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2年国家资本企业与私人资本企业类别比较表

材料 1942年国家资本企业与私人资本企业类别比较表

——资料来源:经济部统计处编《后方工业概况统计》1942年度,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藏资料,《关于论述中国事业建设报刊资料(1936—1947)》。
上面是1942年国家资本企业与私人资本企业类别比较表。从表中提取相关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2.材料分析题- (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末,英国卷入一系列争霸战争,尽管战争带来贸易与殖民上的优势,但也使国家财政出现亏空。1694年8月,一批伦敦金融家与政府达成协议:为政府提供有保障的贷款,保证军费开支;而政府允许其成立英格兰银行,并赋予其多种特权。到18世纪中叶,英格兰银行完成了从私人性质向英格兰中央银行的转变,发挥着政府银行的职能。18世纪的英国,人们将积攒的资金作为有利息的存款存放在当地有名望的商人那里,商人随之把钱以更高的利息借贷出去,从中获利。借方多是农场主或作坊主,渐渐地,这些商人成为专职的银行家,他们的商铺变成为地方银行,到1810年至少有650家。这些银行家解决了工业化之初企业家的融资难题。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通商银行与英格兰银行的相似点。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综合评述通商银行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材料一 17世纪末,英国卷入一系列争霸战争,尽管战争带来贸易与殖民上的优势,但也使国家财政出现亏空。1694年8月,一批伦敦金融家与政府达成协议:为政府提供有保障的贷款,保证军费开支;而政府允许其成立英格兰银行,并赋予其多种特权。到18世纪中叶,英格兰银行完成了从私人性质向英格兰中央银行的转变,发挥着政府银行的职能。18世纪的英国,人们将积攒的资金作为有利息的存款存放在当地有名望的商人那里,商人随之把钱以更高的利息借贷出去,从中获利。借方多是农场主或作坊主,渐渐地,这些商人成为专职的银行家,他们的商铺变成为地方银行,到1810年至少有650家。这些银行家解决了工业化之初企业家的融资难题。
——摘编自《论18世纪英国银行业的兴起》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银行,外资银行几乎垄断了中国国际汇兑业务与国内金融市场,控制了清政府财政金融和民间商业实业。19世纪末期,清廷终于认识到“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责成盛宣怀“选择殷商,设立总董(总行董事),招集股本,合力兴办,以收利权”。1897年5月,通商银行在上海成立,朝廷授权该行发行银元、银两两种钞票,打破了外商银行把持中国金融的局面。通商银行在北京、烟台、重庆、香港等处设立分行,业务涉及洋行、中国商号和钱庄、少数近代企业,盛极一时。通商银行的酝酿筹设以及初期运作,成为中国新式银行业和相应制度构建的先声。1900年,北京分行被八国联军焚毁,业务随之萎缩。民国时期被四大家族控制,受总体经济环境和战争影响,40年代通商银行已有名无实。——摘编自《盛宣怀:力挽狂澜打造中国人的第一家银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格兰银行与英国地方银行的不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通商银行与英格兰银行的相似点。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综合评述通商银行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3.单选题- (共11题)
3.
关于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日本的财产,荣德生在1945年的《乐农自订行年纪事》中写道:“没收的大批敌伪产业,原皆我国人民血汗,被敌攫取……但日本纱厂接收后,全部改为国营。”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国民政府乘机扩充资本 |
B.国民党应把接收的财产归还人民 |
C.官僚资本出现恶性膨胀 |
D.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陷入绝境 |
4.
下表是1905—1911年全国新建面粉厂分布情况,据此可知
地区 | 上海 | 汉口 | 北京 | 安徽芜湖 | 四川长寿 | 吉林 | 黑龙江 |
个数 | 3 | 5 | 2 | 1 | 1 | 4 | 2 |
A.民族工业受到外资企业的排挤 |
B.南方与北方经济趋于平衡 |
C.近代工业逐渐向内陆地区扩展 |
D.中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
5.
“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使中国逐步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材料旨在强调
A.近代工业化道路的偶然性 |
B.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 |
C.洋务官员思想观念的落后性 |
D.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 |
6.
1898年清政府颁布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中规定:“如有能造新器切于人生日用之需,其法为西人旧时所无者,请给工部郎中实职,许其专利三十年。”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
A.开始具有了知识产权意识 |
B.注重选拔实用型的人才 |
C.具有赶超西方的求强心态 |
D.已确立了工业立国政策 |
7.
据1879年的《纽约时报》报道,中国江浙的农妇纺布一周可挣28美分,纺织女工一周可挣60美分;农民种地一月挣1.5美元,码头搬运工一月挣4~5美元。这一状况
A.说明近代工业发展迅速 |
B.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产物 |
C.导致殖民侵略日渐加剧 |
D.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
8.
下面是近代上海部分年份进出口贸易总值统计图(单位:万关两)据图可知这一时期


A.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B.上海逐渐成为全国的商贸中心 |
C.中国进口货物贸易额呈增长趋势 |
D.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
9.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对这份奏折解读正确的是
A.希望兴办民用工业辅助军工 |
B.希望政府开采煤铁改善民生 |
C.建议增加投入解决资金困难 |
D.建议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
10.
20世纪20年代,直皖、直奉、江浙等(军閥)争战不已,地方制据对抗。各路军阀将工商企业视为动辄可得之财源,苛捐杂税滥征,这直接造成了
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
B.中央政府的权力膨胀 |
C.工农运动高涨 |
D.民主思想活跃 |
11.
下表是1942—1945年间,中国境内工厂增加数量(单位:家)排名前五名的省份。对表格中呈现的变化分析正确的是
地区 年份 | 四川 | 陕西 | 云南 | 贵州 | 甘肃 |
1942年 | 936 | 170 | 49 | 49 | 63 |
1945年 | 2622 | 358 | 221 | 204 | 200 |
A.为了平衡近代民族工业布局 |
B.国民政府优先发展西部战略 |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 |
D.保存实力和战略反攻的需要 |
12.
汪敬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的4年中,全国各省新开设的资本万两以上的厂矿共62家,资本总额1246.5万两白银,远远超过甲午前20余年的总数,平均每年设厂数超过甲午前的7倍。这主要得益于
A.清政府主导并大力推动工业化 |
B.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 |
C.民间“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
D.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高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1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