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
——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以往一直受到严重抑制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两次思想运动所承担的相似的历史使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在“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中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材料一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变革,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
——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文艺复兴对世界文明最伟大的贡献,还是它通过自己各方面的重大成就,昭示了一种个人主义的伦理观……只有解决了个人主义的合法性(或正当性)问题,一切阻碍个性自由发展的传统束缚……才有可能统统被冲破,以往一直受到严重抑制的个人创造潜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社会才有可能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两次思想运动所承担的相似的历史使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在“开启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进程”中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要求。
材料一伏尔泰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把教士称作“文明恶棍”,说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他号召“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骇人听闻的宗教狂热作斗争”他信奉自然权利说,他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认为财产权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理想化了,认为最理想的是由“开明”的君主按哲学家的意见来治理国家。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启蒙运动)的“砸烂可耻的东西”、“自由放任”和“社会契约”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此外,它们不仅对法国的现状,而且对整个欧洲甚至海外地区的现状,也是一个挑战。实际上,哲人们并不把自己看做法国人或欧洲人,而是把自己看做人类的成员。
——《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伏尔泰的主要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产生的重大影响。
材料一伏尔泰把教皇比作“两足禽兽”,把教士称作“文明恶棍”,说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他号召“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骇人听闻的宗教狂热作斗争”他信奉自然权利说,他主张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但又认为财产权利的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他把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理想化了,认为最理想的是由“开明”的君主按哲学家的意见来治理国家。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启蒙运动)的“砸烂可耻的东西”、“自由放任”和“社会契约”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此外,它们不仅对法国的现状,而且对整个欧洲甚至海外地区的现状,也是一个挑战。实际上,哲人们并不把自己看做法国人或欧洲人,而是把自己看做人类的成员。
——《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伏尔泰的主要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运动产生的重大影响。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表5是16~17世纪中国、欧洲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6~17世纪中国、欧洲科技发展的特点。
材料一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二表5 | 姓名 | 成就 |
中国 | 李时珍 | 《本草纲目》 |
徐光启 | 《农政全书》 | |
宋应星 | 《天工开物》 | |
欧洲 | 哥白尼 | 提出“太阳中心说” |
伽利略 | 用望远镜观察天体,证实太阳中心说 | |
牛顿 | 提出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
表5是16~17世纪中国、欧洲著名科学家及其成就。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6~17世纪中国、欧洲科技发展的特点。
2.单选题- (共21题)
5.
从下表《1901~2000年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获奖人数统计表》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年份 | 颁奖总数 | 主要国家 | |||
| |||||
德 | 英 | 法 | 美 | ||
1901~1920 | 61 | 19 | 8 | 10 | 2 |
1921~1940 | 70 | 17 | 15 | 5 | 11 |
1941~1960 | 88 | 6 | 15 | 0 | 42 |
1961~1980 | 125 | 8 | 21 | 6 | 65 |
1981~2000 | 127 | 14 | 7 | 4 | 72 |
A.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 |
B.欧洲国家长期拥有世界科技优势 |
C.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科技合作加强 |
D.美国取代欧洲成为世界科学中心 |
6.
南宋朱熹把孔孟置于正宗,同时又把张载、周敦颐、二程的观点,以及佛学、道家等思想,加以整理,构造出新儒学体系。宋以后七百年间,理学一直被奉为正统,成为国家的官方思想。其主要原因是
A.理学家们积极传播 |
B.它有利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 |
C.新儒学取众家之长 |
D.它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 |
7.
李大钊论及中国的民主政治时说,“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孔子不当存之于宪法”,同时他又提出“欲行立宪必先去专与争”,要完成青春中华再造之使命,必须“悟儒家日新之旨”。这说明李大钊
A.能够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
B.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自相矛盾 |
C.未能摆脱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
D.已经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
8.
著名学者任鸿隽在1915年创刊的《科学》发刊词中指出:“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据此可知,任鸿隽主张
A.民主制度必须与科学思想相结合 |
B.科学救国是近代中国的唯一出路 |
C.科学革命比政治革命更重要 |
D.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开始发生转移 |
9.
马丁·路德提出:“让每一个知道自己是基督徒的人确知:我们都是祭司,我们彼此没有分别,即是说,我们对于圣道和一切圣礼都有同等的权利,”这一主张
A.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
B.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
C.天主教会的势力在西欧各国荡然无存 |
D.将人们从宗教中彻底解放出来 |
10.
中世纪教会倡导“日月说”:教权是太阳,皇权是月亮,月亮依附于太阳。但丁提出“两个太阳说”:教权是一个太阳,皇权也是一个太阳。他们分工不同,教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精神的世界,皇权这个太阳照耀着现实的世界,他们起着不同的领导作用。但丁的这种主张
A.强调了教权的至高无上 |
B.揭露了教会的丑恶现象 |
C.强化了世俗王权的地位 |
D.提出了王权与教权平等 |
11.
自14世纪起,以佛罗伦萨为中心,在意大利形成了以崇古、复古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怀疑和批判神学思想为核心内容的革命思潮的兴起。这一“革命思潮”
A.促进了文化的再生 |
B.否定了教皇的权威 |
C.推动了人性的解放 |
D.摧毁了宗教的枷锁 |
12.
表2
表2 反映出古希腊思想家和中国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是
国别 | 人物 | 观点或名言 | 国别 | 人物 | 观点或名言 |
希腊 | 普罗泰格拉 | 人是万物的尺度 | 中国 | 孔子 |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
苏格拉底 | 认识你自己 | 孟子 | 人之初,性本善 |
表2 反映出古希腊思想家和中国思想家的共同主张是
A.都重视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的研究 | B.都重视对自然和客观世界的研究 |
C.都重视对人类自身或人性的研究 | D.都重视对人和人的道德品质研究 |
13.
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古希腊有些学者开始怀疑社会现实和宗教,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人”本身。于是,出现了所谓的智者学派。这一学派
A.出现的主要因素是受希腊地理环境的影响 |
B.以人的眼光去考察和认识社会、法律问题 |
C.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思想,重视教育 |
D.强调自由,但在社会道德方面应统一尺度 |
14.
在教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这种变化说明了( )
A.佛教文化渐趋中国本土化 | B.中外文化具有交融性 |
C.壁画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 D.壁画的内容具有时代性 |
15.
《周髀算经》、《水经注》、《黄帝内经》、《甘石星经》等中国古代科技往往以“经”命名,而且在编写方式上也往往模拟经学的注解方式。这反映出古代科技的特征之一是
A.儒学化 |
B.理论化 |
C.通俗化 |
D.思辨化 |
17.
古人认为,猴子有善变多计、狡猾伪善的天性,与古时代诸侯性质很相近,古时候诸侯们各据一方,个个多计谋善变,狡猾欺诈,所以当初形容他们像猴子的王一样,因而诸侯的“侯”字是将猴的犬去除,代表人而成“侯”,由此可见
A.我国汉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
B.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
C.中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
D.中国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 |
18.
有学者认为,“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与其说是以其他任何一种手段或力量为基础,不如说是以蒸汽机为基础”。这说明
A.欧洲在世界市场占主导地位 |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C.商品输出是世界市场的纽带 |
D.科技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
19.
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工业先声》的解说词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这表明()
A.科技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条件 |
B.牛顿是工业革命的倡导者 |
C.改良蒸汽机问世是工业革命最主要的成果 |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力进步 |
20.
1690年后许多欧洲严肃的思想家认为上帝是神秘的造钟人,在混沌初开时,建造了一个完美的时钟,然后就让它按照预定的规则自由运转。这种主张
A.受到牛顿力学体系影响 |
B.反映了宗教改革的观念 |
C.颠覆了上帝造人的学说 |
D.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
2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国报刊和书籍中,有人把马克思译为“马客偲”“麦喀”等,把马克思主义称为“讲求安民新学”等。这表明当时
A.马克思主义占据思想界主流 |
B.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有所接触 |
C.向西方学习的发展态势减弱 |
D.各种新思想在中国同时存在 |
22.
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因此,“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这种说法
A.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 |
B.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 |
C.成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基础 |
D.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 |
23.
胡适说:“在许多方面,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教的批判是很严厉的。但是我对孔子和早期的“仲尼之徒”如孟子,都是相当尊崇的;我对十二世纪“新儒学”的开山宗师的朱熹,也是十分崇敬的。”这表明胡适
A.坚决否定儒家思想 |
B.是新儒学的代表人物 |
C.否定的是专制思想 |
D.是新文学革命的代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