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通用版)历史一轮复习单元练习卷: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适用年级:高三
试卷号:413931

试卷类型:专题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9/7/3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宋代,同中国保持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超过以往。宋政府派出使臣往南洋诸国去“勾招进奉”,博买物货;对招徕舶船众多的商人,中央批准给予补官褒奖。东南沿海泉州、广州等港口“风樯鳞集”,外商来到中国,“许其居止”于“蕃坊”,并允许外商与中国女子通婚,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同时对那些未缴纳入口商税的外商“科罪有差”,对私下“敢与蕃客贸易者”,则“重置其法”。

——《中学历史教案参考资料》

材料二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禁滨海民不得私自出海”,只允保留有限的朝贡贸易。明成祖继续“海禁”政策。永乐年间,为实施“礼治”外交,郑和七下西洋,此时,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海外贸易有所发展,但统治者尚未解除“私通蕃国”的禁令。“海禁”使得走私贸易兴盛。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取消“海禁”。清初,基于沿海抗清活动,政府颁发“禁海令”和“迁海令”。伴随着西方殖民势力东来,18世纪中期,乾隆皇帝制定《防范外夷规条》,闭关政策正式形成

——摘编自尚畅《从禁海到闭关锁国——试论明清两代海外贸易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说明宋代海外贸易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海外贸易政策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宋代海外贸易政策相比,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商鞅变法以后直至秦亡,提到这一时期存在土地买卖的史料,仅有董仲舒的言论。笔者以为,董仲舒说商鞅变法后土地“民得买卖”,是以汉述秦,不足为据。查云梦秦简和天水放马滩秦简可知,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公私商业仍然以相当的规模存在着……包括“臣妾”的买卖,但唯独没有土地买卖的痕迹。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放马滩秦简中有“可受田宅”的记载,这说明秦国的土地私有权尚不存在。云梦秦简记述了对“某里士伍甲”之家的查封情况,甲有房产、蓄臣妾,并非赤贫之家,查封账目亦细致全面,连“门桑十木”“牡犬一”都未遗漏,唯独没有土地。这也说明,土地归国家所有。

——摘编自袁林《两周土地制度新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学研究中史料运用的角度分析材料中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单选题(共10题)

3.
西汉政治家贾谊反对“放民铸钱”,他认为:“上挟铜积以御轻重,钱轻则以术敛之,重则以术散之,货物必平。”贾谊提出的“敛散之道”实际上是
A.规范铜钱铸造标准
B.调控货币流通数量
C.打击地方王侯势力
D.稳定商品市场价格
4.
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A.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
B.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
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5.
下表是汉代有关农业生产的文献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园治产,以给公上。”
《汉书》
“因释耕于垄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汉书》
“立春东耕,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
《论衡》
 
A.汉代铁犁牛耕技术已推广
B.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
C.家庭农业生产模式已形成
D.男耕女织生产模式确立
6.
西汉时期的犁铧比战国时有所改进,有铁口犁铧、尖峰双翼犁铧、舌状梯形犁铧以及大型犁铧等;政府曾下令禁止杀牛和盗牛,并在北方边境设苑养马。这主要表明西汉时期
A.封建政府强化了重农抑商政策
B.精耕细作的农业得到一定的发展
C.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重大突破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支配地位
7.
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由此可知汉代
A.丝织业的发达促进了社会层次的划分
B.汉代丧葬出现奢靡浪费的社会风气
C.丝织业发展与封建礼制实现有机融合
D.等级制推动了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
8.
从周秦至唐代,县以上才可设市,商业中心一般都在城中特定位置,都城商业最繁荣。宋以后,县以下的城郭和乡村允许设市,农村集市贸易发展迅速。这一变化说明
A.商业中心依赖政治中心
B.商业布局呈现扩展之势
C.商业发展受制封建政权
D.自然经济出现解体趋势
9.
《汉书》载:“秋七月,罢榷酤(酒)官,令民得以律占租。元帝继位,天下大水,在位诸多盐铁官皆罢,准民可与贩运。”此举客观上
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促进了私营商业发展
C.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D.保障了农业正常生产
10.
唐代人口迁移受法律严格限制,只能在特定范围内,作有条件的迁移。而宋代则逐步放开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尤其是乡村客户(无地农户)有了迁徙自由。这一变化
A.反映中央集权趋于弱化
B.表明政府鼓励民众迁移
C.推动传统社会结构变迁
D.有益于封建统治的维系
11.
齐桓公十九年,采纳管仲的建议,实行井田制下的“相地而衰征”,即取消公田,以九夫为井,视土地的美恶及年岁的丰歉而征收田税。这一政策
A.实质是劳役地租取代实物地租
B.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C.符合尊王攘夷、维护周礼的理念
D.得益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2.
下表是明清时期耕地和人的变化数据表。这一变化
时期
耕地面积
人口
明初
8.5亿亩
6600余力
清前期
10亿亩
4.1亿
 
A.导致了“海禁”政策松动
B.推动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C.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D.有效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