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理科试题,说明:此题仅为理科生作答)
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三: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过去20年(改革开放以来),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内最稳定、经济最为发展的时期,可谓一百多年来未曾有过的新局面。
(2)依据材料二,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信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调整的具体措施。
材料一: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黄梅戏《天仙配夫妻双双把家还》
材料二:图表所示鸦片战争前后生丝内外销比例的变化年代 | 内销 | 外销 |
1840年以前 | 86% | 14% |
1894年 | 48% | 52% |

材料三: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过去20年(改革开放以来),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内最稳定、经济最为发展的时期,可谓一百多年来未曾有过的新局面。
——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农业经营模式是什么?它有怎样的特点?(2)依据材料二,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信息。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调整的具体措施。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世纪,运抵欧洲的东方商品比原价涨了8~10倍。16世纪,西班牙的物价上涨四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2.5倍。
材料二:拿破仑曾嘲笑英国是一个“小店主”的国家。然而,这个“小店主”用制造业和航海雇佣了整个世界,将资本、生产、销售和市场联成商品经济的巨手,当光荣革命打开了民主和自由的大门之后,这只巨手只是轻轻一送,就把英国推进了一个新天新地。
请回答
(1)你如何理解15世纪和16世纪两次物价上涨的不同
(2)把英国推进“新天新地”的因素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鸦片战争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现象?
材料一:15世纪,运抵欧洲的东方商品比原价涨了8~10倍。16世纪,西班牙的物价上涨四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2.5倍。
材料二:拿破仑曾嘲笑英国是一个“小店主”的国家。然而,这个“小店主”用制造业和航海雇佣了整个世界,将资本、生产、销售和市场联成商品经济的巨手,当光荣革命打开了民主和自由的大门之后,这只巨手只是轻轻一送,就把英国推进了一个新天新地。
——《大国崛起英国》
材料三 鸦片战争替英国商业开辟了中国市场。厦门地区在1845年即因洋布的输入而使“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浙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壅滞不能出口。”“……自从根据1842年的条约而开放中国市场以来,中国出产的丝茶向英国的输出额不断扩大。”请回答
(1)你如何理解15世纪和16世纪两次物价上涨的不同
(2)把英国推进“新天新地”的因素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鸦片战争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现象?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为19世纪40年代至一战期间中外经济发展状况简表。
材料:下面为19世纪40年代至一战期间中外经济发展状况简表。
时间 | 中国 | 外国 |
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 | 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上海轮船招商局等洋务企业创建。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经厂等民族工业产生。据统计,甲午战前外商在华共创办企业103家。 | 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工业革命在欧美国家深入开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欧美国家进入“蒸汽时代”。 |
19世纪末至一战前 | 官办企业中张之洞的湖北纺纱官局发展势头较好;以张赛大生纱厂为代表的民间商办企业出现高潮。据统计,1913年外资企业增加到300余家。外国在华工业投资总额约1106万美元。 | 欧美国家几乎同时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与生产的结合更紧密。美德垄断组织程度高。欧美国家进入“电气时代”。 |
一战期间 | 民族纺织业和面粉业出现空前发展。以周学熙创办启新洋灰公司、荣氏兄弟创办中新纺织无限公司为典型代表的民族企业出口明显增加。欧洲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沟相对减少,关、日对华经济侵略加深。 | 欧美国家钢铁工业和国防工业发展迅速。做为一战主战场的欧洲经济破坏严重。美、日经济发展迅速。 |
——摘编自齐兴荣主编《世界史》等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经济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所拟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2.单选题- (共33题)
4.
“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一些成长神速的城市也一样——阿姆斯特舟、巴黎、伦敦。相比之下,地中海显得停滞不前。……16和17世纪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这里的“优势”主要是指
A.欧洲新贸易中心的形成 |
B.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建立 |
C.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
D.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
5.
下表是唐朝各个时期农田水利工程地域分布统计
表统计数字的地域变化反映出
时期(年份) | 工程数量分布 |
前期(618—714年) | 黄河中下游共计46项,南方地区有19项 |
中期(715—820年) | 江淮地区的淮南道和江南道共计25项 |
后期(821—907年) | 北方有5项,江南道有19项 |
表统计数字的地域变化反映出
A.传统重农政策有所松动 |
B.北方农业发展比较稳定 |
C.中央对地方控制力降低 |
D.农业生产格局发生变化 |
6.
下表反映的是两汉到清中叶中国人均耕地(市亩)和亩产量(市斤)的变化情况。表中亩产量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西汉 | 唐 | 宋 | 清中叶 |
人均耕地 | 9.67 | 7.96 | 5.5 | 3.3 |
亩产量 | 110 | 125 | 183 | 296 |
A.农业生产工具的持续创新 |
B.农业高产作物的大批引进 |
C.精耕细作生产的不断完善 |
D.土地开垦量的大幅度增长 |
8.
有学者认为,中华文明的发达与人口大量聚集于城市有关。到了唐朝,城市管理的水平又有了很大的提高。下列情况在唐朝城市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市场遵循“日中而聚,日落而散”的古训 |
B.商品交易由市令或市长进行严格的管理 |
C.全城坊市分置,星罗棋布,街衢宽直,制度宏伟 |
D.“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
9.
宋代城市中的市场不再以为在城市中居住的达官显贵服务为主,大城市的市场以经营粮食、布帛、煤炭等日用品及发展各种服务业为主,奢侈品退居次要地位。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社会逐渐衰落 |
B.城市经济职能增强 |
C.市民阶层不断扩大 |
D.中小城市大量出现 |
10.
社会流动主要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下列现象不利于社会流动的是
A.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受爵 |
B.从海禁到实行闭关锁国 |
C.从察举制到科举制 |
D.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 |
11.
《梦粱录》(宋代)记载:“官司(即政府)和雇,支给钱米,反胜于民间雇请工钱,而工役之辈,皆欢乐而往也。”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政府雇工的工钱比民间多 | B.表明市场经济发挥了更为积极的作用 |
C.官营手工业讲究诚信经营 | D.技术精良的匠人乐意进入官营工场 |
12.
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但并未进入消费领域,物价不仅没有上涨反而长期低迷。如15世纪初期米价为2~3钱/石,15世纪后半期勉强涨到5钱/石左右,直到17世纪的100多年里米价一直维持在这种超稳定状态。由此可知,当时明朝
A.政府推行白银货币化失效 |
B.传统政策阻碍经济发展 |
C.物价稳定促使经济繁荣 |
D.物产丰富导致家给民足 |
13.
有学者认为:清军入关后,新的专制主义集权重新建立,它打破了正在起步的中国近代化进程,使中国重新回到传统统治体系中,失去了蜕变的机会。其中“正在起步的中国近代化”指
A.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
B.经济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
C.欧洲近代科学知识的传入 |
D.郑和船队开启世界远航之旅 |
14.
晚唐诗人陆龟蒙描绘的松江甫里是:“四邻多是老农家,百树鸡桑半顷麻”(唐代百姓授田数按杜佑推算,天宝中每户合一顷六十亩),这说明当时的江南农村
A.封建自然经济已开始逐步解体 |
B.形成为全国的丝麻纺织业中心 |
C.已逐步发展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
D.以丝麻纺织业为家庭主要副业 |
15.
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
16.
据学者对6世纪的农业研究发现,我国粟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到十几倍,《齐民要术》记载则达到几十倍至上百倍,而同时期的欧洲收获量只有播种量的二、三倍,最多不过六倍。形成如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
A.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
B.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 |
C.曲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 |
D.用焦炭冶铁提高了农具质量 |
17.
在我国“四大名锦”中,蜀锦历史最悠久,古人形容蜀锦是“其价如金”。但蜀锦制作的某些工艺在古代就已失传。这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失传,最有可能的是
A.利润小,学习这些工艺的人 |
B.原材料供应出现匮乏的局面 |
C.工艺难度大,学艺周期长 |
D.“工官”制度造成的不利影响 |
18.
下面为欧洲主要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图(1300—1900年)。对此图解释正确的是


A.新航路开辟加快意大利城市化发展 |
B.长期的分裂和战乱阻碍法国城市化 |
C.近代欧洲各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
D.殖民活动和工业化推动英国城市化 |
19.
读下表
上表内容反映了英国
时间 | 历史时间 |
1600年 | 英国科学家吉尔伯特出版《磁力论》 |
1660年 | 从事科学研究的英国皇家学会成立 |
1687年 |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问世 |
1766年 | 众多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太阳学会成立 |
上表内容反映了英国
A.工业革命具有良好的知识基础 |
B.政治环境助推了科学技术创新 |
C.经济腾飞促进了社会科学研究 |
D.世界科技中心的地位得到确立 |
20.
如图是英国1600年-1850年间人口的变化情况(单位:万)。以下关于图中信息分析最正确的是


——据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制图
A.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兴起 |
B.技术进步引起英国经济地理的变化 |
C.英国人口优势促进其完成产业革命 |
D.工厂制度兴起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 |
21.
有人说新航路开辟引起了“商业上的革命”。这里“商业革命”的含义是指
A.欧洲金银贬值,物价上涨 |
B.欧洲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 |
C.商业的繁荣促成了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 |
D.商业的繁荣带动了生产技术的革新 |
22.
1816年,工厂主罗伯特・皮尔爵士说:“当阿克莱特的机器刚刚出现的时候一一那些希望进入这一行业并从这种技术进步中获利的人们,都在那些有瀑布、河流的乡村地区建立了工厂。”材料中的状况改变于
A.水力纺纱机的广泛使用 |
B.改良蒸汽机的创制与推广 |
C.铁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
D.近代工厂制度的普遍建立 |
23.
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A.较早走上殖民扩张道路 |
B.国家大力推行重商主义经济政策 |
C.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
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
24.
1811年,英国诺丁汉郡的袜商不顾行业规矩,生产一种劣质长筒袜,压低袜子价格,严重冲击了织袜工人的正常收入。一些织工秘密组织起来,以“卢德将军”的名义捣毁商人的织袜机。1813年政府颁布《捣毁机器惩治法》,规定可用死刑惩治破坏机器的工人。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A.机器生产日益普遍化 |
B.国际市场竞争激烈 |
C.工业化加剧社会矛盾 |
D.工人阶级生存艰难 |
25.
下表为德国劳动力比重变化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 农业 | 工业 | 服务业 |
1882年 | 42% | 39% | 19% |
1907年 | 35% | 42% | 23% |
A.德国农业经济渐趋衰退 |
B.德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
C.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
27.
史学界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依据在于
A.洋务运动打开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之先河 |
B.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 |
C.洋务运动把西方先进机器生产引入中国 |
D.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外交机构 |
28.
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无法挽救地走向死亡和衰落。”对于近代中国来说,这种“割断”的出现,是由于:
A.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
B.资产阶级发起“实业救国” |
C.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 |
D.封建主义、官僚资本的挤压 |
29.
据材料统计,1937年川陕等西部地区共有工厂237家,还包含一些作坊工厂。到1940年,西部地区工厂合计达1354家,仅重庆就有429家。这说明了
A.西部优越的资源条件有利于企业发展 |
B.重庆是抗战时期的经济中心 |
C.国民政府为持久抗战做准备 |
D.西部的开发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
30.
1931年,荧昌、中华、鸿生、裕生四家企业合并为大中华火柴公司。后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到1934年,其直属企业共有7个火柴厂和一个梗片厂,总资本由191万元増加到365万元,年产火柴15万箱以上,约占全国火柴总产量的15%。大中华火柴公司得以迅速发展主要得益于
A.国民政府的鼓励支持 |
B.西方列强忙于世界大战无暇东顾 |
C.企业合并规模化经营 |
D.西方国家发生经济危机放松侵略 |
31.
19世纪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官府见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去官府讲理,结果被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武举功名,“交刑部治罪”,面粉厂被迫关闭。这一材料说明民族工业
A.发展迅速 |
B.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制 |
C.内部管理不善 |
D.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
32.
如图漫画题为《大豆过江》,画中标注了此画是“1958年秋江苏邳县农民朱会然和华君武合作”完成,邓拓配诗“叶作风帆荚作船,长江飞渡若云烟。出身豆荚成大器,家在东吴试验田。”该漫画反映出


A.过度追求高速度带来的浮夸风 |
B.片面追求生产力发展的高速度 |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成果 |
D.探索建设道路取得的初步成果 |
33.
1979年创办的《计划经济研究》学术期刊,1993年更名为《经济改革与发展》,1998年又再次更名为《宏观经济研究》,这反映了我国理论界
A.开始独立探索自己的建设道路 |
B.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逐渐明确 |
C.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D.彻底放弃传统社会主义的研究 |
34.
下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的目录(部分),目录第一章的标题应是
第一章 | |
第二章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
第三章 |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思想 |
第四章 | 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思想 |
第五章 |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 |
…… | …… |
A.时代主题的新判断 |
B.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
C.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
D.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
35.
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按资分配。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邓小平同志以伟大的魄力、巨大的勇气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这里的突破主要是指
A.1978年12月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 |
B.1978年12月~1984年12月,主张“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
C.1984~1992年,主张“建立在公有制为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
D.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3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