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初亦尝禁金银交易,而许以金银易钞于官,则是罔民而收其利也,其谁信之!
故至今日而赋税市易,银乃单行,以为天下之大害。盖银与钞为表裹,银之力绌,钞以舒之……今钞既不行,钱仅为小市之用,不入贡赋,使百务并于一途,则银力竭……夫银力已竭,而赋税如故也,市易如故也。皇皇求银,将于何所!故田土之价,不当异时之什一……百货之价,亦不当异时之什一……当今之世,宛转汤火之民,即时和年丰无益也,即劝农沛泽无益也,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明朝商贸活动呈现出什么新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2)如何评价材料一中黄宗羲的观点?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材料一明初亦尝禁金银交易,而许以金银易钞于官,则是罔民而收其利也,其谁信之!
故至今日而赋税市易,银乃单行,以为天下之大害。盖银与钞为表裹,银之力绌,钞以舒之……今钞既不行,钱仅为小市之用,不入贡赋,使百务并于一途,则银力竭……夫银力已竭,而赋税如故也,市易如故也。皇皇求银,将于何所!故田土之价,不当异时之什一……百货之价,亦不当异时之什一……当今之世,宛转汤火之民,即时和年丰无益也,即劝农沛泽无益也,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明朝商贸活动呈现出什么新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2)如何评价材料一中黄宗羲的观点?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2.单选题- (共18题)
2.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照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 |
B.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 |
C.重农抑商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 |
D.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史 |
3.
苏轼的《石炭并引》中记载:“彭城(今江苏徐州)旧无石炭。元丰元年(1078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以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材料中的“石炭”指的是
A.煤 |
B.木炭 |
C.竹炭 |
D.石油 |
4.
唐人《茶瓯》诗云:“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该诗歌描述的对象是
A.越窑白瓷和邢窑青瓷 |
B.越窑青瓷和邢窑白瓷 |
C.越窑青瓷和邢窑粉彩瓷 |
D.越窑粉彩瓷和邢窑青瓷 |
5.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有官营、民营、工场手工业三种基本形态
②官营手工业对商品经济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③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④从唐代起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①有官营、民营、工场手工业三种基本形态
②官营手工业对商品经济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③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④从唐代起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6.
《盐铁论·轻重》载:“总一盐铁,通山川之利而万物殖,是以县官用饶足。”封建社会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稳定统治秩序,增强中央政府实力 |
B.协调盐与铁的生产关系 |
C.进一步拓展官营手工业的经营范围 |
D.保障盐铁生产,满足人民需要 |
7.
清代实行白银、铜钱双本位货币制度,清廷规定白银一两兑换制钱千文,但二者关系却不平衡,乾隆中期之前表现为钱贵银贱,道光年间表现为银贵钱贱,导致这一变化的应是
A.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长期出超 |
B.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
C.对外贸易顺差变为逆差 |
D.国家减少了铜钱的铸造发行 |
8.
云梦秦简《金布律》记载:“官府受钱者,千钱一畚(计量容器),以丞、令印印……钱善不善,杂实之……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勿敢异。”这主要反映了秦朝的半两钱
A.铸造精细、样式精美 |
B.政府重视维护流通信誉 |
C.政府掌握钱币铸造权 |
D.流通广泛、币制统一 |
9.
生活于嘉靖至万历初期的苏州名士王世贞和安徽文士詹景风曾一起议论苏州文士和徽商密切交往的情况。王世贞说:“新安贾人见苏州文如蝇聚一膻。”詹景凤回答:“苏州文人见新安贾人亦如蝇聚一膻。”这反映出明中后期
A.文士清高,不同流俗 |
B.士商交往,相互影响 |
C.商贾逐利,世风日下 |
D.政治腐败,官商勾结 |
10.
《中国社会史》评价清前期经济时说“农业、手工业和贸易的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以其生产以及内部交易的数额之巨而身居世界民族的首位”。以下最能说明上述论断的现象是
A.当时中国是东亚、东南亚贸易的中心地区 |
B.当时中国对西方的贸易长期出现逆差状况 |
C.当时中国生丝、茶叶、瓷器畅销世界各地 |
D.当时中国的GDP占到世界总量的四分之一 |
11.
《东京梦华录》记载:“南门大街以东,南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街北都亭骚相对,梁家珠子铺,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街心市井,至夜尤盛。”由此可知宋代
A.城市布局依然保留市坊分离传统 |
B.商业经营凸显品牌特色 |
C.商业活动仍未突破时间限制 |
D.地域性的社会分工明显 |
12.
《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政府处理经济问题“最下者与之争(与民争利)。”下列政策体现“与之争”的是( )
①“工商食官” ②盐铁官营 ③均田制 ④市易法
①“工商食官” ②盐铁官营 ③均田制 ④市易法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④ |
13.
北宋范仲淹提出:“茶盐商税之入,但分减商人之利耳!行于商贾,未甚有害也。今国用未减,岁入不可阙,既不取之于山泽及商贾,须取之于农,与其害农,孰若取之于商贾?”上述言论不能反映
A.商业冲击农税主体地位 |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
C.“三冗”局面急速加剧 |
D.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
14.
(题文)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拜财神的习俗浓厚,浙江拜范蠡为财神,安徽徽州拜管仲为财神,江西拜关公为财神。这些,朝廷不但认可,还给予支持。这反映出
A.朝廷不反对宗教信仰 |
B.江南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 |
C.朝廷藉此强化忠君思想 |
D.商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
15.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句诗突出反映了唐朝扬州的繁荣。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扬州位于南北交通要冲 |
B.江南物产大多在扬州集散 |
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
D.安史之乱使长安、洛阳满目荒凉 |
16.
宋代土地兼并的现象非常严重,但大土地所有者在遇到水旱灾年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能够做到主动减免田租、给佃户提供种子,他们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在于
A.担心佃户因负担过重而放弃续租 |
B.具有富则兼济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
C.防止流民增多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
D.宋代佃户的社会经济地位更优越 |
17.
西汉名臣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言:“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该言论反映了作者
A.主张赏罚分明 |
B.强调男耕女织 |
C.赞同自然经济 |
D.主张贵粟重农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