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南充市南部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期末练习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14006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9/7/2

1.材料分析题(共3题)

1.
开放、交流、合作、互利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海一号”(南宋古沉船)现已出水数千件完整瓷器,汇集了南方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南海一号”还出水了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

——摘自《“南海一号”文物揭秘》

材料二  “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哥孛罗(注:即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也许在马哥孛罗时代以前好久,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若易以其他法律(Laws)和制度(Institutions),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即财富增长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1)材料一中“南海一号”出水了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反映出什么历史信息?
(2)材料二中,亚当斯密认为中国长期停滞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亚当斯密关于中国“停滞性”的结论是否切实?说明你的理由。
(3)综合上述材料,在一个国家和地区谋求发展上你有何认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它既是一种国际关系,又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政治秩序。在朝贡体系的长期影响之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书写汉字、尊奉儒家、信仰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以经济实力为支撑的朝贡制度明显随着国力的衰落而衰落。顺治、康熙、乾隆朝的“恩威并施”“怀德为上”的方针到嘉道时期演变为“羁縻防范”“不开边畔”和“不失国体”,经济上的炫耀所剩无几。此时朝贡关系已经不再是经济关系,而转化为政治举措,是一种强调“华夷之辩”的中外关系。这其间的变化,一方面与中国国力趋于衰落相关,一方面也与西方国家早期殖民活动密切相连。清廷将西洋国家从朝贡范围内逐渐剔除,转而对这些国家采取严加防范的政策……经历资本主义国家一系列的条约冲击,朝贡体系逐渐瓦解,至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宣布放弃对朝鲜的保护,这一体系最终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在殖民体系下,主权是欧洲列强的特权,也是其对其他地区“落后民族”进行野蛮殖民掠夺、占领和侵略的借口和依据。居于金字塔之上的是拥有巨大暴力能力和殖民能力的欧洲列强,居于金字塔中间的则是较弱一等的欧洲国家以及拥有主权或半主权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居于金字塔底层的则是完全丧失主权的亚非拉被征服、掠夺和占领的“落后民族”和“野蛮地区”。这一体系是少部分国家享有主权、大部分国家主权被剥夺的等级体系,也是大国通过武力掠夺、殖民而实现崛起的暴力体系。

——摘自韦宗友《殖民体系、后殖民体系与大国崛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贡体系和殖民体系的主要特征。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种体系形成的原因。
3.
   材料一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引自《苏州府风俗考》

乾隆帝给英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锦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梁廷楠《粤海关志》卷

材料二 广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是近代广东所产生的著名的民族企业,其创办人简照南于1870年出生在南海县。……20世纪初的中国烟草市场完全被英美的烟草公司垄断。(因英美烟草公司阻挠),南洋公司陷入困境,不得不宣布破产拍卖,(此后),简照南只好重操旧业,一边经营土洋杂货,一边推销香烟。1912年后,南洋公司慢慢走出了困境,1912年获利4万余元,1913年获利10万元,1914年获利16万元。

——《岭南经济史》

材料三 近30年来,中国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从1978年到200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1473亿美元增长到22257亿美元,……1978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10亿美元,2006年末已突破1万亿美元。

——摘自***演讲稿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政府实行的哪些政策,其在经济方面产生的最深刻的影响是什么?
(2)依据材料二,说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2年后,南洋公司慢慢走出了困境”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三,说明“近30年来,中国取得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单选题(共24题)

4.
明朝万历中期河南巡抚钟化民奏:“臣见中州沃壤,半檀木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这反映了
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②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
③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
“崤函帝宅,河洛王国”,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下列有关古代洛阳商业发展的叙述比较符合史实的是
A.二里头(今洛阳境内)发现商代的“贝”,表明其在商代开始出现商业活动
B.隋朝时期的洛阳商贸经济十分发达,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统一监管
C.唐朝洛阳“商贩贸易,车马填塞”,说明其商业活动完全突破市的界限
D.北宋时期的洛阳商店、酒楼随处可见,商业网点已同居民区紧密结合
6.
“郑经(郑成功之子)为响应吴三桂等三藩反清,渡海登陆与清军作战。”根据该材料分析清代推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动机在于
A.防止敌对势力勾结倭寇
B.抑制反清复明分子和叛乱分子相互勾结
C.维护国家统一
D.断绝反清分子的经济往来,加强中央集权
7.
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
B.城市的的功能以政治为主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8.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唐三彩是一种瓷器
B.中国先有青瓷后有白瓷
C.越窑盛产白瓷
D.中国先有瓷器后有陶器
9.
某文物爱好者到博物馆参观,看到下列文物,其中一定是赝品的是
①商周时期的青铜鼎一尊
②战国时期的钢剑一把
③明朝的粉彩瓷器一件
④带有龙山文化印迹壳陶一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
史书记载“盛唐时期邢窖白瓷‘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这种状况表明当时
A.唐朝人生活水平提高
B.白瓷走政府营销策略
C.邢窖白瓷产量大
D.邢窖制瓷技术在全国推广
11.
《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
A.是原始社会后期至商周时期的主要农具B.属水力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D.增加了犁评,可以调节如土的深浅,当时主要是在江南地区使用
12.
据战国策记载,秦国由于采用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所以国强民富,具有了其他各国难以抗衡的实力。此农业生产技术是
A.用牛耕种
B.水排
C.耧车
D.翻车
13.
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代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代的农业生产中
A.人地矛盾的显现
B.精耕细作的传承
C.稻麦种植的减少
D.技术交流的增加
14.
明清时期出现的与当时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相符的经济现象是
A.美洲的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得以推广
B.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
C.江南丝织业中出现雇佣关系
D.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
15.
拉尔夫在《世界文明史》一书中说:“明清时期,商业革命和技术进步都未能给中国带来彻底改变社会的革命影响。”二者未能彻底改变中国社会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专制主义空前加强
B.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C.中西方的交流完全断绝
D.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束缚了人们的创新精神
16.
“它加大了风量,提高了风压,增强了风力在炉中的穿透能力……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足够大的鼓风能力,足够大的炉子,是炼出生铁的必要条件。”材料中描述的“它”出现在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清
17.
《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 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 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 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 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18.
丝绸之路是中国联系西方的“国道”。汉代的丝绸之路可以见证
A.灌钢法技术制作的兵器外销
B.火药传播到欧洲及世界各地
C.“井渠”技术向西传到西域
D.大量精美的瓷器远销海外
19.
唐朝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记载:“(江贼)水劫不便,逢遇草市,泊舟津口,便行陆劫。……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便,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或安者。”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提取的信息有
①唐朝时商品经济的繁荣
②乡村集市在江淮出现
③交易者财货缺乏安全保障
④这一时期唐朝政局动荡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从经济方面讲,宋朝面临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显著的进步。下列文字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可作其依据的是
A.“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B.“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
C.“万历盛时,资本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
D.“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21.
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后,一直到嘉靖时期,海禁政策时松时紧,总体上说是以紧为主。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增长,出现王直等民间海商集团,然而明政府认为其是与倭寇勾结的海盗行为,屡次镇压。以上现象造成的最深远影响是
A.王直等海商集团与倭寇勾结损害了政府利益
B.使沿海百姓丧失了部分经济收入
C.强化了海禁政策
D.扭曲了中国人的海洋观念,丧失了面朝大海发展自我的机会
22.
中央电视台在《探索.发现》栏目中曾播出“徽商之儒商”节目。节目中说“徽商一个鲜明的特点是‘贾而好儒’‘贾儒结合’。……清乾隆、嘉庆时期,徽商经营达到极盛,然而从清道光、咸丰时期至清末民初,徽商渐趋衰落”。我们由此可以推断,徽商“贾儒结合”的实质是
A.近代商业和传统文化的结合
B.传统文化与近代经济的结合
C.传统商业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结合
D.旧式商贾与封建权势的钱权结合
23.
下列观点中,与其它三个观点明显不同的一个是
A.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B.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C.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D.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24.
“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杜甫《夔州歌》)作为史料,该诗可用于研究古代四川
①水路交通运输
②魏晋商品经济
③唐诗宋词盛况
④地域文化特色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25.
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存在于农村经济上面’,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下列现象不能反映这一结果的是
A.农村集市贸易开始出现
B.大量农副产品投放市场
C.长途间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D.徽商等地域性商帮出现
26.
以下是电视剧中西汉长安“市”的场景,其中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市”的四面建有围墙
B.“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C.“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
D.晚上“市”门紧闭
27.
明清时期“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所起的相似作用在于
①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
②延续了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
③延续了汉唐以来对外交往的局面
④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选择题(共1题)

28.我国仅次于巴西和哥伦比亚的植物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24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