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北师大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卷: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展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13962

试卷类型:专题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7/3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2年国家资本企业与私人资本企业类别比较表

——资料来源:经济部统计处编《后方工业概况统计》1942年度,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藏资料,《关于论述中国事业建设报刊资料(1936—1947)》。

上面是1942年国家资本企业与私人资本企业类别比较表。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末,英国卷入一系列争霸战争,尽管战争带来贸易与殖民上的优势,但也使国家财政出现亏空。1694年8月,一批伦敦金融家与政府达成协议:为政府提供有保障的贷款,保证军费开支;而政府允许其成立英格兰银行,并赋予其多种特权。到18世纪中叶,英格兰银行完成了从私人性质向英格兰中央银行的转变,发挥着政府银行的职能。18世纪的英国,人们将积攒的资金作为有利息的存款存放在当地有名望的商人那里,商人随之把钱以更高的利息借贷出去,从中获利。借方多是农场主或作坊主,渐渐地,这些商人成为专职的银行家,他们的商铺变成为地方银行,到1810年至少有650家。这些银行家解决了工业化之初企业家的融资难题。

——摘编自《论18世纪英国银行业的兴起》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银行,外资银行几乎垄断了中国国际汇兑业务与国内金融市场,控制了清政府财政金融和民间商业实业。19世纪末期,清廷终于认识到“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责成盛宣怀“选择殷商,设立总董(总行董事),招集股本,合力兴办,以收利权”。1897年5月,通商银行在上海成立,朝廷授权该行发行银元、银两两种钞票,打破了外商银行把持中国金融的局面。通商银行在北京、烟台、重庆、香港等处设立分行,业务涉及洋行、中国商号和钱庄、少数近代企业,盛极一时。通商银行的酝酿筹设以及初期运作,成为中国新式银行业和相应制度构建的先声。1900年,北京分行被八国联军焚毁,业务随之萎缩。民国时期被四大家族控制,受总体经济环境和战争影响,40年代通商银行已有名无实。

——摘编自《盛宣怀:力挽狂澜打造中国人的第一家银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格兰银行与英国地方银行的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通商银行与英格兰银行的相似点。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综合评述通商银行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3.单选题(共11题)

3.
关于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日本的财产,荣德生在1945年的《乐农自订行年纪事》中写道:“没收的大批敌伪产业,原皆我国人民血汗,被敌攫取……但日本纱厂接收后,全部改为国营。”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国民政府乘机扩充资本
B.国民党应把接收的财产归还人民
C.官僚资本出现恶性膨胀
D.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陷入绝境
4.
下表是1905—1911年全国新建面粉厂分布情况,据此可知
地区
上海
汉口
北京
安徽芜湖
四川长寿
吉林
黑龙江
个数
3
5
2
1
1
4
2
 
A.民族工业受到外资企业的排挤
B.南方与北方经济趋于平衡
C.近代工业逐渐向内陆地区扩展
D.中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5.
“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使中国逐步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材料旨在强调
A.近代工业化道路的偶然性
B.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
C.洋务官员思想观念的落后性
D.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
6.
1898年清政府颁布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中规定:“如有能造新器切于人生日用之需,其法为西人旧时所无者,请给工部郎中实职,许其专利三十年。”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
A.开始具有了知识产权意识
B.注重选拔实用型的人才
C.具有赶超西方的求强心态
D.已确立了工业立国政策
7.
据1879年的《纽约时报》报道,中国江浙的农妇纺布一周可挣28美分,纺织女工一周可挣60美分;农民种地一月挣1.5美元,码头搬运工一月挣4~5美元。这一状况
A.说明近代工业发展迅速
B.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
C.导致殖民侵略日渐加剧
D.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8.
下面是近代上海部分年份进出口贸易总值统计图(单位:万关两)据图可知这一时期
A.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上海逐渐成为全国的商贸中心
C.中国进口货物贸易额呈增长趋势
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9.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对这份奏折解读正确的是
A.希望兴办民用工业辅助军工
B.希望政府开采煤铁改善民生
C.建议增加投入解决资金困难
D.建议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10.
20世纪20年代,直皖、直奉、江浙等(军閥)争战不已,地方制据对抗。各路军阀将工商企业视为动辄可得之财源,苛捐杂税滥征,这直接造成了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B.中央政府的权力膨胀
C.工农运动高涨
D.民主思想活跃
11.
下表是1942—1945年间,中国境内工厂增加数量(单位:家)排名前五名的省份。对表格中呈现的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地区
年份
四川
陕西
云南
贵州
甘肃
1942年
936
170
49
49
63
1945年
2622
358
221
204
200
 
A.为了平衡近代民族工业布局
B.国民政府优先发展西部战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
D.保存实力和战略反攻的需要
12.
汪敬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的4年中,全国各省新开设的资本万两以上的厂矿共62家,资本总额1246.5万两白银,远远超过甲午前20余年的总数,平均每年设厂数超过甲午前的7倍。这主要得益于
A.清政府主导并大力推动工业化
B.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
C.民间“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D.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高涨
13.
1925年华资最大的两家水泥公司启新洋灰公司与华商上海水泥公司达成为期5年的联营协议。双方规定联营区域,在联营区域内约定销售比例和售价。这一协议
A.加剧了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
B.有利于抵制外国商品的倾销
C.是海外市场不断扩大的结果
D.体现了国家的统制经济政策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