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三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卷:新中国的科技、文化和重大理论成果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13992

试卷类型:专题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7/2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严格意义上的留学生运动,是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而出现的历史现象。近150年来,留学生作为一支学贯中西的新型知识群体,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中国先进文化的构建。
高潮时期
主要方向
方式
规模及代表人物
清末同治时期
留学
美国
官费
1872-1875年间120名(广东84名,江苏20名,浙江9名,福建4名,安徽2名,山东1名),詹天佑、唐绍仪等
清末光绪年间
留学日本
官费自费各半
1896年至1912年期间近3万人赴日留学,黄兴、宋教仁、秋瑾、鲁迅等
民初前后
留美、留法、留苏
庚子赔款赴美,留法、留苏基本民间社团组织
梅贻琦、胡适、竺可桢等(赴美),蔡元培、周恩来、邓小平等(赴法勤工俭学),刘少奇、刘伯承、蒋经国等(赴苏)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全方位,欧美发达国家居多
初期公费为主,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学占主流
从1978年到2015年底,走出国门的留学生累计达404.21万人;2015年,有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人来华留学。李彦宏、张朝阳等
 

——据李喜所《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整理

根据材料信息,概括近现代中国留学教育某一阶段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等方面予以历史解读。(要求:解读清晰,史实准确,与所概括的特点之间形成密合理的逻辑关系)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论及科举制:“(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1910年,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公报》第24号中提及考试的重要意义:“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
材料二 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1997年,为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句评价: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考的社会作用远远超出了考试、招生、教育;1977年高考恢复的不仅仅是一项考试,更是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地位,是社会流动的渠道、社会的公平。

——于涵: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内容改革评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并指出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制度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科举制和当代高考制度的主要异同点。
(3)谈谈你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

2.单选题(共11题)

3.
1978年9月,邓小平在视察东北三省等地时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史称“北方谈话”。他振聋发聩地指出,“四人帮”要搞的“穷社会主义”荒谬至极,我们“要一心一意搞建设”。邓小平“北方谈话”
A.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B.为农村经济改革推明了方向
C.实现了经济工作的拨乱反正
D.推动了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
4.
一位美国学者评论说,1956年,***向政治局提交了供选择的建议,即他的《论十大关系》,这篇讲话虽然用词、含义模糊,但要求却十分清楚,描绘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发展战略。对“完全不同的发展战略”的正确理解是
A.根据国情自主探索建设之路
B.完全抛弃苏联的发展模式
C.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D.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5.
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由张梓昌领衔研制的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1959年,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这反映出
A.当时中国科技人才大量涌现
B.当时中国科研出现“左”倾冒进现象
C.新中国计算机技术落后于欧美等国家
D.新中国在部分科技领域取得突破
6.
1978年3月,全国人大五届一次会议把“双百”方针写进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这一法律规定出台的主要原因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B.邓小平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教育思想
C.建国以来的“左”倾错误得到全面纠正
D.总结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
7.
1950年初,全国教育工作会指导意见突出两点:其一、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苏联经验;其二、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这说明当时的教育
A.服务社会主义B.照搬苏联经验C.强调意识形态D.脱离生产实际
8.
1950年,教育部接管了天主教会开办的辅仁大学,后并入北京师范大学。随后,又接收了受帝国主义津贴的燕京大学等二十所高等院校、五百多所中学、一千一百多所小学。这一举措
A.彻底改造旧教育
B.对教育拨乱反正
C.提高了教育质量
D.收回了教育主权
9.
孙丽在《“两弹一星”人文精神哲学反思》一书中说,中国研发“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这说明科学技术
A.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
B.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
C.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
D.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
10.
1977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文件《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中,规定了高等学校新的招生政策: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这是我国当时
A.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B.扩大办学自主权的需要
C.“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D.教育界拨乱反正的需要
11.
一位美国科学家指出,1960年,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建国后培养出来的;这一时期,中国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建成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B.教育深受计划经济影响
C.中美教育差距大大缩小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12.
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活动,35部优秀影片同时展出……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这些影片还进入世界市场,受到各国观念的喜爱。新中国的电影创作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这一现象
A.是“左”倾错误思潮在文化领域的新动态
B.是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取得的文艺硕果
C.表明文化领域率先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
D.折射了困难时期中国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
13.
1956年,中国科学院图书经费由80万元增为546万元,增订的书刊中有资本主义国家期刊2000种。成立了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搜集、研究并传播国内外科学发展的情况与最新成就。科学院的每位导师带研究生从5个增加到10个。这反映了当时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解除了对中国的封锁
B.中国科技已经全面领先世界
C.科技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D.中国科学院已成科研的领导机构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