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1.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8年安徽省发生特大旱灾,山南区干部群众商议的办法是“借地”给村民,每人借三分,谁种谁收,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在中国农村改革大幕拉开之时,邓小平也在不断思考:城市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应该选择在哪里?他想划出一块不大的地方为改革开放探路。但是直到90年代初,改革并没有从体制层面触动“计划”二字。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安徽“借地”的做法对农村改革的影响,邓小平是如何“为改革开放探路”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第二次思想解放”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事件。
(3)据材料三,归纳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成就中获得的启示。
材料一 1978年安徽省发生特大旱灾,山南区干部群众商议的办法是“借地”给村民,每人借三分,谁种谁收,实行包产到户、责任制。在中国农村改革大幕拉开之时,邓小平也在不断思考:城市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应该选择在哪里?他想划出一块不大的地方为改革开放探路。但是直到90年代初,改革并没有从体制层面触动“计划”二字。
——摘编自顾亚奇等《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30年》
材料二 以邓小平南方讲话为先导,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这堪称中国新时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随着邓小平南方讲话,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在地理区域上进一步开放。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三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简表(部分)国内生产总值 | 由1978年的1400多亿美元,提高到2004年的1.65万亿美元。 |
对外贸易 | 从1978年到2004年为世界贸易增长做出了12%的贡献。 |
加入WTO的3年里,中国进口了大约1.2万亿美元的商品。 |
——据吴恩远等《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整理
请回答:(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安徽“借地”的做法对农村改革的影响,邓小平是如何“为改革开放探路”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第二次思想解放”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标志事件。
(3)据材料三,归纳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成就中获得的启示。
2.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自身不断修正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原始儒学在孔子之后就有性善性恶之争。董仲舒向往的是一个完善和谐的大一统儒学体系,当然不能容忍这种争端的继续存在……他舍弃孟子和荀子的说法,他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董仲舒对于荀子所赞同的只有荀子的教化思想,而与孟子一致的是把圣人看成善的标本的思想。
(1)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的“人性论”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能体现其“人性观”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核心内涵,并从中分析出儒学思想体系在发展中体现出的特征。
(3)据材料三,明清之际中国的思想界出现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有何新发展?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材料一 原始儒学在孔子之后就有性善性恶之争。董仲舒向往的是一个完善和谐的大一统儒学体系,当然不能容忍这种争端的继续存在……他舍弃孟子和荀子的说法,他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董仲舒对于荀子所赞同的只有荀子的教化思想,而与孟子一致的是把圣人看成善的标本的思想。
——屠承先、陈增岳《论董仲舒对原始儒学的改造和发展》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如果一种思想成为拥有权力的意识形态而笼罩一切,这时,会有一些空洞的套话反复,这些话语不仅会常常写在书里而且会成为背诵的教条,甚至当作生活的金科玉律……我曾经相当注意明代和清朝初期,皇权运用普遍主义的真理观念对思想的垄断和遏制。——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的“人性论”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能体现其“人性观”的政治主张?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核心内涵,并从中分析出儒学思想体系在发展中体现出的特征。
(3)据材料三,明清之际中国的思想界出现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儒家思想有何新发展?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儒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2.单选题- (共21题)
3.
某国际组织的宗旨是为成员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中长期低息贷款。它成立20余年后,主要借款对象由西欧各国变为发展中国家,扩大了各国购买力,促进了世界贸易。该国际金融组织是
A.![]() |
B.![]() |
C.![]() |
D.![]() |
4.
“合并牺牲了市场竞争而获得进展,大商业和大企业牺牲了较小的商业和企业而获得进展,而这种集中显示出由一小撮支配性实业或企业控制市场的倾向。”这一现象开始于
A.第一次工业革命后 |
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
C.第二次工业革命后 |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5.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说道:“公元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在这以前,不存在任何冲突,因为根本就没有全球的联系。”第一次实现全球联系的是
A.迪亚士船队 |
B.哥伦布船队 |
C.达·伽马船队 |
D.麦哲伦船队 |
6.
18世纪中叶,为利用水力,大规模的工厂都必须建在水流湍急的偏僻山谷,但远离原料和销售市场。曾经担任格拉斯哥大学实验员的瓦特发明了“万能蒸汽机”并获专利。它以煤作燃料,可根据需要建立工厂,摆脱了河流的限制。“万能蒸汽机”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A.科学理论的发展 |
B.自由主义的影响 |
C.专利政策的保护 |
D.市场需求的推动 |
7.
英国商人托马斯•孟(1571—1641)是当时欧洲流行的贸易差额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对外贸易必须做到商品的输出总值大于输入总值,以增加货币的流入量。其理论
A.符合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需要 |
B.反对英国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 |
C.适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
D.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 |
8.
19世纪70年代后,江苏通州、海门一代洋纱洋布销售日广,本纺土布去路滞减。乡人购用洋纱,参织大小布匹绒带,类似这样的现象在晚清苏北农村地区相对普遍。这主要表明
A.传统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
B.列强加强对华资本输出 |
C.手工织布业获得新发展 |
D.民族纺织工业日益萎缩 |
9.
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企业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 |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
10.
据统计,1948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31.97亿美元,其中美国14.10亿美元,占总量44.10%,英国11.15亿美元,占总量34.88%,其他国家6.72亿美元,占总量21.02%。由此可见
A.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 |
B.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 |
C.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 |
D.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 |
12.
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统计:1901年至1911年间,全国新设的厂矿有346家,资本达8.8348亿。这10年新设的厂矿和增加的资本,都超过了前30多年间的2倍以上。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 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 |
C.欧洲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
13.
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其中的一个历史阶段,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严重背离状态,其原因是


A.土地改革使农业生产经营分散 |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大发展 |
C.“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14.
常州地产品牌“红梅”牌照相机,曾经风靡大半个中国。下表是1974年—1988年“红梅”牌照相机的发展历程。由表中信息推断,“红梅”牌照相机在上世纪80年代的发展壮大,主要得益于
时间 | “红梅”牌照相机的发展历程 |
1974年 | 红梅I型(120系列)折叠式照相机投产,常州市自主生产照相机 |
1977年 | 红梅II型(135系列)塑料相机开始定型生产 |
1981年 | 国集合营常州照相机总厂成立,职工超千人 |
1985年底 | 累计生产了10个型号的产品共86.15万架,销售至全国各地,部分出口到印尼 |
1988年 | 年产量曾一度达到21万吨,为全国同行业第一 |
A.经济特区的建设 |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 |
C.浦东开发的辐射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
15.
1992年底,全国城乡共有个体工商户1533.9万家,从业人员2467.7万人,其中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13.9万家,从业人员231.9万人。1997年,全国个体工商户高达2850万户,从业人员5441万人,私营企业达96万家,从业人员1349万人。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面展开 |
B.引进外国的资本和技术 |
C.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
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
16.
1981年3月4日,人民日报公开发表的长篇通讯《春到上塘》中写到:“上塘镇,街面上熙熙攘攘,集市贸易非常活跃,出售的农副产品品种繁多。跑了五个生产队的二十多户人家,除了一户外,家家粮满囤、谷满仓,装满花生的麻袋堆成垛。”上塘经济发展是由于
A.生产资料所有制转变 | B.农村合作社深入开展 |
C.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 D.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 |
17.
从1982年到1986年,中央每年都发出一个关于推进农村改革的一号文件,一步步地把文件中的“不准”“不许”包产到户的政策语言,变成“可以”在贫困地区,后来又“可以”在其他地区包产到户。到了第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就把包产到户性质明确为社会主义经济了。这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反映了
A.政府引导农民合作生产 | B.农村土地私有化进程 |
C.城市国有企业活力增强 | D.包产到户的逐步推广 |
18.
“他以宫廷政变的方式夺取了权力,但并没有把改革推进到一个新时期,而是力图重现个人集权。这就加剧了苏联社会固有的矛盾。……他当政18年所做的一切,只是不断努力地将墓掘深。当他离世时,……这个墓已经挖好了,而对这样一个大墓,任何天才的继任者都无法挽救苏联灭亡的命运。”这里的“掘墓人”是指
A.斯大林 |
B.赫鲁晓夫 |
C.勃列日涅夫 |
D.戈尔巴乔夫 |
19.
战国时期某思想家:“马骇舆,则莫若静之,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选贤良,举笃敬,兴孝弟,收孤寡,补贫穷,如是,则庶人安政矣。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与“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相符合的思想是
A.克己复礼 |
B.无为而治 |
C.兼爱非攻 |
D.君舟民水 |
20.
“神圣的安娜,请帮助我,我愿成为一名修道士!”这是一位年轻人在1505年取得硕士学位之后立下的誓愿,并改变了这个年轻人的生活。这一改变在以后几十年里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动摇了中世纪天主教一统宇内的绝对权威,开辟了一个诸多教派并存的新时代。据此判断,这位“年轻人”主张
A.否定宗教信仰 |
B.宣扬信仰得救 |
C.主张三权分立 |
D.批判专制王权 |
21.
在莎士比亚早期的抒情诗和喜剧中,古希腊式的爱欲冲动与个性自由、基督教式的节制忍耐与仁慈博爱水乳交融。早期历史剧在肯定人的现实欲望的合理性以及人自身力量与价值的同时,又仰望上帝的恩典,把耶稣式仁慈宽厚的秉性赋予了人间的帝王。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
A.主张信仰得救,倡导王权至上 |
B.追求民主法治,反对禁欲苦行 |
C.体现新旧交融,彰显人性价值 |
D.抨击君主专制,提倡信仰自由 |
22.
“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材料反映的核心观点是
A.社会契约 |
B.三权分立 |
C.君主立宪 |
D.天赋人权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