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期中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4028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6/14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随着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欧美社会生产和生活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材料二:除了工具的改造、机器的出现、人造动力的运用之外,工业革命还引发了许多新技术,形成技术革命的第一次高潮…工业革命还包括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这同样也提高了生产力,并且更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变革。众所周知,机器的使用是有局限性的,并非任何行业都可以使用机器……当纺织、制钉、刀具这些行业早早实行机槭化时,多数行业却仍然保持手工操作,无法使用机械。但工业革命仍然把这些行业改造过来了,办法就是工厂化。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三:流水作业法的普遍采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从而引起了居住方面的革命…汽车的普及推动了一场社会革命,遏制了人口进一步向城市集中,从而使人口得以从饱和的城市向郊区扩散。

——李庆余《美国现代化道路》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有哪些?
(2)列举材料二工业革命中“人造动力”运用的范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生产组织形式”发生的变化,并根据材料概括这一变化带来的主要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流水作业法”反映了当时何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及带来的积极影响,并分别说明汽车普及前后的人口移动趋势。
2.
商会作为一种为振兴资本主义而奋斗的资产阶级社团,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曾起过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00年,一些有识之士看到洋人在华经商已达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公开大声疾呼“中国商业之不振,大率由于商学不讲,商律不谙,商会不单”,强烈呼吁“广商学以植其材,联商会以通其气,定专律以維商事,兴农工以浚商源,效法西欧,振起商战”,其中“尤以创设商会为入手要端”。1901年,中国先后成立了上海商业会议公所、天津商务公所、杭州商会。1903年,清政府成立了商部,为振兴商务上书朝廷“劝办商会”,并制定和发布了《商会简明章程》,其中规定各地商业公所及商务公会一律统称商会。商部倡导推行商会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使“振兴工商”的规划有一个强有力的支持者和执行者。

——摘编自朱英《商会与近代中国》

材料二:在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引导下,商会是被动充当现代化动力的。1914年全国各商会代表在上海召开大会,宣告全国商联会成立,资产阶级走到了国家政府的前面。在辛亥革命后的15年中,特别是袁世凯政权垮台后10年中,国家政府和各党派无心和无力领导中国的现代化,资产阶级本能地担起了被国家所放弃的现代化大业。他们不仅大力从事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工商实业活动,而且积极参与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改革活动。因此,这一时期便成了中国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

——摘编自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近代化》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商会兴起的原因。
(2)据材料二比较商联会成立前后资产阶级作为“现代化动力”的不同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是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的原因。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商会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
3.
有学者认为,在一系列“边缘革命”的带动下,中国逐渐步入了现代市场经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真正的改革先锋不是国营企业,而是那些落后的、被边缘化的群体。在这些“边缘革命”中,意义最为重大的变革是在中国经济最为薄弱的环节农业中爆发。中国政府于1979年着手改善农业环境,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改革是自下而上展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业改革过程中极其重要,从长远角度看,农民重新获得的经济自由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要重大得多。
材料二 在推动中国市场转型的诸多“边缘革命”中,经济特区的开辟和发展,在推进中国向世界经济开放的过程中,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经济特区被视为学习资本主义以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性的实验室。在整个80年代,政府都因担忧经济特区会被资本主义蚕食而不安。选择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作为首批经济特区,实际上是个折中做法。拥有相同的地理优势的城市并不止这四个,但它们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过于重要,试验中的任何闪失都有可能会对社会主义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经过30年的改革,中国的经济特区得到稳步成长,从中国经济的外围逐渐向核心渗透。

——摘编自(英)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著《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重新获得“经济自由”的措施和“经济自由”的含义,并简析农业改革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选择首批四个经济特区的原因,并说明经济特区设置的作用。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2.单选题(共23题)

4.
下表是华商工矿企业部分经济统计数据表,表中数据的变化主要表明
年份?类别
棉布产量(万匹)
面粉日产能力(包)
发电量(万度)
生铁(万吨)
1934年
926.5
434110
59100
6
1935年
896.8
428020
66300
1
1936年
1092
452218
77295
2
 
A.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快发展
B.工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C.工业各行业产量持续增长
D.民族工业受制于官僚资本
5.
如图是美国1890—1945年的某项经济指标统计示意图,示意图曲线出现最高点的原因是
A.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B.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D.国家对经济加强干预
6.
郦道元《水经注》中载:“垒(白超垒)侧旧有坞,故冶官所在。魏、晋之日,引谷水为水冶,以经国用,遗迹尚存。”材料提到的这项创新发明发挥的积极作用是
A.提高了冶铸效率
B.扩大了灌溉面积
C.降低了治水成本
D.改善了生态环境
7.
《木兰辞》是同学们耳熟能详的南北朝诗歌。其中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诗句。据此可知
A.当时的商业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B.当时的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C.当时的商品满足了各阶层的需求
D.当时的地域性商人群体非常活跃
8.
清朝时,有些工匠仍需“五人连环互保,取结报册”,限制他们的人身自由;又规定,江苏省的出海船只,“每年每船准绸缎三十卷,每卷重一百二十斤”,私自将丝绸贩卖出洋的,将被治罪。材料主要表明清政府
A.严格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B.严格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C.极力维护小农阶级利益
D.严厉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9.
某一时期,英国认为商业的发展只有两种可能的途径:一是国家对英国商人提供支持;二是国家对外国商人加以抑制。第二种途径的具体表现是
A.打败“无敌舰队”
B.颁布《航海条例》
C.鼓励殖民掠夺
D.进行黑奴贸易
10.
《上海乡土志》记载:“本邑妇女向称朴素,纺织而外亦助农作。自通商而后,土布滞销,乡妇不能得利,往往有因此改业者。”这一变化表明
A.外国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
C.中国农村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趋于衰败
11.
元末,张士诚、方国珍与朱元璋争夺天下失败,但余部逃亡海上,继续与明朝为敌,而且还与日本海盗相勾结,共同反明。针对这一情况,朱元璋说:“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据此可知,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
A.海疆不靖带来的政治威胁
B.封建自然经济心态下产物
C.重农抑商狭隘思想的体现
D.西方殖民势力的不断骚扰
12.
沭阳县内有“刘集”、“钱集”、“周集”、“吴集”等乡镇地名,这种含有“集”的地名由来与古代的什么商贸形式有渊源关系
A.草市
B.都会
C.夜市
D.会馆
13.
下图是江苏徐州出土的东汉画像石。画面中心为一农夫,驱赶二牛力耕,上部一年轻妇人举锄耘田,左上角还有一头小牛犊在戏耍。图文信息说明的是
A.牛耕技术普及全国
B.男耕女织的生产状态
C.曲辕犁进一步完善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14.
下图为湖北随州出土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尊盘,装饰纷繁复杂。铜尊是用34个部件,经过56处铸接、焊接而连成一体:尊体上装饰着28条蟠龙和32条蟠螭;盘体上共装饰了56条蟠龙和48条蟠螭。铜尊颈部、铜盘内底都刻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该文物反映出战国时期
A.官营手工业的技术高超
B.青铜礼器开始刻有铭文
C.手工业发展的最高阶段
D.青铜器主要以礼器为主
15.
清蒋炯《踏车曲》描述了某劳动工具,“左足才过右足续,踏水浑如在平陆。高田低田足灌沃。不惜车劳人力尽,但愿秋成获嘉谷。”该工具是
A.
B.
C.
D.
16.
1607年荷兰东印度公司首次采购中国武夷茶,经爪哇转销欧洲各地。几十年后,武夷茶已发展成为一些欧洲人日常必需的饮料。下表是荷兰每磅武夷茶售价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
年份(年)
1684
1689
1701
售价(荷盾)
80
7.75
2.32
 
A.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B.价格革命来势汹汹
C.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商业革命不断发展
17.
如图是菲律宾在马克坦岛修建的拉普拉普纪念塔,1521年,拉普拉普及他的战士在这里击退了入侵者,并杀死其头领。被杀死的“头领”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18.
有学者认为,15、16世纪世界首次出现了“南北美洲和东欧(包括西伯利亚)生产原料,非洲提供人力,亚洲提供各种奢侈品,西欧则指挥这些全球性活动”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殖民战争被经济贸易活动取代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
19.
布罗代尔说:“这场战争的结果将决定大西洋归属宗教改革派还是归属西班牙人,归属西欧人还是归属伊比利亚人。”“这场战争”
A.使欧洲贸易中心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
B.荷兰取得独立,成为了“海上马车夫”
C.英国获胜,开始确立了海上霸权地位
D.西班牙失败,丢失了海外广大殖民地
20.
下表是全球能源结构变化图。造成煤炭与石油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项目
1928年
1950年
1990年

75%
50%
30%
水力
8%
17%
14%
石油、天然气
17%
30%
50%
 
A.“电气时代”电力资源取代了煤炭资源
B.内燃机的大规模应用
C.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新能源的运用
D.蒸汽机得到广泛运用
21.
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写道:“臣近于直之南境磁州山中议开煤铁,饬津、沪机器局委员购洋器、雇洋匠,以资倡导,因为铸造军器要需,亦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也。”下列行动符合其思想主张的是
A.兴办汉阳铁厂
B.设立发昌机器厂
C.筹建北洋水师
D.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22.
1898年光绪皇帝上谕:“各省士民若有新书以及新法制成新器,果系足资民用者,允宜奖赏以为之劝。所制之器,酌定年限,准其专利。”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推动了洋务军事工业转向民用工业
B.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开创了近代专利制度的先河
D.清政府调整了民族工业政策
23.
《他改变了中国》写道:“‘解放思想’的三个关键时期:1978年(邓小平的)‘实事求是’战胜了(华国锋的)‘两个凡是’;1992年的南方谈话使改革充满活力;改革所有制对经济进行重组的‘新时期’。”与上述材料第三个“关键时期”密切相关的是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党的十四大
C.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
D.党的十五大
24.
1991年9月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决定逐步放开对企业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的直接管理,缩小企业的指令性生产计划,逐步把部分指令性生产计划改成国家合同订货的形式,做到以销定产。这一决定
A.推动国企改革全面展开
B.助力企业进一步走向市场
C.响应了邓小平南方谈话
D.促使市场经济成为社会共识
25.
2017年,“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被来自“一带一路”沿线20国青年评选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中国“新四大发明”的出现说明我国
A.改变了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B.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有限
C.背离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方向
D.科技创新提升经济发展影响力
26.
下图为我国在“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图(单位:%)其中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9。“一五”计划的投资比例
A.导致工业布局趋于合理
B.有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C.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D.导致经济建设出现“左”倾错误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