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必修二冲刺训练1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14015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7/2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民国建立至抗日战争爆发前,中国进入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发展新式工业的过程中,一些官员以官方代表的身份担任了监督、经理等职位,并在政府的鼓励下充当了投资者。从60年代起,先后有王韬、郑观应等人不断鼓吹新的社会价值观,对商业的重视甚至有点夸张。这种新的价值观终于在1903年得到官方确认。于是从传统社会中逐渐分化出一个工商业精英集团。

——摘编自许纪霖、陈迭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 中国历年新设商办面粉业数据统计表(1914—1923年)

——摘编自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

材料三  1929年以后,国民政府通过与列强的交涉,实现了关税自主。……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的1936年,成为民国史上各项经济指标最好的一年。以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而言,由于有了较为长期的发展规划,并设置了像资源委员会这样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发展最为迅速。

——步平、荣维木主编《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全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近代中国“工商业精英集团”形成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民族面粉业在一战后的发展态势和内在动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民族工业十年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3)据材料三,指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影响近代中国企业发展的因素。

2.单选题(共23题)

2.
下图为《1887—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表》(出自王玉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研究》)人均国民收入(1887,1920,1936,1949)1936年币值
年份
1887
1920
1936
1949
国民收入(亿元)
1499
202.37
2501
1848
人口数(百万人)
3350
400
450.00
541.67
人均国民收入(元)
347
45.99
534
34.98
时期年平均增长%
1887~1920 1920~1936 1936~1949
0.46 1.39 -3.73
 
对以上表格中人均收入变化的分析错误的是
A.1887—1920年收入增加与政府政策变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关
B.1920—1936年收入增加与列强侵华放松、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有关
C.1936—1949年收入减少与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之间内战有关
D.1887—1949年收入变化与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局势的变动紧密相关
3.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统计,“六五”计划期间(1981—1986年)与1953—1978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主要数据对比如下表。几位高二同学分析了表格中数据变化的原因,其中分析正确的是
 
社会总产值增长速度(%)
工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
国民收入增长速度(%)
1953—1978年平均“六五”期间平均
7.9
11.0
8.2
11.0
6.0
9.7
 
A.甲:上海浦东新区的开发和开放
B.乙: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决策
C.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丁: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市场经济框架
4.
下表为《1980—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及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其中2000年以后出现大幅增长得益于
年份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06
2007
2008
进出口总额(亿元)
570
2067
5560
23500
39273
116922
140971
166740
179764
占GDP比重(%)
12.5
9
8
7
39.6
63.8
66.5
64.8
59.8
 
A.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直接推动
B.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促进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推动
5.
“17世纪的新兴势力——尼德兰、瑞典、英国、法国都在北部。一些成长神速的城市也一样——阿姆斯特舟、巴黎、伦敦。相比之下,地中海显得停滞不前。……16和17世纪在欧洲北部做生意比在欧洲南部有着无可争议的优势。”这里的“优势”主要是指
A.欧洲新贸易中心的形成
B.垄断性贸易公司的建立
C.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D.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
6.
英国艺术家威廉·希斯常以漫画表达对大量机器进入人们生活的反思。下图《怪物汤》描绘了一位贵妇看到放大的泰晤士河水滴后的惊恐。这幅漫画反映了
A.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共识
B.技术革新带来社会问题
C.工业革命造成大众恐慌
D.经济发展加剧贫富分化
7.
下面是外来植物传入中国简况表。这些物种的传入是
品种
传入中国时期
玉蜀黍(玉米)
16世纪传入中国,清代向全国推广
落花生(花生)
16世纪(明中期)传入中国
烟草(烟)
17世纪初(明末)传入中国
番薯(红薯)
16世纪传入中国南方,清初传至北方
 
A.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
B.明清政府对外政策的结果
C.新航路开辟的客观影响
D.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表现
8.
1901年,美国金融巨头摩根在收购了卡内基的钢铁公司后,成立了美国钢铁公司。后来又不断兼并其它中小公司,最终控制了全国钢产量的65%。此后并购浪潮席卷了美国,每年大约有3000家中小公司消失,大企业控制了大部分市场。材料所反映的现象
A.推动工厂制度的基本形成
B.悖离了自由资本主义思潮
C.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有利于优化企业经营管理
9.
18世纪英国的商业,一些历史学家使用了诸如“商业革命”“一场真正的商业爆炸”等字眼。国内商业以较大的幅度增长,而海外商业活动增幅更大,国际贸易在英国当时的商业发展领域里遥遥领先。导致英国商业爆炸的主要因素是
A.工业革命完成的推动
B.殖民扩张和殖民霸主地位确立
C.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D.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10.
“19世纪中期,英国拥有空前绝后的机会在全世界扩大势力……可以按照自己的主张,与较不发达的经济体建立联系……可以毫无顾虑地对那些拒绝按它的意愿进行贸易的国家使用武力。”当时英国能够这样做的主要条件是
A.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B.工业革命的完成
C.“日不落帝国”的形成
D.电气时代的到来
11.
据《葡萄牙帝国在亚洲:1500~1700》记载,威尼斯人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口输出的胡椒等香料年平均贸易量1496年为1200吨,1506年则锐减65%以上。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货币贬值导致了严重的商业危机
B.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贸易中心转移
C.葡萄牙人垄断了东西方的贸易商路
D.中国茶叶代替了胡椒等香料的地位
12.
(时空观念——开辟新航路)“葡萄牙航海家接受了国王约翰二世的命令,率领两条各载100吨的双桅大帆船,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驶去。半年后,他们在非洲最南端的崖石上刻下了国王的名字,以及葡萄牙盾形纹徽、十字架等等,以纪念这一发现。”材料的“这一发现”指
A.发现“好望角”
B.绕过非洲到达印度
C.发现美洲大陆
D.完成了环球航行
13.
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市场扩大刺激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C.中国对外贸易地位由入超变为出超
D.开埠通商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产生
14.
如图是1913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出品的“新爱国”香烟的烟盒封面,烟盒下面文字为:“中国人,中国金钱,中国实业,中国利权,爱国诸君请吸香醇精美之爱国香烟”。从中可以推断出当时
A.南洋公司注重营销策略
B.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侵略
C.外国烟草在华销售锐减
D.民族工业发展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15.
1896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对这一谕令理解不准确的是
A.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其目的是扩大税源,缓解财政危机
C.表明清政府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D.为缓解统治危机,被迫作出政策调整
16.
19世纪70年代,中国蚕丝业面临一个严峻问题:生丝质量低劣引发外国丝商的强烈不满。外国丝商发出警告:“除非在这两方面(包装和质量)采取改进措施,否则他们的生丝就必须从我们的消费中排除出去。”而民国初期,中国生丝在国际市场的危机有了一定程度缓解。这一变化出现的客观原因是
A.甲午战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进行资本输出
B.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经济侵略
C.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
D.南京临时政府鼓励兴办实业
17.
阅读1887—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表,其中,人均收入的增加曾出现过两次。这两次都得益于
年份
1887年
1914年
1936年
1949年
人口数(千人)
377636
455243
510789
541670
人均收入(元)
35.9
41.22
50.51
34.98
 
A.西方侵略加剧
B.政府政策调整
C.官僚资本膨胀
D.中华民国成立
18.
观察下图,这些企业
A.从生产技术角度看,都使用机器生产
B.从产业结构角度看,都属于轻工企业
C.从产品销售角度看,都重视对外贸易
D.从企业创建角度看,都为洋务派创办
19.
1915年,荣宗敬在上海郊外开建申新纱厂。第二年投产开工时上海的棉纱价格大涨,从每件90余两狂涨到200两;开工后的三年里,赢利从开办当年的2.06万元增加到2万元,3年增长10余倍。有关申新纱厂连续盈利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欧洲列强陷入一战需求猛增
B.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D.列强争相资本输出瓦解自然经济
20.
钱乘旦评价某一件事时说:“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这一事件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B.实现了自强求富目的
C.促进了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D.以建立民主制为目标
21.
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和国家物资局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出售和购买‘计划外’的产品,也就是国有企业‘计划内’所需生产资料及产品按国家调拨价供应和销售,超出计划内的所需生产资料和产品则按照市场价格从市场购买或出售。”此规定
A.说明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废止
B.标志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激发了国有企业的生产活力
D.表明公有制经济不再占主导
22.
下图为1980年10月16日我国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当时我国
A.单一所有制结构已发生变化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建立
D.公有制经济逐步失去主体地位
23.
高二某班学习小组针对新中国一段经济发展历程开展研究性学习,围绕下列标题制作了成果展板:乡土星火,意料之外显活力;特区先行,南下深圳开窗口;企业元年,各路英豪齐登场;治理整顿,南巡春风再出发;风景独好,中国制造显威力。据此推断,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C.新中国社会风尚和习俗变迁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熟
24.
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说明,我国
A.开始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
B.明确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C.正式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
D.突破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