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北师大版)历史一轮复习同步练习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13955

试卷类型:专题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7/3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这样的体制运行了三十多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东西方经济体制都陷入困境,不得不寻找出路。七十年代的“滞胀”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破产。以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为标志,欧美思想界开始转向,形成新自由主义理念。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个人责任、私人产权、市场制度等价值,表现在经营政策上就是撒切尔主义、里根革命等政策调整,政府对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也放松市场管制。

——摘编自秋风《新自由主义与中国的百年纠葛》

材料二 邓小平早在1979年就指出:要使中国实现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一个是人口多,耕地少。1980年4月,他又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只要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各种方法和手段都可以利用。计划和市场两者“都是方法”“都是手段”,当然都可以用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的优越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和影响了广大企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邓小平说:“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邓小平提出:“必须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

——摘编自魏礼群《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内涵及重大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材料一中的“这样的体制”形成的背景与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东西方改革的认识。

2.论述题(共1题)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经济波动较大,几个经济周期表现为古典型经济周期。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我国经济发展仍然有所波动,但即使在经济周期的谷底,仍保持一定的增长。如下图:

上述图文材料包含了诸多历史信息,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3.单选题(共9题)

3.
对下表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年份
重要会议
主要内容
1981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实现我国国民经济从无市场到有市场的转变
1982
中共十二大
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87
中共十三大
计划与市场的内在统一
1992
中共十四大
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计划与市场始终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B.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始终是党的基本原则之一
C.不断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
D.及时调整经济改革目标发展社会生产力
4.
1985年,广东《羊城晚报》刊登的一篇《从“星期六工程师”引出的……》报道中写道:“一些大学老师利用周末,到珠三角的企业‘炒更(对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周六接走周日晚送回。”材料中的“炒更”现象说明
A.我国知识经济开始兴起
B.科教兴国战略已经确立
C.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
D.市场经济体制趋向建立
5.
20世纪50~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须与国营粮店建立供给和消费关系,由粮店按规定标准定期供应粮油。城镇间人口迁移和农业人口进城都要办理“粮油关系”。2001年国家正式取消这一做法,其目的是
A.消除城乡区域差别
B.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C.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D.开启农产品商品化
6.
20世纪70年代末期,个体商贩被称为“二道贩子”。到了20世纪80年代,个体商贩则被称为“倒爷”。上述称呼的演变反映了
A.人们对财富追求的渴望
B.国家经济法规日益健全
C.计划经济最终被废止
D.国家经济政策逐渐放宽
7.
下图为上海发行的最后一套长期流通粮票,实际使用至1993年。据此可以推知当时上海

(注:粮票中的画面为外滩风景)
A.经济改革审慎前行
B.农业改革步伐放缓
C.市场经济调控失灵
D.浦东开发效果显著
8.
媒体指出:当安徽、四川等部分地区的制度创新收益被中国的经济决策层和广大农民群众所深刻理解后,“包产到户”的制度变迁就转变成为中国农村整体而言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这表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变革
A.是在实践基础上逐步推进
B.起源于自发的倡导和组织
C.达成自上而下的完全一致
D.突破了意识形态的顽固制约
9.
1988年宪法修正案中指出“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有益补充”;党的十四大提出“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十五大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有益补充”到“共同发展”,再到“重要组成部分”的变化表明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B.改革开放是私营经济发展的源泉
C.非公有制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D.对市场经济的认识逐渐走向深入
10.
1979年,安徽来安县粮食增产4.4%,其中包产到户的队增产37%,包干到组的队增产12.5%,包产到组的队增产3.4%,仍然以队为基础,搞“大呼隆”的队减产6.7%。这说明
A.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B.改革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C.农业合作化向纵深发展
D.基层乡镇政府设置开始革新
11.
据《当代中国的基本建设》披露,1978年全年签订了78亿美元的外资引进协议,而其中有一半左右金额属于12月20日到年底的短短十几天里抢签的合同。这反映出
A.外资是我国经济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
B.中国打破西方外交孤立的要求迫切
C.对外开放主要目的是吸引外资
D.中国政府实施对外开放的强烈愿望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论述题:(1道)

    单选题:(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