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南白中学(遵义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4117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4/16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由于欧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远洋贸易的航线,引起了商业革命,全球贸易和物种交流发展起来。对亚洲航线的寻找,把他们带到了西半球和辽阔的太平洋,使他们能够把世界各地区通过便捷的贸易网络连接起来。粮食作物、牲商品种与人类移民也漂洋过海,极大影响着全世界。农作物的移植和牲畜的传播改善了人类的营养状态,增加了东半球的人口,大量移民和人类群体的迁移改变了美洲的社会文化,加速了世界人民的交融。商业革命又是国家间政治权力的转移。随着财富的转移,伊比利亚半岛国家迅速崛起,成为早期欧洲最强大的“民族国家”,之后尼德兰取代西葡两国成为海上“马车夫”,英国成为商业革命的最终获利者,欧洲的航海探险、远洋贸易网络使得各地区相互依存,推动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著《新全球史》等

材料二  16-18世纪,地理大发现掀起西欧商业革命的热潮。其时中国对外贸易的拓展,表明中国也参入了这一场商业革命之中,而且被西方称为“遥远的国度工厂”。从隆庆元年(1567年)至明末,明朝部分开放海禁,海外贸易有了长足发展。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取消海禁,北起辽宁南至广东,大小港口有一百多处,吸引着各国商船赴华贸易。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据史料记载,这一时期中国出口的商品有236种之多,其中手工业品137种,占总数的一半以上。生丝、丝织品出口最多,其次是瓷器和茶叶等。中国保持巨额贸易顺差达两个半世纪之久,这在世界贸易史上实属罕见。但这场商业革命在中国并未完成,只不过是一场未完成的革命。

——摘编自唐文基《中国商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商业革命的表现及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被西方称为“遥远的国度工厂”的原因,并指出商业革命在西欧和中国导致的不同结局。

2.单选题(共20题)

2.
甘蔗种植需要猛烈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因此,蔗糖在中世纪的欧洲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8公斤,蔗糖不再是奢侈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大幅提升民众的消费能力
B.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兴盛
C.新航路开辟使东西方贸易更加便捷
D.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
3.
北宋时期,社会商业信用体系更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主要包括如茶引、盐引等期票类交引和交子、会子、便钱等汇票类兑换券两种类型。这一现象
A.催生了新型的生产关系
B.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提升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4.
西晋的傅玄讲道夫商贾者,所以伸盈虚,而获天地之利;通有无,而壹四海之财。其人可甚贱,而其业不可废。”据此判断,傅玄认为政府应
A.维持农商平衡
B.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贱商而不废商
D.抑制私商不抑官商
5.
唐朝王维有诗云:“晨鸡鸣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该诗体现出当时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刀耕火种
B.集体耕作
C.男耕女织
D.精耕细作
6.
明朝连环画《一文钱小隙造奇冤》中,描写江西饶州景德镇造瓷业发达,“镇上百姓都以烧造瓷器为生”,其中雇工邱乙大、刘二旺同被一个窑主聘为工人,轮流当班。据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
A.家庭手工业仍占据主导地位
B.自然经济已开始解体
C.政府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7.
清朝李清芳上奏乾隆帝:“洋船贸易往东洋者十之一,往南洋者十之九,凡江浙闽广四省海关税银多出于此,一加禁遏,则四省海关税额必至亏缺,每年统计不下数十万,其有损于国帑。”这表明
A.乾隆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江浙闽广四省财政困难
C.东南沿海倭寇日益猖獗
D.闭关锁国政策受到质疑
8.
《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该材料反映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D.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9.
北宋初,苏州每年税米仅十八万石,至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增至三十五万石,元符二年(1099年)又增至六十万石。这一变化说明当时
A.对外赔款剧增加重百姓负担
B.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C.君主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江南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10.
我国南方原来在农历六月过小年,东汉时政府安排在冬季,唐代才逐渐固定在腊月二十四日。材料中南方小年曾在农历六月的原因最可能是
A.历代封建政府的不断强制
B.南方农作物大多是一年两熟
C.人们盼望美好生活的愿望
D.尽可能减少了对农时的影响
11.
“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联绵十车辐,伊轧百舟橹。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诗中所咏工具
A.是农业播种技术的革新
B.利用水力提高灌溉效率
C.有利于增加汉代的粮食产量
D.适应了不同地区的灌溉要求
12.
我国古代农业发达。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这些措施体现出
朝代
农业措施
西周
休耕制
战国
“尽地力之教”
秦汉
“地可使肥,又可使棘”
唐宋
禁捕青蛙
明清
“桑基鱼塘”
 
A.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
B.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
C.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D.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
13.
相传炎帝“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里的“耒耜”是指
A.生产工具
B.作战武器
C.生活用具
D.祭坛礼器
14.
1802年英国出台第一部《工厂法》,法律规定:9岁以上的儿童每天可以工作8小时,14岁以上的儿童每天可以工作12小时;他们不能在凌晨6点之前工作,他们睡觉的时间不能晚于凌晨2点。由此可以推断
A.工业革命中工人生存状况恶劣
B.工厂主注重保障儿童正当权益
C.工厂规范化和制度化体系出现
D.工人罢工斗争赢得了合法权益
15.
从改良蒸汽机到电话机的发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变化:前者的发明更多是经验的结晶,而后者则是科学理论的自觉运用。这折射出第二次工业革命
A.凸现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B.以运用经验积累突破为特征
C.以机器动力革新为主要标志
D.注重对传统科技成果的苹新
16.
有学者认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上日益形成两大类国家:一类是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农矿业生产国。该学者意在强调第二次工业革命
A.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B.扩大了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C.加剧了世界各国的经济矛盾
D.形成了世界分工的基本格局
17.
新航路开辟的同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抢占殖民地,进行殖民掠夺。此后,荷兰、英国、法国等西欧国家纷纷加入殖民争夺的行列。西欧国家的这些殖民扩张活动客观上
A.促使亚非拉美国家的团结
B.促使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的结合
C.开始打破东西方贸易壁垒
D.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
18.
1651年英国颁布的《航海条例》规定:“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这表明当时英国
A.成为世界工业中心
B.禁止海外商品流入
C.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D.确立海上霸主地位
19.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英国“一花独放”的局面,第二次工业革命则是各先进国家“竞相开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前提是
A.英国经济实力的急剧衰退
B.美、德等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C.自然科学研究有重大进展
D.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国普遍确立
20.
近代西欧城市长期为马粪所困扰,当时市内交通主要依靠马车,政府采取很多办法都难以奏效,却随着技术进步最后迎刃而解。该技术是
A.火车
B.轮船
C.汽车
D.飞机
21.
下图为西班牙皇家造币厂发行的一枚12欧元哥伦布纪念银币,以纪念历史性旅程——发现美洲大陆。马克思认为这次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这是因为
A.新航路的开辟使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B.殖民扩张活动给殖民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C.殖民地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新航路的开辟使近代商品交易产生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