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没有充分的土地、但却拥有充裕的劳力,中国人本可全力以赴去生产资本以弥补土地的短缺。但是实际上,在力图节省土地的同时,技术发展反倒专注于能更密集地使用劳力的手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圈地运动”中劳动力的转移情况及对英国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劳动力在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移动的特点和影响。
材料一 没有充分的土地、但却拥有充裕的劳力,中国人本可全力以赴去生产资本以弥补土地的短缺。但是实际上,在力图节省土地的同时,技术发展反倒专注于能更密集地使用劳力的手段。
——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
材料二 从15世纪末开始,农村中的一些土地贵族就以暴力驱赶农民,大规模地圈占村社的公地和农民的耕地,使之成为牧场。他们仅雇佣少量、工资低微的农业工人放牧羊群,使大部分农民失去生机,沦为流民。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恰恰正是这一具有英国特色的圈地运动,使英国古老的封建经济结构在无声无息中,居然向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发生着转变。——钱昌明《英国是怎样成为“日不落帝国”的》
材料三 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取的是倾斜的转型模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正如张培刚先生所指出的“工业化的成败与否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否妥善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吸纳问题”。——摘编自魏悦、魏忠《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历史演进》
材料四 解放初到1958年,人口流动规模是比较大的,除了少数迁到境外,大量的人都是从农村到城市,从边缘到中心。该时期人口流动尽管有很多计划经济的因素,但总的来讲是正常的流动。1958年中央决定,农村跟城市之间不能再随便迁移。文化大革命又出现了大规模流动,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往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各个地方迁。改革开放后,各地开始吸引流动人口。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几十万过去。劳动密集型产业吸引了大批的内地农村人口。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摘编自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圈地运动”中劳动力的转移情况及对英国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劳动力在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移动的特点和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四 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过去20年(改革开放以来),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内最稳定、经济最为发展的时期,可谓一百多年来未曾有过的新局面。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两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的。
(3)依据材料三,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信息。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调整的具体措施。
材料一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黄梅戏《天仙配·夫妻双双把家还》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三
材料四 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过去20年(改革开放以来),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内最稳定、经济最为发展的时期,可谓一百多年来未曾有过的新局面。
——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农业经营模式是什么?它有怎样的特点?(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两次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的。
(3)依据材料三,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信息。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调整的具体措施。
2.单选题- (共23题)
3.
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
B.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
C.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
D.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
4.
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A.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活动 |
C.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 |
D.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有决定作用 |
5.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是,到明末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并且“官搭民烧”现象逐步增多,这反映了
A.私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
B.官营手工业已经破产 |
C.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
D.皇室贵族瓷器需求量日益减少 |
6.
宋代是继汉初之后的又一个商业繁荣期,商业化的浪潮席卷整个宋朝国境,“货殖之事益急,商贾之事益重”。一些汉学家指出,宋代“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①土地产权的自由交易受到限制
②农业生产力获得大幅提高
③市坊制度在宋代彻底瓦解
④海外贸易高度繁荣
⑤商业税在国家财税结构中的比重上升
①土地产权的自由交易受到限制
②农业生产力获得大幅提高
③市坊制度在宋代彻底瓦解
④海外贸易高度繁荣
⑤商业税在国家财税结构中的比重上升
A.①②③⑤ |
B.①②③④ |
C.②③④⑤ |
D.③④⑤ |
7.
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着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一直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②农民土地所有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基础之一
③封建土地所有制是重农抑商思想的经济基础
④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上述土地所有制在中国立即消失
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一直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②农民土地所有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基础之一
③封建土地所有制是重农抑商思想的经济基础
④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上述土地所有制在中国立即消失
A.①②③④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8.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
9.
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想寻找史实印证“明清时期中华文明出现了诸多新因素,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都有所体现”这一观点,他找到的经济方面最有力的证椐是
A.苏州机户“自行设机督造,雇匠织进” |
B.临清“绅士商民近百万” |
C.吴江“游手之徙,十室而九” |
D.汉口“人烟数十里,贸户数千家” |
10.
明淸之际,在经济发达的徽州地区,“古者右(中国古代多以右为尊)儒而左贾,吴郡或右贾而左儒,盖诎者力不足于贾,去而为儒;赢者才不足于儒,则反而归贾。”这表明
A.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 B.徽商重义轻利诚信经营 |
C.工商皆本思想成为主流 | D.社会价值取向变化 |
11.
1524年,有西班牙人这样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这里的“改变”是指
A.西班牙从此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
B.殖民扩张给西班牙带来巨大财富 |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
D.西班牙成为新的商路和商贸中心 |
12.
1802年英国出台第一部《工厂法》,法律规定:9岁以上的儿童每天可以工作8小时,14岁以上的儿童每天可以工作12小时;他们不能在凌晨6点之前工作,他们睡觉的时间不能晚于凌晨2点。由此可以推断
A.工业革命中工人生存状况恶劣 |
B.工厂主注重保障儿童正当权益 |
C.工厂规范化和制度化体系出现 |
D.工人罢工斗争赢得了合法权益 |
13.
从1760年到1860年,英国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倍。1850年英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的1/3,对外贸易占全世界的21%。19世纪40年代,英国生铁产量占世界的一半,煤炭占1/3。英国成为全世界机械设备和各种工业制成品的主要供应国。这说明英国当时
A.纺织技术革新推动工业的进步 |
B.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
C.城市化促进了英国经济的发展 |
D.民主化改革推动工业革命 |
14.
马克思指出,“自18世纪最后三十多年,就开始了一个像雪崩一样猛烈的、突破一切界限的冲击”,“旧法规中按农民的习惯规定的关于昼夜的简单概念,也变得如此模糊不清”。这反映出
A.圈地运动对农民生活习惯的冲击 |
B.手工工场改变了人们的作息时间 |
C.行业组织的发展规范了社会生活 |
D.工厂制度的实行突破了自然界限 |
16.
据《南海县志》记载,珠江三角洲一带机器缫丝业起步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三四年间,南(海)顺(德)两邑继之而起者,多至百数十家。”与此情形直接相关的是
A.新式企业的引领作用 |
B.清政府鼓励民间设厂 |
C.广州被列为通商口岸 |
D.外国资本输入的刺激 |
17.
下表为1913~1918年英、法输华货物总值表,据此可知(单位:两;指数:1913=100)
年份 | 英国 | 法国 | ||
总值 | 指数 | 总值 | 指数 | |
1913 | 96910944 | 100 | 5299517 | 100 |
1914 | 105207580 | 108.5 | 4951471 | 93.4 |
1917 | 51989185 | 53.6 | 2309160 | 43.6 |
1918 | 49890293 | 51.5 | 1568853 | 29.6 |
A.中国外贸入超状况得以扭转 |
B.西方经济侵略受到了抵制 |
C.辛亥革命明确反帝取得成效 |
D.民族工业的处境有所改善 |
18.
下表是《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表中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年代 | 商办 | 官办和官商合办设厂数 | 外商企业 | |||
设厂数 | 资本(千元) | 设厂数 | 资本(千元) | 设厂数 | 资本(千元) | |
1872年—1894年 | 53 | 4697 | 19 | 16196 | 103 | 28000 |
1895年—1913年 | 463 | 90801 | 86 | 28469 | 136 | 103153 |
A.政府政策的放宽与实业救国的影响 |
B.外商在中国商品销售和劳动力市场缩小 |
C.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
D.西方列强矛盾加剧减少了对华资本输出 |
19.
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制订重工业发展计划:五年内兴建钢铁、有色冶金、机械、电力、电器、化工等大中型工厂并利用外国资本、引进国外技术。该计划
A.有助于为全面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
B.使近代中国实现了工业化 |
C.有效遏制了官僚资本成长 |
D.成功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
20.
“轮船减价货争装,局设招商是保商。不让外人专垄断,经营经济策都良。”这首竹枝词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目的是
A.满足军事工业发展需要 |
B.抵制外国经济的侵略 |
C.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D.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
21.
洋务运动期间,当清政府试图减少天津机器局工人工资时,李鸿章说:“该局所雇华匠……若停减制造,量予半价,在彼不足自赡,势仍散归洋厂。”据此可知,当时
A.李鸿章重视保护工匠的利益 |
B.政府无意扩大军工企业规模 |
C.洋务企业具有资本主义因素 |
D.洋务企业经营资金出现困难 |
22.
据张之洞在《筹设炼铁厂折》中统计,1889年“内地铁货出洋以锅为大宗,其往新加坡、新旧金山等处,由佛山贩去者约五十余万口,由汕头贩去者约三十余万口,由廉州运往越南者四万余口”。这些数据说明晚清
A.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B.洋务派积极开办民用企业 |
C.炼铁技术超越西方水平 |
D.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
23.
1970年12月,***会见美国人斯诺时说:“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要走弯路就是S形。”历史证明,中共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正是走了S形。这一时期“走弯路”的突出表现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 |
B.中共八大的召开 |
C.开展大跃进运动 |
D.八字方针的提出 |
24.
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明确方向。这里的“方向”是指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 |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