贸易。”第二年,康熙分别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材料表明
A.清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
B.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
C.清政府放宽对外贸易管制 |
D.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13.
明代有的徽商经营商业致富,但仍然要“治甫田以待岁,凿洿池以待网罟,灌园以待瓜蔬,滕腊饔飧,不外索而足”。材料主要说明有的徽商
A.有自给自足的观念 |
B.积极开发农村市场 |
C.以农业为发展基础 |
D.改变了旧经营方式 |
14.
战国时商鞅主张重农抑商,西汉时桑弘羊认为农商并重、本末俱利,宋代以后反对重农抑商的思想家明显增加,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了工商皆本。这些古代商业思想
A.是中国古代工商业发展的反映 |
B.都站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的立场 |
C.颠覆了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政策 |
D.是古代经济发展迟滞的主要原因 |
15.
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木及染料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此外,酒、醋、酱、饴糖等的酿造加工,纺织、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这段材料表明( )
A.农民受到沉重剥削 | B.田庄商品经济发达 |
C.田庄经济自给自足 | D.手工业者劳动繁重 |
16.
“合并牺牲了市场竞争而获得进展,大商业和大企业牺牲了较小的商业和企业而获得进展,而这种集中显示出由一小撮支配性实业或企业控制市场的倾向。”这一现象开始于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
C.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17.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英国获得“充裕流动劳动力”的途径是
A.殖民扩张 |
B.黑奴贸易 |
C.圈地运动 |
D.“西进运动” |
18.
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把投资与经营管理、商业活动分开,使投资者从经营管理的责任下解放出来,可以调动大量资金投入商业冒险事业。这种公司管理模式
A.是组织新航路开辟的有效力量 |
B.是自由主义思想的典型体现 |
C.标志着垄断组织的出现和发展 |
D.反映了商业革命的重要成果 |
19.
“19世纪中期,英国拥有空前绝后的机会在全世界扩大势力……可以按照自己的主张,与较不发达的经济体建立联系……可以毫无顾虑地对那些拒绝按它的意愿进行贸易的国家使用武力。”当时英国能够这样做的主要条件是
A.近代科学的发展 |
B.工业革命的完成 |
C.1832年议会改革完成 |
D.“日不落帝国”的建立 |
20.
英国艺术家威廉·希斯常以漫画表达对大量机器进入人们生活的反思。下图《怪物汤》描绘了一位贵妇看到放大的泰晤士河水滴后的惊恐。这幅漫画反映了


A.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共识 |
B.技术革新带来社会问题 |
C.工业革命造成大众恐慌 |
D.经济发展加剧贫富分化 |
21.
19世纪70年代末,英国人发明了托马斯一吉尔克里斯特炼钢法,随后在欧洲大陆被广泛采用,然而直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企业家才用它替代了传统的炼钢技术;自动纺织机也是由英国人发明的,但将其第一次投入大规模商业生产的却是美国的德雷珀父子公司。这些现象说明英国
A.企业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 |
B.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机遇 |
C.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 |
D.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
23.
下图是1675年的一幅油画,园艺师正在向英国国王查理二世敬献第一个在英格兰长出的菠萝。菠萝原产于南美洲,在当时的英格兰被称为“国王的水果”。该油画可以体现


A.新航路开辟促进洲际物种交流 |
B.南美洲已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 |
C.工业革命促进农业技术的提高 |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完全形成 |
24.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人从《圣经》中找到依据,认为其在非洲起到的作用是拯救黑人,理由是非洲有用战俘作祭祀的习俗,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为奴等于逃过一死,因此他们是奴隶贸易的受益者。这可以用来解释
A.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原因 |
B.葡萄牙等国家的衰落 |
C.英国人为从事奴隶贸易找借口 |
D.西欧殖民扩张的步伐 |
25.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接收敌伪产业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中国纺织机械公司”、“中国蚕丝公司”、“中国石油公司”、“中央造船公司”等一系列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各种垄断性组织。这反映出
A.政府践行了“节制资本”思想 |
B.经济中“国进民退”现象突出 |
C.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较快发展 |
D.政府大力扶持民族工业的发展 |
26.
下表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表中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年代 | 商办 | 官办和官商合办设厂数 | 外商企业 | |||
设厂数 | 资本(千元) | 设厂数 | 资本(千元) | 设厂数 | 资本(千元) | |
1872年—1894年 | 53 | 4697 | 19 | 16196 | 103 | 28000 |
1895年—1913年 | 463 | 90801 | 86 | 28469 | 136 | 103153 |
A.政府政策的放宽与实业救国的影响 |
B.外商在中国商品销售和劳动力市场缩小 |
C.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
D.西方列强矛盾加剧减少了对华资本输出 |
27.
1877-1889年,英国太古、怡和、美国旗昌等轮船公司与轮船招商局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最终旗昌公司破产,而太古、怡和公司不得不与招商局达成协议:中外公司在各条航线上共同议定统一的价格。这说明轮船招商局的发展壮大
A.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B.实现了中外企业的平等竞争 |
C.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经济侵略 |
D.完成了中国近代社会工业化 |
28.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史料》记载:“(公司)1912年获利4万余,1913年获利增至10万元,1914年为16万元。业务蒸蒸日上,发展迅速。”这一现象出现的国内因素是
A.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
B.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
C.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 |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
29.
下表为南方沿海某乡的人口变动统计表(单位:人)。这反映了该地
时期 | 迁出 | 他乡种田 | 城镇做工或经营商业 | 出国从事工商业 |
1880—1911年 | 156 | 0 | 118 | 38 |
A.现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
B.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
C.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
D.农村经济结构在缓慢变动 |
30.
近代中国的问题千头万绪,但论其主题,就是中国能否从农业文明中走出,从传统中走出,重建合乎世界潮流趋势的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近代化开始于
A.鸦片战争 |
B.洋务运动 |
C.戊戌变法 |
D.辛亥革命 |
31.
“它能远距离传输,还能选择利用水力、燃料等多种资源生产,成本低廉。同时,它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可以传输能量,而且还在于它可以传递信息。从它开始踏上近代技术舞台的时候起,就同时显示了它为社会充当动脉和神经的双重职能。”材料反映的科技成就
A.率先应用于新兴棉纺织业 |
B.使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
C.推动电力工业的建立发展 |
D.促进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3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